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国庆假期过得飞快? 大脑的这种感知失真让科学家挠头

2020-10-14 04:15:07

来源:科技日报

  国庆假期过得飞快? 大脑的这种感知失真让科学家挠头

  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可能是一切经验和行为的基础,但这种感觉却是一种不稳定的主观感受,甚至会像海绵一样膨胀或收缩。情绪、音乐、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及注意力的转移,都会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觉,让我们觉得时间加快或变慢了。例如,比起面对没有表情的脸,我们在看到愤怒的脸时会觉得时间变慢了;越着急锅里的水就越烧不开,而愉快的时光却总是转瞬即逝。

  针对“是什么延长和压缩了我们对时间的感受”这一问题,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艾多·托伦、克里斯托弗·阿伯和罗恩·帕兹在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见解。长期以来便有观点认为,我们会通过奖赏和惩罚进行学习,而其背后的机制与时间感知存在联系。如今,这三位研究者发现了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研究还发现,大脑会不断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和期望,正是这种行为决定了我们的时间感知。

  支配时间感知的神经机制还不清楚

  对大脑而言,不同的脑区会依靠不同的神经机制来追踪时间,而支配时间感的神经机制会随着不同情形发生变化。

  过去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多巴胺在我们感知时间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巴胺会对时间感知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可能会互相矛盾,引起混淆。一些研究发现,多巴胺的增加会加速动物的生物钟,使得动物高估时间的流逝速度;也有研究发现,多巴胺会让大脑压缩事件经过,使时间看起来过得更快;还有研究发现这两种效应都存在,具体要取决于事件背景。

  多巴胺与时间感知的联系让研究人员感兴趣的部分原因是,多巴胺在奖赏和强化学习中具有功能。举例来说,当我们收到意外的奖赏(即我们产生了预测误差)时,多巴胺便会涌入,这一奖赏信号会让我们继续保持此前的行为。

  多巴胺对学习过程同样重要,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与结果的关联过程,它需要及时将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联系起来。然而,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学习和时间感知在大脑中的整合方式,以及哪些区域参与了这一过程。

  预测误差越大时间感知失真越大

  以色列科学家发表的最新研究中,受试者会看到两个数字依次在屏幕上闪烁,通常会在一个零之后再出现一个零。不过,屏幕偶尔也会随机出现一个正整数或负整数作为第二个数:如果为正,参与者会得到奖金,但如果为负,奖金就会被扣除。实验中,第二个数字显示的时长会产生变化,受试者必须报告哪个数字持续时间更长。

  实验结果显示,当出乎预料的好事发生时(研究者称之为“正预测误差”),这种刺激会让受试者觉得持续了更久。而不愉快的结果(负预测误差),则会使大脑觉得这些经历变得更短暂。这表明,由于对结果的惊讶程度不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会系统性地产生偏差。研究团队发现,预测误差越大,对时间的感知失真越大。如果我们在应对外部信号时会延长或缩短时间感知,那我们也可能会改变自己距离某些行为和结果的感觉,而这反过来可能会影响学习这些事物联系的速度。

  但是,预测误差并不是塑造我们时间感的唯一因素。今年9月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反复受到短暂刺激的参与者往往会高估稍长间隔的持续时间。这可能是因为这一背景下,对较短暂刺激敏感的神经元变得疲倦,从而使对较持久刺激敏感的神经元主导了对后续刺激的感知方式。类似的,在反复受到长间隔刺激后,参与者会低估稍短时间间隔的持续时间。

  他们建立了一个强化学习模型,该模型能够预测每个受试者在任务中的表现。此外,他们还对受试者进行了大脑扫描,以此追踪核壳(与运动学习等功能有关的脑区)中的这种效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知神经科学家理查德·伊夫里与日本科学家合作,曾对大脑活动进行扫描研究,结果表明,右侧顶叶的一个区域负责这种主观的时间体验。伊夫里与魏兹曼的三位科学家聚焦了完全不同的大脑区域和机制,但两项研究均观察到了大脑对时间感知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这说明了大脑中的计时过程呈多样化。但另一方面,右侧顶叶确实与核壳有功能和解剖上的联系,所以或许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对时间的综合感知。

  任何使这种(或其他)相互作用成为可能的规律和计算方式,都可能构成我们感受时间的基础。但在这些规则和计算方式被确定之前,科学家们只能依靠时钟来确定时间了。

  (来源:《环球科学》) 

  • 相关阅读
  • 学习快评丨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番话铿锵有力,宣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40载披荆斩棘,深圳等经济特区沧桑巨变...

    时间:10-14
  • 习声回响|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   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建立至今,深圳经济特区已走过40载峥嵘岁月。   从贫困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国际化创...

    时间:10-14
  • 青岛疫情会否引发中国第二波疫情?

      (抗击新冠肺炎)青岛疫情会否引发中国第二波疫情?   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 李亚南)多例重症确诊病例、与医院高度关联、全市开展核酸检测……近日,山东省青岛市新冠疫情进展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时间:10-14
  • 山东追踪检测29.23万离青人员均为阴性

      山东省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14日发布消息,山东省内除青岛市外其他市加快对离开青岛人员追踪随访和检测,截至13日19时,已追踪随访并核酸检测29.23万人(不含离开青岛后又...

    时间:10-14
  • 外交部就美国抹黑中国、加拿大“胁迫外交论”等答记者问

      2020年10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   总台央视记者:10月13日,第75届联大投票选举2021至2023年度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中国成功当选。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赵立坚:这是自人权...

    时间:10-14
  • 4组数据折射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

      新华社深圳10月14日电 题:4组数据折射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孙飞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回望40年,这座城市带给我们太多的激动、温暖与期待。从4组重要数...

    时间:10-14
  • 山东临沂出现疑似新冠肺炎感染者?官方辟谣:假的

      中新网10月14日电 据临沂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官方微博14日发布通报称,近日,一段视频在临沂市群众微信群内传播,视频内容为一男子拍摄临沂市兰山区某酒店,并称“该酒店疑似有疫情感染者出现”,...

    时间:10-14
  • 中国残联推出专着聚焦残疾人扶贫工作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 孙少龙)在第七个全国扶贫日来临之际,中国残联14日在京发布新书《破解因残致贫的中国方案——残疾人扶贫典型案例》,旨在通过深入分析41个残疾人扶贫案例,为各地做好助残扶贫...

    时间:10-14
  • 孙春兰向中美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中美大学校长论坛13日晚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发表视频致辞。  孙春兰指出,高等教育是中美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为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

    时间:10-14
  • 中国医保扶贫政策已累计惠及贫困人口4.6亿人次

      中国医保扶贫政策已累计惠及贫困人口4.6亿人次 助贫困人口减负近3000亿元   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国家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金甫14日在2020年全国扶贫日系列活动之健康扶贫论坛...

    时间:10-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