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凭什么它能“一口气”下潜到海底10000多米?

2020-11-29 15:15:29

来源:科技日报

  凭什么它能“一口气”下潜到海底10000多米?

  那个在海底下潜10909米的“奋斗者”回来了。

  28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深海试验返航仪式在海南三亚举行。这位凯旋而归的“奋斗者”受到了热烈欢迎。

  这位“奋斗者”怎么这么牛气,能够“一口气”下潜到海底10000多米?它到底穿着什么样的装备,才能不惧海底高压、高腐蚀的极端环境?在深潜地球最深处时,三位潜航员还向全国观众分享了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做到的?

  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位“奋斗者”的那些“高精尖”的技术装备。

  它有聪明的大脑和一双灵活的手

  说起这位“奋斗者”,就不得不谈它的控制系统,也就是它的“大脑”。“奋斗者”号的“大脑”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精心打造。

  深海一片漆黑,地形环境高度复杂,“奋斗者”号的“大脑”必须得实现高精度航行控制,不然就可能有“触礁”风险。

  为此,研究人员克服了深渊复杂环境下大惯量载体多自由度航行操控、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等技术难题,“奋斗者”的“指挥中心”实现了在线智能故障诊断、基于在线控制分配的容错控制以及海底自主避碰等功能,提高了潜水器的“智商”和安全性。

  “同时,我们设计的神经网络优化算法,能够让‘奋斗者’在海底自动匹配地形巡航、定点航行以及悬停定位。其中,水平面和垂直面航行控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赵洋说。

  同时,研究人员还为“奋斗者”号装上了一双高度灵活有力的“手”。

  “潜水器使用了我们研发的两套主从伺服液压机械手开展万米作业,每套手有7个关节,可实现6自由度运动控制,持重能力超过60公斤,能够覆盖采样篮及前部作业区域,具有强大的作业能力。”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副主任张奇峰说。

  这双手在深渊海底顺利完成了岩石、生物抓取及沉积物取样器操作等精准作业任务,填补了我国应用全海深液压机械手开展万米作业的空白。

  “奋斗者”身披“战甲”“钛”厉害

  这位“奋斗者”之所以能够不惧海底高压、高腐蚀的极端环境,是因为它的“战甲”“钛”厉害。

  载人舱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核心关键部件,是人类进入万米深海的硬件保障和安全屏障,标志一个国家载人潜水器的技术水平。“奋斗者”号的载人舱球形的“外壳”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牵头研制。

  研究团队解决了若干钛合金基础科学问题,攻克了载人舱材料、成形、焊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

  “我们独创的新型钛合金材料Ti62A成功解决了载人舱材料所面临的强度、韧性和可焊性等难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舱项目负责人杨锐说。

  以往深潜器主要使用Ti64材料,在万米海深的极端压力条件下,按照载人舱的目标尺寸和厚度要求,这种材料在强度、韧性等指标上目前已不能达标。

  为此,“我们首次提出一种新型的合金设计方案,并据此设计实现了一种全新的钛合金显微结构,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具有良好热加工成形和焊接成形性能的钛合金Ti62A,在韧性和可焊性与Ti64合金相当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了强度,从而成功解决了载人舱球壳的材料难题。”杨锐说。

  事实上,钛合金材料存在固有的“尺寸效应”,即尺寸和厚度越大,其均匀性和力学性能的稳定性就越难保证。

  但这又是其应用于深海极端高压环境必须跨越的障碍。

  经过攻关,研究人员通过设计材料微观组织及其获取工艺,成功克服了钛合金的“尺寸效应”。

  “奋斗者”直播万米海底世界有保障

  “亲爱的观众们,万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奋斗者’的画面向大家展示万米的海底。”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三位潜航员第一时间通过水声通信系统向全国观众直播了他们所看到的万米海底世界。

  相较于前两代的“蛟龙”号与“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的声学系统实现了完全国产化,这个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牵头研制。

  “‘奋斗者’的声学系统突破了全海深难关,技术指标更高,在整个海试过程中表现优秀,为全海深范围内的持续巡航作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奋斗者”号副总建造师、主任设计师、潜航员刘烨瑶说。

  水声通信是“奋斗者”号与母船“探索一号”之间沟通的唯一桥梁,实现了潜水器从万米海底至海面母船的文字、语音及图像的实时传输。

  此外,由声学多普勒测速仪和定位声纳及惯性导航等设备相集成的组合导航系统,还为“奋斗者”号的巡航作业提供了高精度的水下定位导航。

  在11月16日的下潜作业中,借助组合导航系统和声纳设备,“奋斗者”号潜航员仅用了半小时便成功取回了此前布放在万米海底的3个水下取样器,成功实现“海底捞针”,并通过水声通信机将取样画面回传至母船。(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 相关阅读
  • 西藏阿里生态持续向好 大部分山川仍处原生状态

      中新网拉萨11月30日电(赵朗)“今天的阿里,不仅经济稳步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而且碧水蓝天净土,动物植物多样,大部分山川仍处于原生状态,仍然是西藏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近日,阿里地...

    时间:11-30
  • 外交部副部长秦刚:中比、中欧关系发展需要正确的相互认知

      2020年11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秦刚应约会见比利时新任驻华大使高洋。   秦刚表示,明年是中比建交50周年。中方愿同比方一道,以此为契机,推动中比关系迈上新台阶。当前,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欧洲对华...

    时间:11-30
  • 检察机关分别对扎西江措、丁仁仁、张海明提起公诉

      中新网11月30日电 据最高检微信公众号消息,日前,检察机关依法分别对扎西江措、丁仁仁、张海明提起公诉。   西藏检察机关依法对扎西江措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日前,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秘书...

    时间:11-30
  • 王毅在“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成欣)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30日在第16届“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  王毅说,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各国深刻感受到人类是命运相连的共同体,也让中日两国人民的传...

    时间:11-30
  • 检方对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张民决定逮捕

      中新网11月30日电 据最高检网站消息,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法制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张民(正厅级)涉嫌贪污、受贿一案,由内蒙古自治区监察...

    时间:11-30
  • 青海发布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

      新华社西宁11月30日电(记者张龙、张子琪)让教师上街执勤、充当观众、摊派招商……奇葩负担曾让中小学教师苦不堪言。日前,青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减负进一步营造良好...

    时间:11-30
  •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访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规划建议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

    时间:11-30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

    时间:11-30
  • 新华时评:更高水平开放带来更强发展动力

      新华社南宁11月30日电 题:更高水平开放带来更强发展动力  新华社记者黄浩铭  在10万多平方米的展厅内,5000多个展位向各国客商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1600多家中外企业线下参展,智能机器人、3Dface等...

    时间:11-30
  • 多座水库接近“使用寿命” 中国计划于2025年底前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陈溯)中国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30日对外表示,中国目前有许多水库接近或达到设计使用年限,计划到2025年年底前完成中国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在当天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

    时间:11-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