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专家解读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2021-01-15 10:49:48

来源:光明日报

  聚焦学科前沿 突出原始创新

  ——专家解读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生命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学科,与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也被我国学术界视为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学科之一,是最有可能实现从“跟跑”转变为“并跑”和“领跑”的学科。

  1月1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了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相关内容详见本报1月14日八版)。这十项成果有何特殊之处?该评选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有何意义?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处于什么位置,还须在哪些方面补短板?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秘书长王小宁教授。

  入选项目原创性突出且社会意义重大

  记者:为什么这十项成果会入选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评选的标准是什么?

  王小宁:本次入选项目成果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入选项目成果涉及脑科学、免疫学、肿瘤精准治疗等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以及粮食安全、疫情防控、全民健康等关乎国计民生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6个年度,始终秉承的标准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领域)具有创新性或先进性、重大学术价值或应用前景,在国内外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项目成果。

  其中,根据项目成果的不同类型分为两种具体标准。

  知识创新类,主要为基础研究项目,评选标准为:项目在探索生命科学现象方面有重要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其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该发现在科学理论或学说上有突破性创见,或在研究方法上有原始性创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并得到国内外生命科学界公认。

  技术创新类,包括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项目,评选标准为:项目在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思路、原理和方法方面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特色性和显著先进性,综合方面优于同类技术,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或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技术、工艺、材料、产品和生物品种等,能够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评选为生命科学新技术开发提供新思路

  记者:连续多年的评选活动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有哪些贡献?

  王小宁: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是中国科协推动成立的第一个学会联合体,致力于搭建高端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创新和发展。自2015年成立起,即开展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主要目的是通过充分展示和宣传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评选活动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成果推荐和评选过程严谨,评选结果权威。每次评选均由联合体所属的全国一级学会在广泛征求理事和专业分会意见基础上开展推荐工作,并负责对推荐项目进行了解和核实,推荐项目在成员学会网站进行公示;之后由联合体组织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资深专家进行评审,最后经联合体主席团审核确定入选项目。

  连续6个年度的评选活动,得到了生命科学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广泛认可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极大提高了生命科学的社会影响力,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帮助,为生命科学新技术的开发、医学新突破和生物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对我国科技社团开展类似的评选活动,也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整体水平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记者:评选结果中提到,“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后备力量强大”,对此能否详细说明?

  王小宁:本次评选的入选项目,除“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群聚信息素”和“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的解析及两个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两个项目外,其余6个知识创新类项目和2个技术创新类项目均为非院士主导的研究项目,占比较往年有所提高。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章均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得到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同行的认可,显示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后备力量增强,实力提升。

  记者:目前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如何,未来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加强?

  王小宁: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实现从跟踪向原始性创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主要体现在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干细胞和再生医学、脑科学、免疫学等子领域,对生命现象的解析进入超微观、连续性、动态化的时代。

  目前,全球范围内,美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我国和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处于第二梯队,在生命科学研究的某些子领域有相对优势,但整体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颠覆性、“从0到1”、引领领域新方向的原创成果少,重大技术创新也比较弱。

  对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战略研判,适时开展大科学计划或大科学工程,促进资源共享,打造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枢纽,布局支撑基础研究,投资多样化的生命科学基础设施,重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生命科学研究相关的科技伦理和道德建设及相关的法律保障。

  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在鼓励原创性发现的基础上,激励科技人员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的突破,产生引领效应。对过往入选项目也要实施动态跟踪,完善评价体系。

  (本报北京1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徐畅)

  • 相关阅读
  • 世卫组织新冠肺炎发布会介绍世卫专家组来华情况

      世卫组织新冠肺炎发布会介绍世卫专家组来华情况  当地时间1月15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发布会上,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介绍了本次专家组来华的有关情况,强调了溯源工...

    时间:01-17
  • “医药代表”输送回扣滋生腐败 国家药监局出台新规

      新规约束医药代表行为   斩断药品回扣利益链   医药行业迎来更严监管。   日前,国家药监局组织制定的《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办法》明确提出,医药代表...

    时间:01-17
  • “十四五”怎么干?成都市青羊区绘蓝图谋新篇

      俯瞰青羊。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推动高质量发展?1月15日,中共成都市青羊区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对“十三五”时期青羊区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01-17
  • 广西16日无新增确诊病例 新增4例密切接触者

      中新网1月17日电 据广西卫健委网站消息,1月16日0至24时,全区无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全区现有本土确诊病例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3例。本日新增密切接触者...

    时间:01-17
  • 福建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 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中新网1月17日电 据福建省卫健委网站消息,2021年1月16日0—24时,福建省报告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各输入1例(均为福州市报告)。   当日报告新增境外输入疑...

    时间:01-17
  • 广东省委政法委原专职副书记陈文敏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据广东省纪委监委消息:广东省委政法委原专职副书记陈文敏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广东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陈文敏简历   陈文敏,男,1956年1月出生,...

    时间:01-17
  • 春运购票新规体现担当 “就地过年”为家亦为国

      新闻背景:   据国铁集团消息,为配合各地政府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避免重复购票退票给旅客带来不便,自发售2021年2月12日(正月初一)车票起,铁路车票预售期调整为15天,即1月29日起售2021年2月...

    时间:01-17
  • 【每日一习话】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习近平:中国将有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引领作用,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深入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时间:01-17
  • 《习声回响·强军篇》之“回望2020”|第三集:初心使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历史的脚步已经跨入2021年。回望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家安全和发展...

    时间:01-17
  • 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央视快评】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1月16日出版的第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文章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

    时间:01-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