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智慧”力量加盟内蒙古沙漠里瓜果飘香

2020-12-04 03:27:00

来源:科技日报

  “智慧”力量加盟内蒙古沙漠里瓜果飘香

  以后的沙漠农业,或许不用对着一片荒沙或者农田,而是一个个的数据点,把这些数据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可以对沙漠农业生产进行科学的、有据可依的指导。

  本报记者 雍 黎

  寒冬渐至,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重庆交通大学试验地里,植被已枯黄,连平日活泼的野兔、田鼠也没了踪迹,似乎万物都已沉寂。但其实,它们的实时情况正在被各种采集器监测着,相关数据流实时传回位于沙漠实验室的数据中心。

  “以前我们不清楚冬季沙漠植被的具体情况,现在有了高科技助力,所有的情况都能了解。”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团队成员蒋学皎表示,随着腾讯—重庆交通大学沙漠生态研究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一套基于边缘数据中心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孕育而生,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模式,助力破解沙漠治理难题。

  产量高还好吃 沙漠农业既要生态又要致富

  “内蒙古冬天来得早,沙地里的部分辣椒、西瓜都来不及收就已经被霜冻了。”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研究团队负责人易志坚教授一边说着,一边带着科技日报记者翻看沙地里的各种试验作物。经过霜打的西瓜切开还是鲜红;白萝卜一拔就起,生吃依然甜脆;二荆条辣椒被风吹干却还辣味十足……

  “从最开始验证试验植物是否能够生长,到规模化扩大植物种植面积,进行优势植物的选择和研究,最后我们发现,这些植物不仅长势旺盛,产量也很高,而且产品特别好吃。”易志坚说,这让他们觉得沙漠治理不仅可以修复生态,还能让当地致富。

  经过多年实践,2016年,易志坚研究团队来到乌兰布和沙漠“小试牛刀”,成功“变”出一片25亩左右的绿洲。2017年,团队完成了中试基地内约4000亩的沙漠治理。2018年,这一面积扩大到了6000亩。

  生态修复的足迹还拓展到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川西若尔盖沙化草地、西沙岛礁甚至包括中东和撒哈拉沙漠等地。截至2020年10月,易志坚研究团队已完成生态恢复建设17000亩,治理成本远低于我国各省市土地复垦费用,平均用水量不到400方/亩,低于当地基于以色列滴灌技术制定的550方/亩的节水定额。

  团队总结认为,除治理后的沙子保水保肥以外,沙漠松散性比土壤高,根系在土壤化层下面生长没有较大的阻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发达的根系可以更充分地吸取养分和水分,加上内蒙古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所以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高于传统农耕地。

  但如何让沙漠农业在最少的资源投入下获得最佳的产出?沙漠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要进一步发展沙漠农业,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大量数据处理成研究难点 智慧农业让研究不再“靠天吃饭”

  “探索适合沙漠地区低耗、高产、绿色的种植方式,就要弄清楚作物产量受哪方面的影响。”蒋学皎表示。2年前,她受邀加入易志坚的团队研究地表微生物情况,和同在一个学校、研究人工智能的丈夫方勇成了一个团队的同事,共同尝试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推动沙漠农业的研究。

  “这是我们自己研发的田间植物表型采集系统机器人,它配备有激光雷达、双目相机等设备,能够对田野里植株的果实、病虫害、株高等情况进行探测和分析。”蒋学皎说,这个机器人是她和丈夫一起研发的,配合无人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可以采集农作物果实、病虫害、株高、出苗率等数据。

  数据有了,如何处理这些海量数据是一大难点。

  “以前方勇用自己的电脑,在深度学习框架下做目标检测,数据集规模约800多兆,程序运行了3天仍无结果。如果处理1T的图片,耗时可能数月甚至数年。”蒋学皎表示。

  “当我们了解到易教授团队的需求时,决定部署一个边缘计算中心,来解决海量数据运算和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的问题。”腾讯云数据中心高级架构师、沙漠项目及nano边缘一体柜项目经理刘灵丰介绍,2019年10月,腾讯和重庆交通大学一起成立了沙漠生态研究联合实验室,基于边缘数据中心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成了首个合作课题。

  “传统的农业是靠天吃饭,决策主要是靠经验积累,如今整体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各类工具、可利用信息增多,已不适合照搬原有模式。”刘灵丰说,他们制定了一套智慧农业方案,具备在6000多亩的内蒙古实验基地上部署数万个传感器的能力,可以对土壤情况、气候条件、水源条件、植株生长等环境数据、视觉数据进行采集,共同组建一个比较强大的数据网。“以后的沙漠农业,或许不用对着一片荒沙或者农田,而是一个个的数据点,把这些数据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可以对沙漠农业生产进行科学的、有据可依的指导。”她表示。

  采集数据实时传输 全靠这台在沙漠中坚守的“宝宝”

  若要在6000多亩的实验基地上部署数万个传感器,一年大概会产生150万个数据包以及50P以上的数据存储量。为了能够保障这些数据的正常采集、存储和处理,让科研团队能够简便、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一个20多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在刘灵丰的带领下组成。

  在实验基地中,立着一台2米高、1.2米宽的nano边缘一体柜,对于即将要当妈妈的刘灵丰来说,这个边缘一体柜就像她的另一个孩子。“这是我们用心打造的一款针对沙漠极端气候条件的数据中心产品,性能较以往提升了50%—75%,同时制冷系统能耗却降低了69%。”

  “这个nano边缘一体柜是全国首台具备自然冷却系统的单柜数据中心。”腾讯云数据中心架构师韩鹏瑞介绍,它是整个边缘数据中心的核心,承担了数据的接收、存储和处理。它的算力最大可支持5120个虚拟核同时计算,也就是说,一台电脑需要4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nano一体柜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效率提升2000多倍。而且,它还能抵御沙漠风沙和冬季严寒,无须专业人士值守。

  “以前我们在现场采集数据后,需要用硬盘拷贝回重庆再进行研究。”蒋学皎说,现在数据采集后能直接在柜子里进行处理,将核心数据上传到云,他们在重庆就能掌握各种实时数据。

  当然,发展沙漠农业远没有达到沙漠治理的“终点”。“乌兰布和每年有一亿吨的沙子会落入黄河。乌兰布和的沙漠治理,一是要阻止沙漠向东面侵蚀,进入黄河;二是要对附近矿山荒漠化进行修复。”阿拉善盟发改委主任罗志铁说,对于易志坚团队的研究他们很认可,已经考虑在乌海湖治理中引用。

  易志坚说,他们现在是在和荒漠化赛跑,全球荒漠化每年以5万到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疯狂扩张,相当于每年消失两个海南岛。我国有173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科学治沙”能有效解决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严重、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对此,易志坚始终保持着科研人的严谨,他表示团队会进一步的研究和积累数据,为未来规模化的技术推广打下牢固的基础。

  • 相关阅读
  • 这场“战役”,创下人类历史两个“之最”!

      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两个之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

    时间:12-04
  • 离婚冷静期30天怎么算?有家暴怎么办?民政部回应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4日电 2021年1月1日开始,随着《民法典》正式实施,引发社会热议的“离婚冷静期”也将落地施行。以后的协议离婚要分几步?离婚冷静期30天怎么计算?其中一方有家暴行为,离婚还需要...

    时间:12-04
  • 合肥市公安局举行维护民警执法权威集体正名仪式

      中新网合肥12月4日电 (记者 赵强)4日,第七个国家宪法日当天,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举行了维护民警执法权威集体正名仪式,为6名在依法履职中遭受不实甚至恶意举报、投诉的民警正名。   在正名仪式上,...

    时间:12-04
  • 西藏首例克隆藏猪诞生

      新华社拉萨12月4日电(记者王泽昊)记者从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获悉,3日下午3点30分,西藏自治区第一例克隆藏猪在西藏农牧学院藏猪研究中心诞生,标志着体细胞克隆保种技术在西藏首次成功运用,填补了西藏...

    时间:12-04
  • 福建东山县探索“生态+”发展路子

      福建东山县探索“生态+”发展路子   绿色产业活力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民日报记者 钟自炜    曾经的东山县,生态脆弱,发展滞后。如今的东山县,生态改善,走上绿色发展新路。  上世纪...

    时间:12-04
  • 当一座城市有了数字大脑……智慧城市,到底啥样?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 题:当一座城市有了数字大脑……智慧城市,到底啥样?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随着大数据、5G、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和应用场景变得更加聪明智能。而当一...

    时间:12-04
  •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人民论坛)  “三丘田算术平均数亩产是911.7公斤!”不久前,听到湖南衡南传来的喜讯,袁隆平院士高兴极了。这意味着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

    时间:12-04
  • 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开创——“十三五”历程的实践与思考(下)

      经济日报: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开创——“十三五”历程的实践与思考(下)  沉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自身发展主动权,在实现中国梦“关键一程”的这5年中,新思想武装头脑、新理念全面播种、新战...

    时间:12-04
  •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意义深远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意义深远(国际论坛)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和取得的成果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远见卓识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

    时间:12-04
  • 中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3日讯(记者佘颖)从教育部获悉:随着毛入学率由2015年的40%提升至2019年的51.6%,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到4002万,已建成世界最大规...

    时间:12-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