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两弹一星”照亮民族自强路

2021-03-17 16:38:45

来源:光明日报

  “两弹一星”照亮民族自强路

  “17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可喜可贺、令人欣慰。”2021年2月2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后,勉励航天人。

  从第一朵蘑菇云升腾在罗布泊上空,到《东方红》乐曲第一次响彻寰宇,再到风云、北斗、嫦娥等属于中国的“满天星辰”闪耀太空,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传回高清火星影像图,6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用心血与韶华,在航天史上创造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如今,这一座座丰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砥砺前行。

  1、“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爱国

  追溯中国的航天发展史,要从“两弹一星”说起。

  20世纪50年代,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维护国家安全,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归国精英与国内科技骨干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奔赴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第一线。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

  1950年,邓稼先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负责人钱三强的推荐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核武器研制事业。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在北京郊区的高粱地里兴建研究所,在去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路上颠簸,在云雾缭绕的山区指挥核弹研制……

  20世纪60年代初,王淦昌从苏联回国受命参与核武器研制。年过半百的他义无反顾:“我愿以身许国。”由于核武器研制任务的高度机密性,王淦昌化名王京,断绝了一切海外联系,在物理学界整整“消失”了17年。

  1961年的一天,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年轻人于敏被钱三强叫到办公室,受命参加氢弹理论的预研工作。核武器研究任务重、集体性强,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已有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尽管感到突然,但他没有犹豫。“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于敏生前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在大西北戈壁滩成功命中目标——其仿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掌握导弹技术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后续航天型号的研制奠定了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随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东风破晓,气贯长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崭新天地。

  在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看来,新的历史条件下,年轻人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加艰巨而光荣,更应该继承和弘扬航天精神,尤其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一个人只有有了爱,才会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而最大的爱,就是爱国家、爱团队、爱岗位。”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举国体制协同攻关

  “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统筹谋划,再接再厉。”在会见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揽月”,面对重大科学挑战和国家任务需求,就是要靠举国体制协同攻关。

  20世纪50年代末,在苏联留学7年后,孙家栋登上了归国的列车。当时,聂荣臻元帅受中央委托正在筹建导弹研制队伍,孙家栋被抽调进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于中苏关系突然变冷,仅一个晚上,苏联专家就带着资料全部撤走。“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回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事实证明,中国能够做到!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为集中力量攻克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难关,1961年初,全国抽调一批杰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北京第九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大家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发扬学术民主、大力协同攻关。十余年后,“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彭桓武作为排名第一的获奖者,被公认为最有资格接受这枚唯一的金质奖章,但他却坚决谢绝了——“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人独享”。

  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戚发轫至今感慨万千:“正是在那个年代,我们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

  3、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以“两弹一星”为起点,中国航天事业的脚步未曾停歇——

  60多年来,我国自主研制了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300余次发射,将5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以“东方红”品牌为代表的通信卫星平台,在历经东二、东三、东四、东五四代卫星平台的发展后,技术不断突破,实现了指数级的能力跃升;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重大技术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北斗导航工程、实践科学试验卫星和风云气象卫星等也捷报频传。

  进入新时期,航天人瞄准火星探测、月球探测和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在火星进场动员大会上,我写了一副对联:扬航天精神雄风做两弹一星传人,圆中华复兴伟梦担深空探测重任。我们航天人有责任更上一层楼。”2020年4月,在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周年座谈会上,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说。

  “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书写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航天精神的内涵并不限于航天领域,它对中国科技界当下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打压赶超”威胁和“卡脖子”困境同样具有诸多现实意义。

  “老—辈航天人至诚报国的大担当、大情怀、大作为一直激励着我们牢记使命、不懈奋斗。我们将充分继承和发扬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航天精神,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以不负国家、人民期望的赫赫战绩,勇攀科技高峰!”中国航天科工三院首席科学家朱坤坚定地表示。

  (本报记者 张蕾 陈海波 詹媛)

  • 相关阅读
  •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提升生态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提升生态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山海协作地 美丽新乡村(会后探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核心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需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

    时间:03-18
  • 各地优化医疗服务 让患者得实惠少花钱少跑腿

      各地优化医疗服务,提供更多便利   让患者得实惠 少花钱少跑腿(会后探落实·办好民生实事)  核心阅读  为保障人民健康,各地优化医疗服务:以村医为主体,推进家庭医生制度,为村民看病提供更多便利;各级...

    时间:03-18
  • 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时间:03-18
  • 找共识、扩空间、筹资金 让老旧小区换新颜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普遍面临“人”“地”“钱”难题   找共识 扩空间 筹资金(老旧小区换新颜)  关系千家万户、涉及多个部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复杂细致、千头万绪的系统工程。试点中,各地面临的突出难...

    时间:03-18
  • 钟声:奉劝美方收起政治恫吓的把戏

      奉劝美方收起政治恫吓的把戏(钟声)  任何干预和诋毁,都动摇不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强意志,更阻挡不了香港由乱及治和中国发展壮大的坚定步伐  3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表所谓...

    时间:03-18
  • 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 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新闻1+1丨人脸识别,不能再“带病”发展!  今年3 15晚会上曝光的“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的程度,让人瞠目结舌。未来,在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同时,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新闻1+1》今日(17日)连线浙江...

    时间:03-18
  • 中国驻南苏丹使馆驳斥“中方要接管朱巴国际机场”

      新华社内罗毕3月17日电(记者白林)朱巴消息:中国驻南苏丹使馆16日驳斥“中方要接管朱巴国际机场”的虚假信息,指出有关谣言编造夸大中方向南贷款数额,借此指责中方制造“债务陷阱”。  近日,少数人散布虚假信...

    时间:03-18
  •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就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回答记者提问

      2021年3月17日,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就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意义与期待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央视记者 殷岳)...

    时间:03-18
  • 最强沙尘南下 专家告诉你沙尘暴和浮尘到底啥关系

      最强沙尘南下 专家告诉你沙尘暴和浮尘到底啥关系  ◎本报记者 刘志伟  3月15日,一场近10年来最强的沙尘暴天气影响了我国北方地区,12个省区市被沙尘覆盖;16日,受冷空气影响,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湖北...

    时间:03-18
  • 一“照”灭活 辐照技术有望“杀”新冠病毒

      一“照”灭活 辐照技术有望“杀”新冠病毒  ◎本报记者 陈 瑜  近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同辐)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确定并开始执行实验方案:利用小型辐照装置开展新冠病毒灭活,...

    时间:03-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