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 专家:粮价上涨势头难持续

2020-11-16 06:13:47

来源:经济日报

  生产连获丰收、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国际供应链稳定,专家认为——

  粮食价格上涨势头难持续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从各方面看,粮食价格上涨势头难以持续。从生产看,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优质品种数量增加,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从库存看,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仅地方储备就能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以上的市场供应量,政策性粮食库存规模庞大。从进口看,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粮食贸易供应链、物流链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

  当前,秋粮收购正在全国从南向北稳步推进。粮食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特殊商品,粮食价格一头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头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对广大农民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产又丰收的好年景,粮食市场价格较上年有所上涨。但粮食价格上涨也引发了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普遍担忧。确保粮价稳定,走出“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怪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加大

  在黑龙江黑河市孙吴县沿江乡大桦林子村,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正在组织合作社社员卖粮。今年合作社种植2.6万多亩地,其中水稻5000亩、平均亩产1100多斤,玉米8000多亩、平均亩产1000多斤,大豆1.3万多亩、平均亩产240多斤。吴德显说,今年粮食产量虽没有预期好,但略微高于去年水平,粮食收购价格也高于去年。其中,湿玉米价格每斤0.95元,大豆价格每斤2.4元,扣除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以及种子、农药、化肥等投入成本,租种的土地每亩纯收益在250元左右,自己承包的土地每亩纯收益500多元。

  秋粮上市以来,粮食市场火热,持续走高的价格让不少农民产生惜售心理。目前,粮食价格趋于稳定,以当前市场价格卖粮,种植收益较好,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惜售心态,开始积极卖粮兑现,东北等主要产区玉米、稻谷、大豆已开始上量。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10月31日,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2163万吨,同比增加95万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刘冬竹建议,农民应尽量做到均衡有序售粮,既不盲目捂粮惜售,也不扎堆售粮,避免集中售粮价格下跌。未出售的粮食要离地通风,上楼子、上栈子,避免霉坏造成损失。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市场主体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加工企业主动多建库存备足原料,贸易商和经纪人积极收粮,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提高。今年小麦和早籼稻市场化收购超过90%。在黑龙江,象屿农产早在9月15日就开始入市收购,目前已收购玉米170多万吨;在湖北,武汉兴正实业有限公司已经收购中晚籼稻600多万斤。

  在稻谷供大于需形势下,11月12日黑龙江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收购,是目前全国唯一启动水稻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省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预计,今年秋粮收购也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全国大范围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可能性不大。

  粮食价格已逐步趋稳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影响,加上社会资金流动性充裕,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10月份,国内主产区籼稻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0%左右,粳稻上涨6%左右,小麦上涨5%左右。粮价上涨引发了社会对粮食稳定供给的担忧。

  刘冬竹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给充裕。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可满足全国一年以上消费需求,预计小麦和稻谷价格将在合理区间波动。受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供需趋于紧平衡等因素叠加影响,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价格涨幅达30%左右,但没有超过2014年历史最高水平。进入11月份后,随着主产区玉米上市量增加,临储玉米持续出库,以及进口玉米及替代品陆续到港,玉米市场供应完全有保障,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需要提醒的是,在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价格涨跌是市场波动的正常现象。刘冬竹认为,今年粮食价格上涨是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粮价多年低迷状况下的恢复性上涨,有其合理性,也充分说明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市场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4年以来,国家推进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取消大豆、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这既有助于消化不断高企的粮食库存,也促进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与国际粮价逐步接轨,粮食价格连续多年走低。今年受疫情、灾情等多种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但仍在正常波动区间。

  秦玉云认为,从各方面看,粮食价格上涨势头难以持续。从生产看,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优质品种数量增加,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保持国内市场供应和维护价格总体稳定有保障。从库存看,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健全,库存规模充实,仅地方储备就能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以上的市场供应量,政策性粮食库存规模庞大。从进口看,目前疫情对国际粮食贸易供应链、物流链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今年以来,玉米及高粱等替代品进口增加较多,有效调剂了国内余缺。

  多措并举稳定粮价

  粮价稳,则百价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农民、企业还是粮食行业专家,都认为稳定的粮食价格和供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专家认为,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稳定粮价,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确保市场粮源供应稳定。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先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基础地力。强化科技支撑,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等增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扭转一些地方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

  同时,要通过调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粮食价格预期,激发种粮农民积极性。今年春耕时节,国家有关部门提高了2020年水稻最低收购价格,调动了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扭转了早稻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7年下滑势头。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了1分钱。虽然提高幅度不大,但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预期,有利于农户合理安排明年粮食种植。

  此外,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粮食宏观调控作用。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灵活安排政策性粮食投放,截至11月12日,共组织政策性粮食拍卖212场次,总量达到1.037亿吨,有效满足了企业用粮需求。加强政府储备吞吐调节,有的省份采取了适当放宽地方储备收购水分要求、延长轮换架空期等措施,满足加工企业阶段性用粮需求,促进区域市场平稳运行。

  另外,还要继续深化粮食产销合作,顺应粮食“大流通”形势,构建一个稳定的粮食自由流通体系,完善供应链,有序搞好搞活国内粮食购销,确保粮食跨区域有序流通。象屿农产总经理陈代臻表示,目前象屿农产已在黑龙江构建起玉米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在富锦、北安和绥化三地建设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并构建起一张从产区到港口再到南方销区的北粮南运大流通网络,每年粮食经营量1000多万吨。

  • 相关阅读
  • 习近平总书记江苏考察激励各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题:高质量可持续,事关你我的幸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江苏考察激励各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华社记者   “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

    时间:11-16
  • 喀什疏附县托克扎克镇、吾库萨克镇疫情风险等级调为低风险

      中新网11月16日 据喀什地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官方微信消息,喀什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16日发布公告称,11月17日0时起,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吾库萨克镇疫情风险等级由高风险调整为低风险。调整后...

    时间:11-16
  • 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时间:11-16
  • 中方谈15国签署RCEP:将有力促进地区经济复苏,拉动全球经济增长

      中新社北京11月16日电 (记者 张子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6日在北京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RCEP得以签署,将有力促进...

    时间:11-16
  • 黄坤明: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黄坤明视频调研第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时强调 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京视频调研第十...

    时间:11-16
  • 严格运输工具消毒 进口冷链食品物流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出台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魏玉坤)近日,多地通报在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或环境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记者16日获悉,交通运输部日前印发《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术指南》...

    时间:11-16
  • 外交部就加拿大官员涉疆言论、RCEP签署等答记者问

      2020年11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   澎湃新闻记者:昨天,在东盟十国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15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时间:11-16
  • 新华社评论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长江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长江  新华社评论员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

    时间:11-16
  • 专家确认:约1万年前的中国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源头

      新华社杭州11月16日电(记者冯源、许舜达)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人类何时开始驯化野生水稻,使其适于栽培?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一粒已炭化的“万年米”,是约1万年前世界稻作文化在这...

    时间:11-16
  • 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重庆揭牌

      中新网重庆11月16日电 (记者 刘相琳)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6日在重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揭牌。该基地将充分发挥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在开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传统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丰...

    时间:11-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