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中国粮食生产“十七连丰”

2020-12-11 04:53:5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  中国粮食生产“十七连丰”(锐财经)

  国家统计局12月10日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相关人士指出,今年中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仍需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夏粮早稻秋粮纷纷增产

  今年以来,夏粮、早稻、秋粮纷纷增产。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介绍,2020年,夏粮和早稻产量分别为2857亿斤和546亿斤,比上年增加25亿斤和21亿斤;秋粮产量9987亿斤,增加67亿斤。

  分品种看,谷物中,稻谷、小麦产量增加,玉米略减。2020年,全国谷物产量12335亿斤,比上年增加61亿斤,增长0.5%。其中,稻谷产量4237亿斤,比上年增加45亿斤,增长1.1%;小麦产量2685亿斤,比上年增加13亿斤,增长0.5%;玉米产量5213亿斤,比上年减少2亿斤。

  豆类、薯类产量均增加。豆类产量458亿斤,比上年增加31亿斤,增长7.3%。其中,大豆产量392亿斤,比上年增加30亿斤,增长8.3%。薯类产量597亿斤,比上年增加21亿斤,增长3.6%。

  分地区看,多数省(区、市)粮食增产。2020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26个增产,其中,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新疆粮食产量均增加10亿斤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对本报记者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冲击下,今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且产量创历史新高,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七连丰’,这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

  产量增,面积也在增。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

  魏后凯表示,在此之前,粮食播种面积已连续4年减少,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有力推动了粮食增产。“这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压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

  具体来看,2020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69亿亩,比上年增加176万亩,增长0.1%。其中,稻谷4.51亿亩,比上年增加573万亩,增长1.3%。

  李锁强介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生产,国家加大对水稻生产的扶持力度,落实各项支农惠农、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全年双季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756万亩,增长5.3%,成为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玉米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受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实施季节性休耕限采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小麦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522万亩。

  此外,豆类面积大幅增加,薯类面积稳中有增。2020年,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74亿亩,比上年增加778万亩,增长4.7%。受大豆振兴计划政策带动,大豆播种面积1.48亿亩,比上年增加825万亩,增长5.9%。2020年,全国薯类播种面积1.08亿亩,比上年增加103万亩,增长1.0%。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单产同样在增加。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抽样调查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0.9公斤,增长0.2%。

  李锁强分析,2020年,全国大部农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较轻,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尽管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和台风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各地加强田间管理,积极抗灾减灾,农业灾情对粮食生产影响有限。

  谷物中,小麦单产增势明显。2020年,全国谷物单产420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6公斤,增长0.4%,其中,小麦单产383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7.5公斤,增长2.0%;玉米单产421公斤/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受南方局部洪涝灾害的影响,稻谷单产470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1.0公斤,下降0.2%。

  豆类、薯类单产水平均有所提高。2020年,豆类单产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2公斤,增长2.5%,其中,大豆单产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3.0公斤,增长2.3%。2020年,薯类单产276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7.1公斤,增长2.6%。

  今年已获丰收,未来仍需加劲。魏后凯指出,随着人口数量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趋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接下来,仍需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在立足国内保吃饭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度进口,调剂品种余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邱海峰

  • 相关阅读
  • 第三十二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在京颁出 下届增设德日韩语项目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应妮)由中国翻译协会、四川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十二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颁奖仪式暨竞赛译文评析报告会13日在京举行。据悉,下届大赛将增设德语、日语和韩语3个语种翻...

    时间:12-13
  • 北京疾控发布《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工作与居家个人防护指引》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侠克)13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了《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工作与居家个人防护指引》,科学指导冷链食品生产、装卸...

    时间:12-13
  • 第七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聚焦“维护和平稳定 深化融合发展”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石龙洪)以“维护和平稳定 深化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13日在北京举行,60余位两岸专家学者通过视频连线展开深入研讨。与会者认为,民进党当局谋“独”动作不...

    时间:12-13
  • 清华大学迎微电子学研究所40年“生日”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马海燕)国内较早开展半导体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清华大学微纳电子所迎来40岁“生日”。以“肩负使命,再谱芯章”为主题的微电子学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12日举行,6...

    时间:12-13
  • 中国正稳步推进“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说,随着综合国力提升,中国“第三极”科学研究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的主导地位,“三...

    时间:12-13
  • 中日僧侣“云上”共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中新社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申冉)12月13日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午3时,中日两国僧侣和信众首次分处中国南京和日本京都两地,同步举办“世界和平法会”,“云上”共同祭奠、超度南京...

    时间:12-13
  • 专家学者福州共商中医药“走出去”

      中新网福州12月13日电 (叶秋云 吕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常态化的医学发展时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学分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13日在福州表示,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时间:12-13
  • 抗战馆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杜燕)今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暨“女性摄影记者镜头中的卫国战争”专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俄罗斯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全国...

    时间:12-13
  • “奋斗者”号“大脑”和“双手”研发团队分享万米深潜故事

      新华社沈阳12月13日电题:“奋斗者”号“大脑”和“双手”研发团队分享万米深潜故事  新华社记者王莹、李恒、朱辉  “首次到达万米海底时,外边的景象一直吸引着我们。海底是一片黄色的荒漠,上面躺...

    时间:12-13
  • 海南聚焦两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力整改

      “挂图作战”“掐表计时”……海南聚焦两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力整改  新华社海口12月13日电 题:“挂图作战”“掐表计时”……海南聚焦两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力整改  新华社记者柳昌林、陈凯姿  ...

    时间:12-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