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乡村更宜居 日子真舒心

2020-10-25 05:37:45

来源:人民日报

  乡村更宜居 日子真舒心(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鱼塘垂钓、铁锅炖鱼、制作打糕和辣白菜……国庆假期,辽宁省盘锦市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十分热闹。

  “15个套房、25个标准间,这几天全部客满。”民俗村经理谭庆茹兴奋地说,“环境干净漂亮,到我们这儿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盘锦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宜居,产业兴旺让生活更富裕,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改善环境,乡村生活更宜居

  黄色的稻田、紫色的葡萄、粉色的火龙果、红色的碱地柿子……不同季节来到盘锦大洼区唐家镇北窑村,能见到不同的田间景致。

  前几年,村里党员干部率先行动,带领村民们,负责自家门前净化、绿化、美化,厕所、灰堆、柴草堆、杂物堆等全部进院。每名干部包扶20户群众,每周至少入户一次帮助改善环境卫生。“起初有的村民积极性不高,时间长了也主动加入进来,环境好了,大家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北窑村党支部副书记夏俪说,北窑村先后4次修改村规民约,建立起日检查、周通报、月处理的监督检查通报机制。

  近年来,盘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基本达到100%。

  走进大洼区王家街道石庙子村村民陈红家的厨房,只听“啪”一声,燃气灶点着,锅底蹿出火苗。“现在的日子真舒心。”陈红说,现在村里通了燃气、自来水,随时能洗热水澡。如今,盘锦农村不仅实现了供水、燃气入户,不少村还建了超市、文化广场、澡堂、卫生室、理发店等设施。

  “村子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文明村镇,村民也更加积极地响应,现在连几岁的娃娃都知道垃圾分类!”石庙子村党支部书记李云桐说。

  做旺产业,农民增收有保障

  北窑村有种植葡萄的历史。村庄环境改善后,北窑村一鼓作气,实施“公司+合作社+客户+农户”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葡萄连片种植,建设葡萄观光采摘园,带动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葡萄,办起农家院。如今北窑的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亩,年产值达1500万元。

  唐家镇的崔雅兰抓住机遇,几年前在北窑村投资了200亩葡萄基地,带动当地150余人就业。“路通了,葡萄能出村了;村美了,游客爱来了;条件好了,来了能住下了。”崔雅兰说,随着北窑葡萄知名度不断提升,来采摘的人越来越多,她又接连投资了150亩火龙果、400亩碱地柿子和三间特色民宿。

  盘锦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深度开发。目前全市已有10个3A级旅游村,民宿及农家乐床位达8600张。

  在石庙子村,稻田里立着一排排摄像头。“村里发展认养农业,通过这些摄像头,认养人打开手机就能随时看到自己认养稻田的情况。”村民迟丙杰告诉记者,“过去忙活一年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土地流转有收入,腾出手来打工还能再赚一份钱。现在我们在田里干活也成了游客们镜头里的风景。”

  涵养文化,一村一策促振兴

  保留上世纪80年代风格的民居,木质窗框漆成了蓝色,金君臣和高红艳在经营的饭店内正招呼着客人。去年春节,一直在韩国工作的夫妻俩回老家过年,看到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生意红火,动了留在家乡创业的念头。

  高红艳说,吸引她的,不仅是居住环境,还有村头的荣兴博物馆。民俗村的原村民搬进了新楼,但原有的民居和生活场景被保留下来,改造成了民宿,还配套建了展示当地传统文化的博物馆。

  “我们要留住乡村的文化根基。”荣兴街道党工委书记高贺坤说,“如今文化已成为荣兴的品牌,不但吸引游客,还能留住人才。不少盘锦的文化名人在这里常住,为荣兴发展出谋划策。”

  “盘锦坚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真正实现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治理优。”盘锦市委书记付忠伟说。

  去年,辽宁出版集团投资的作家艺术田园小镇项目落户北窑村。“小镇可以作为作家写作的场所、读者见面会的场地,还将建设稻田图书馆等文化惠民工程。”项目负责人李鹏程说。

  村民武月是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北窑村的,目前是小镇的一名管家。武月感慨地说:“现在觉得还是家乡好。美丽乡村,村子美了,人也美了!”

  本报记者 王金海 胡婧怡

  • 相关阅读
  • 新疆:坚决守住外防输出、内防扩散的防线

    陈全国在喀什地区调研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 落实落细科学精准防控措施 毫不放松抓好各项防控工作   天山网讯(全媒体记者王兴瑞报道)25日下午,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来到喀什地区疏附县、喀什市,调研疫情...

    时间:10-26
  • 花式迎“萌新” 不止“仪式感”

      职教视野为迎接2020级新生,不少高职院校使出十八般武艺  花式迎“萌新” 不止“仪式感”  18岁的狄尧最惊喜的一个生日,是在踏入大学的第一天度过的。  狄尧是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2003班新生...

    时间:10-26
  • 中国科学家把微波测量灵敏度提高1000倍

      我科学家把微波测量灵敏度提高1000倍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海滨)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贾锁堂教授和肖连团教授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里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机样机,极大提升了微波电场场强的探...

    时间:10-26
  • 内蒙古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副院长刘松拟任副厅级职务

      10月25日,《内蒙古日报》刊发一则内蒙古党委组织部《关于对拟任干部进行公示的公告》,对19名拟任干部予以公示。刘松   其中,现任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时间:10-26
  • 擘画新蓝图 开启新征程——写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题:擘画新蓝图 开启新征程——写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   新华社记者安蓓、陈炜伟、高敬、申铖   金秋的北京,又一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10月26日至29日,...

    时间:10-26
  • 92岁老人在颐和园遗失抗美援朝纪念章 获赠新奖章

      圆满!本端记者牵线,丢奖章的老爷爷获赠一枚新奖章   10月24日下午,92岁老人刘廷珠在颐和园北宫门区域遗失一枚“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经过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牵线,北京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动赠送...

    时间:10-26
  • 九旬老兵逛颐和园遗失抗美援朝纪念章 获赠新纪念章

      九旬老兵逛颐和园遗失抗美援朝纪念章   多方寻找未果 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赠送其一枚崭新的纪念章   “前几天刚拿到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到颐和园游玩……逛了一阵子发现掉了。”近日,有网友替家...

    时间:10-26
  • 七十年,英雄从未远去

      十年,英雄从未远去   ——参观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主题展览侧记   光明日报记者 安胜蓝 刘小兵 章文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中,有几...

    时间:10-26
  • 天天学习|一首诗,道出总书记对这一群体的关心关注

      天天学习金风送爽,今又重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龄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正在...

    时间:10-25
  • 抗美援朝系列主题出版物将出多语种版本在全球推广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 高凯)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主题出版物首发仪式25日在北京举行,其将翻译制作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多个语言版本,在全球推广,可望覆盖全球100...

    时间:10-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