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残疾人群体如何解决“乘车难”?

2020-12-04 02:08:48

来源:新华网

  残疾人群体如何解决“乘车难”?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题:残疾人群体如何解决“乘车难”?

  新华社记者孔祥鑫、邰思聪、吴文诩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对于这部分群体而言,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顺畅与否直接关乎他们的幸福指数。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解公共交通线路的无障碍设施。设备老旧造成改造难度大、先期规划不合理、司乘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长期存在,给残疾人群体交通出行带来不少困扰。

  公交车无障碍踏板仍是“新鲜事物”

  无障碍环境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建设,使其在从事社会活动时能够自主、顺畅、安全通行和使用的环境。面对人民群众对无障碍出行的迫切需求,全国不少省份都在公共交通工具的无障碍改造上进行尝试:上海市新型低地板无障碍公交车均安装有气囊,具备侧倾功能;山东省青岛市2018年引进的新型纯电动公交车配有“侧跪”、无障碍通道、上下车警铃等七项助残人性化设施。

  尽管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但无障碍设施“有而不优”、闲置、使用率低现象仍然存在。

  作为多年的轮椅使用者,北京新起点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之一杜鹏乘坐公交车的次数却屈指可数。“我们残疾人都会乘坐无障碍公交车,但我第一次乘坐的时候,无障碍踏板不仅无法使用,上下车还都得靠车厢内的安全员与其他乘客合力抬下去。”杜鹏说,与其麻烦他人,索性也就不再坐了,不如乘坐地铁或直接打车。

  记者调查发现,无障碍踏板对于很多人而言仍然是“新鲜物件”。不少网友表示:“无障碍踏板设计很棒,但是第一次见。”“经常看到,但不知道怎么用,也没见人用过。”“大家都是早晚高峰出行,几乎也见不到残疾人出门,所以看不到他们用无障碍踏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煜表示,由于相关设施不常用,乘务员也不甚了解,设备老化导致无法使用的问题比较普遍,企业也没有动力自主进行更新维护工作。同时,公共交通相关的无障碍规范标准也非强制性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难以获得关注。

  公共交通系统“无障碍”还有多远?

  据了解,北京市建立了1475人的专业无障碍监督员队伍,同时还有不少社会无障碍监督员参与日常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监督、验收工作。不少残障人士表示,当前,公共交通系统仍存在接泊高差不标准、线路设施老旧、司乘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实现公共交通系统“无障碍”依然任重道远。

  ——接泊高差不标准,车站成了新障碍。杜鹏表示,目前,不少地铁线路都配备了无障碍直梯以及方便轮椅行动的坡道,但出了地铁站的人行道就开始出现问题。记者在北京地铁14号线金台路站一出入口看到,与地铁站接泊的人行道上不仅堆满了共享单车,而且人行道距离地面高度近10厘米,也没有后续坡道供残疾人使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表示,辽宁省大连市曾建设过一批港湾式车站,车站人行道窄、柱子多,加上垂直路面的站牌,使轮椅很难通行,车站也成了新障碍。

  ——线路设施老旧,只能寻求替代性措施。受访专家表示,虽然不少新建公交站、地铁站都配备了无障碍设施,但一些老旧线路因设施年代久远,无法大面积改造,只能寻求替代性措施进行辅助。例如,残疾人乘坐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进站时,可联系站台工作人员帮忙使用“爬楼机”上下楼,但需要换乘时,由于换乘走廊狭窄,无法使用替代性设备,只能依靠人力帮助残疾人换乘。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副处长田永英表示,公共交通线路内空间狭小,无障碍设施的改造范围不大,但难度很大。

  ——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客观因素影响大。杜鹏表示,在使用无障碍设施的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司乘服务人员态度友好,愿意主动提供帮助,但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仍有待提升。同时,记者发现,由于早晚高峰等原因,公交车无法完全保证停靠在有坡道或方便踏板衔接的站台旁,这也加大了残疾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难度。

  残疾人“乘车难”全面改善期待“破冰”

  根据2018年1月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老年人残疾人出行服务的实施意见》,到2035年,覆盖全面、无缝衔接、安全舒适的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将基本建成,服务环境持续改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能够充分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出行需要。受访专家表示,距离实施意见中的要求,公共交通方面还可进一步改善提升。

  宋煜表示,公共交通硬件设施要系统规划,车辆硬件缺失、破损要及时整改。譬如站台边缘坡道、盲道、标识等公共交通硬件设施在建设前应提前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和施工,便于无障碍环境的整体建设。北京新起点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之一唐占鑫表示,对于车辆内轮椅踏板、安全带、轮椅防滑固定装置等设施缺失、破损等问题要及时整改,方便残疾人使用。

  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汪凯燕表示,目前无障碍环境系统化建设、规范化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其中关键问题是要根据国情变化修订相关法律,进一步明确主管机构的职责。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加强联系,做到各自管辖系统间无缝衔接,使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更顺畅,确保残疾人享有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

  无障碍环境是衡量城市温度的一把尺,公共交通系统工作人员的无障碍理念、对残障人士的服务态度仍可进一步提高。受访残障人士表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司乘人员、车辆安全员的无障碍知识培训,培养无障碍理念,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宋煜认为,“无障碍受益人群”包括了残疾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以及患病的失能半失能人士等,也包括孕妇、儿童和存在需要的人员,强调无障碍环境要普惠全龄人群。只有突破了以往只有残疾人才是无障碍受益群体的观念,才能扎实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建立全龄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 相关阅读
  • 国家宪法日来临,重温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对宪法的性质、地位、权威、实施、宣传教育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

    时间:12-04
  • 纪录片|走出黄河滩

    历史上黄河大改道数次,在黄淮海平原上完成了由北向南、幅度达25万平方公里的扇形摆动。 随着黄河堤防的修建,豫鲁两省数十万人被“圈”进河滩,在频繁的水患中艰难繁衍生息,生活在滩区的群众曾多达186...

    时间:12-04
  • 这场“战役”,创下人类历史两个“之最”!

      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两个之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

    时间:12-04
  • 离婚冷静期30天怎么算?有家暴怎么办?民政部回应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4日电 2021年1月1日开始,随着《民法典》正式实施,引发社会热议的“离婚冷静期”也将落地施行。以后的协议离婚要分几步?离婚冷静期30天怎么计算?其中一方有家暴行为,离婚还需要...

    时间:12-04
  • 合肥市公安局举行维护民警执法权威集体正名仪式

      中新网合肥12月4日电 (记者 赵强)4日,第七个国家宪法日当天,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举行了维护民警执法权威集体正名仪式,为6名在依法履职中遭受不实甚至恶意举报、投诉的民警正名。   在正名仪式上,...

    时间:12-04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举办第104场 解读抗疫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举办第104场 解读抗疫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 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04场3日举办“云宣...

    时间:12-04
  • 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浩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中新网12月4日电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公务员局局长刘浩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湖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刘浩简历   ...

    时间:12-04
  • 甘肃脱贫攻坚进程回顾

      “在脱贫攻坚这件事上,我们是敢死拼命的”——甘肃脱贫攻坚进程回顾  新华社客户端甘肃频道12月3日电 记者任卫东、宋常青、王朋  这是一片曾经充满艰辛的土地,荒漠、风沙以及荒凉肃杀的边关,曾是...

    时间:12-04
  • 乡村在发展,法律服务怎样更精准

      【你问我答】  提问人: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良坊镇党委书记 刘晓飞  村民利益无小事。为妥善化解村民之间因合同订立、婚丧嫁娶、遗产继承、征地拆迁等产生的各种矛盾纠纷,基层干部不仅要当“灭火队”...

    时间:12-04
  • 三组关于民生与法律的对话——法治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12月3日,工人在观看宪法知识展板。当日,中铁上海工程局联合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人民法院在合肥畅通二环二标项目工地开展“送法进工地”活动,提高工地工人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新华社发  12月3日,在...

    时间:12-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