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唯论文”难倒“英雄汉”,如何“破而后立”?

2020-12-17 19:39:1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长春12月17日电 题:“唯论文”难倒“英雄汉”,如何“破而后立”?

  新华社记者孟含琪、金津秀、王莹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包括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以及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等。

  记者采访发现,以论文作为学术评价指标在科研活动中盛行,一直在高校和科研界饱受诟病,导致科研学术界急功近利、学术不端等乱象。教育部出台政策意见做出规范与引导,但“唯论文”如何“破而后立”,值得进一步思考。

  “唯论文”难倒“英雄汉”

  意见出台后,获得不少高校教师的肯定和点赞。“‘唯论文’的危害性确实越来越大,整治行动正当其时,对营造纯粹的学术生态,改变学术功利化、浮躁化会有很大帮助。”长春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卜长莉说。

  论文,一直被业内称为评价科研人员的“硬通货”、科研活动的“指挥棒”,事关科研人员的前途和未来发展。记者采访多地教师和科研人员发现,尽管他们年龄、工作单位和从事科研领域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唯论文”之难,导致一些科研学术怪现象。

  ——教师不会讲课,医生不会手术。吉林省一所高校科研处负责人说,将论文作为学术评价体系的主要标准,本意是要鞭策教师积极奋进多做科研,但随着大学越来越机械地追求“科研GDP”,论文这个评价指标发生异化。为了评职称、要“帽子”,一些老师不再重视教学工作,“越来越不会讲课了”。长春市某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告诉记者,身边不少同学根本不敢上临床做手术,“因为毕业需要的就是毕业论文和SCI论文,很多医学博士生只会搞科研。”

  ——课题未竟就匆匆结题。一位化学领域的教授说,一项基础科学研究的周期在20到40年,但很多人在某阶段有了研究进展后,明明可以再花些时间做得更完善,却要“赶时间”结束课题,甚至拼命“灌水”多发文章,只为了多申请各项基金,或是赶着评职称增加更多履历。

  ——盲目追赶国际热点,科研含金量待考验。受访人士提出,对于科研人员个人来说,为了提高论文影响因子,大家都瞄准热门研究领域,而不是潜心去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对国家未来真正有贡献的问题,做锦上添花的多,做原创的少。

  破除“唯论文”仍面临“冰山重重”

  对于“唯论文”导致的异化现象,部分高校已经行动起来,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开始强化教学指标、推动人才分类评价、重视实际贡献以及完善同行评议制度等。比如,沈阳师范大学要求,对于申评教学科研并重型教授或副教授职务,年均课时量要达到200学时。在一些高校,教师的出版教材、精品课程、讲课竞赛、指导学生竞赛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都可以作为参评成果。

  这些举措让过去被“唯论文”束缚的人才有了更大发展空间,有效激发教师及科研人员积极性。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刘佳从事教学13年,多次获评省青年教学名师,在省市校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但以往评审更看重论文指标,她评职称难度较大。评审标准改革后,通过参加学校“教学专用岗”的应聘,她成功地评上了副教授。

  学者和科研人员普遍认为,尽管从国家层面提出正确导向,部分高校也纷纷“出手”,但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破除“唯论文”仍面临“冰山重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人事处处长张树东说,破除“唯论文”,就需要有新的定量指标去评价科研成果。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于评价高水平学术成果还没有一个标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很多贡献难以量化。对于如何建立一个更好的替代体系,很多基层教师和科研人员也都感觉困难较大,“就像很多高中生吐槽高考一样,尽管对‘唯论文’深恶痛绝,但如何建立更好的评价体系,眼下也没有什么主意。”

  许多青年教师更是担忧,硬性标准虽有缺陷,但好歹能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但改变学术评价体系后,比如“加重同行评议权重”,科研之外是不是还需要和领导、行业权威搞好关系,助长关系、圈子、权力对学术的渗透呢?

  制定更全面、细化、精准的学术评价体系

  采访中,基层学者和科研人员认为,为了解决“破”后不敢“立”等难题,相关部门有必要深入调研,以此制定更全面、细化、精准的学术评价体系。

  “有必要增加定量指标,让学术评价体系更加全面。”长春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杨小兵说,设立人才评价指标,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将学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重要学术组织或期刊任职、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等维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论文可作为评价参考。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人力资源处处长初蓓表示,评价体系不仅要全面,更要细化,比如有的学术科研成果是原创,有的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拓展,有的解决关键“卡脖子”技术等,不能“一刀切”进行评价。

  有学者建议,在进行同行专家评议时,也可考虑实行一种新的方式——专家评审意见可以在评审后一定时间内匿名公布,所有被评审人收到的意见都公开透明化。被评审人有权去质疑,先是匿名质疑和评审人匿名回应,而后还可以见面对质,构建一种学术信誉自净环境。

  针对为了申请资金、评职称而匆匆结题等现象,一些科研人员期盼建立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目前,我国对科研事业的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但以具体项目为基础的资助方式仍占绝大多数,如果将更多份额用于支持人才,允许部分科学家有足够的独立探索空间,更有助于实现原创性、从无到有的成果,避免将热门课题作为指挥棒,盲目陷入“跟着别人跑”的恶性循环。

  • 相关阅读
  • 2021年中国经济工作重点浮出水面

      (经济观察)2021年中国经济工作重点浮出水面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 王恩博)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8日在北京闭幕,2021年中国经济各项工作重点也浮出水面。 资料图: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

    时间:12-18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中国走上新奋斗起点

      (经济观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中国走上新奋斗起点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 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中国走上新奋斗起点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中国组织实施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

    时间:12-18
  • 郝明金:弘扬黄炎培思想助推中国职教开新局

      中新网福州12月18日电 (记者 林春茵)为期两天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第十次学术年会18日在福州启幕,200余位教育专家参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郝明金出席开幕会,...

    时间:12-18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粮食安全 为何提“种业翻身仗”?

      (经济观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粮食安全 为何提“种业翻身仗”?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 陈溯)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予以高度关注,在明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中...

    时间:12-18
  • 美丽中国什么样?看看专家如何描绘蓝图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题:美丽中国什么样?看看专家如何描绘蓝图  新华社记者高敬  18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等单位在京联合主办“美丽中国百人论坛...

    时间:12-18
  • 王毅将出席伊朗核问题外长视频会议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8日宣布,伊朗核问题外长视频会议将于12月21日举行。会议由欧盟主持,中国、俄罗斯、伊朗、英国、法国、德国参加。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将出席。(...

    时间:12-18
  •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成立十周年 教育扶贫项目成效显著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丁小溪)记者18日从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十周年总结大会上获悉,基金会聚焦教育扶贫,整合公益资源,近五年来为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直接投入2.4亿元,惠及15个省区、54个州市3000余...

    时间:12-18
  • 识局2021|定调明年决策 长话短说新部署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何凡 王晔)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部署了行动方案。会议对发展大势作出重要判断...

    时间:12-18
  • 技师可变工程师!1800多名高技能人才获评职称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姜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截至2019年末,全国已有13个省份开展了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有1826名高技能人才取得了相应职称,实现了职称...

    时间:12-18
  • 一图速览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干货,带你一图速览...

    时间:12-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