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用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创新“势能”

2020-12-04 14:22:11

来源:经济日报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无论是增强内生动力还是应对风险挑战,都对创新这个关键因素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要把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要辩证处理好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关系,不断融入全球创新体系;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技术优势”变为“市场优势”

  这几天,有关“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取土的图文刷爆了朋友圈。据悉,此次“嫦娥奔月”是我国“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务,也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将创造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等诸多中国“第一”。

  此前,“奋斗者”号潜水器在逐梦深蓝的道路上又“潜”进了一大步,13次下潜大海深处并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时过境迁,梦想已成现实,令人备感自豪。从航天探月到载人深潜,从5G移动通信到第三代核电,一系列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与航天相关的企业年注册量首次突破1000家,2019年我国全年新增航天相关企业超过了2700家。

  客观上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据统计,从2015年到2019年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716亿元增长到1335.6亿元,年均增幅达16.9%。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高达2.21万亿元,研发强度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的国家创新能力指数连续两年进入全球前15位,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

  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但还不是“前列”。一字之差的背后,是我国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较大差距的现实,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与此同时,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无论是增强内生动力还是应对风险挑战,都对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对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我国五年规划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之后,中央对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创新的再认识、再部署,凸显了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把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总体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已基本确立,但创新环境不完善、科技评价导向不清晰、科技管理效能不高等短板依然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实践载体和制度安排,用改革的强劲“动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势能”。

  要辩证处理好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的关系,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不断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创新,今后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到、买不来,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当然,也要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挑战中贡献更多“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技术优势”变为“市场优势”。从供需关系看,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要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科技创新将是最有力的支点。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遇到了一些问题,关键是“卡脖子”技术问题,一些前瞻性、引领性的科技储备还远远不够。对此,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顾 阳)

  • 相关阅读
  • 地方金融监管立法步伐正加快 进一步防范化解风险

      各地立法解决法律效力较低,执法依据不足等问题——   地方金融监管加快补短板   本报记者 陆 敏   地方性金融监管法规不断出台,有助于地方金融监管加快填空白、补短板、明责任,将为规范地...

    时间:12-07
  • 38万公里外的亲密“牵手” 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嫦娥五号完成在轨样品转移   38万公里之外的亲密“牵手”(科技自立自强·逐梦深空)   本报记者 余建斌 冯 华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07日 第 12 版)...

    时间:12-07
  • 世卫组织专家: 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史无前例

      【外媒报道】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   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史无前例  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行动迅速。中国关闭湖北省外出通道...

    时间:12-07
  • 张伯礼院士:武汉“封城”为全球抗疫提供了经验

      【专家点评】 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   武汉“封城”为全球抗疫提供了经验  1月23日,春节来临前夕,离汉通道关闭。“隔离”一座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在人类历史和城市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大年初三,...

    时间:12-07
  • 新技术可将火星卤水变成氧气和燃料

      新技术可将火星卤水变成氧气和燃料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称,他们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将火星上的卤水转变成氧气和燃料。这一技术不仅有利于未来的火星探索,...

    时间:12-07
  • 中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月壤样品成功“转移”嫦娥五号准备择机返回地球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

    时间:12-07
  • 嫦娥五号轨返组合体将择机返回地球

      嫦娥五号轨返组合体将择机返回地球  目前已进入环月等待阶段;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容器转移至返回器分离后轨返组合体轨道模拟图。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2月6日12时35分,嫦娥...

    时间:12-07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月即将召开,四大看点值得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月召开,学者称多个看点值得关注   按照惯例,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中旬召开,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明年经济工作。   2021年不仅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

    时间:12-07
  • “造太阳的人”钟武律:为何我们还需要第二个太阳?

      中国之声独家专访“造太阳的人”: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第二个太阳?   近日,我国核聚变发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14时02分,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

    时间:12-07
  • 彰显公仆本色 书写“最美”答卷——全国“最美公务员”掠影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 题:彰显公仆本色 书写“最美”答卷——全国“最美公务员”掠影   新华社记者 林晖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大战大考面前,公务员队伍...

    时间:12-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