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太空奏响“东方红” 接续奋斗勇攀高峰

2021-03-22 11:30:07

来源:经济日报

  太空奏响“东方红”

  本报记者 姜天骄

  1970年4月24日,注定将被牢牢铭刻在新中国的史册上。这一天,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世界为之震惊。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东方红一号”卫星意义非凡。这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的伟大成就,是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伟大壮举。

  集中优势全力研发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把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几个月后,美国也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一时间,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造卫星的宏伟设想。在那个年代,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毅然决定发展人造卫星,这不仅仅是为了扬眉吐气,更是未来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在当时,人造地球卫星属于前沿科技,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为了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审议通过并发布了多项规划和报告,出台了多项专门措施和办法,形成了保驾护航“东方红一号”研制的10道“金牌”,使“天字第一号工程”按时圆满完成。“当时,中央给予我们倾力支持,周恩来总理强调,需要的人、财、物一律放行,全面绿灯。”曾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回忆说。

  经过几年的预研摸索,研制团队基本掌握了人造卫星理论知识。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党和国家集中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协作网。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时代凯歌。

  冲破一切艰难险阻

  上世纪60年代初,科研条件十分艰苦。卫星上天需要大量计算,当时用的主要是半自动手摇计算器,海量的数据计算只能依靠人工一点一点摇出来,有时候连算盘都要上阵。据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回忆,当时计算室里的年轻女孩子连续几个月用手摇计算器计算,手臂都摇肿了。原七机部某研究院卫星轨道组组长李颐黎回忆说,为了保证质量,一条轨道算了整整一年。

  此外,让卫星在太空中播放《东方红》乐曲对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卫星必须经受住太空极端温度变化的考验。那时候还没有专门做低温实验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就跑到海军存放食物的冷库里去做实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科研人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工艺难关。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以雷霆万钧之势飞向太空。当指挥所的高音喇叭里传出“星箭分离!卫星入轨!”的喜讯,发射场上顿时沸腾起来,欢呼声、祝贺声、口号声响成一片,清冷的戈壁变得热火朝天。与此同时,全国人民都通过广播收听到了电台转播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奏响的《东方红》乐曲。

  忆往昔,孙家栋激动地说:“以那时中国的条件,能把卫星送到天上去,而且卫星上没用一个外国元器件,每一个螺丝钉都是中国自己造的,真是扬眉吐气!”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晶,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它打破了西方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树立起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如此,这段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接续奋斗勇攀高峰

  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在天气晴好的日子,许多天文爱好者还会拍摄这颗卫星经过祖国上空的照片。今天的“东方红一号”就像一个精神坐标,激励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50多年来,以“东方红”品牌为代表的通信卫星平台技术不断突破,实现了指数级的能力跃升。我国实现了“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天问”探火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航天成就,以惊人的速度在航天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科学部署和亲切关怀,也离不开老一辈航天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激励。”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州认为,新时代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更要求我们胸怀梦想、勇攀高峰、自主创新、奋勇拼搏。

  今天的中国航天拥有更坚实的基础、更优秀的人才、更好的外部条件,正处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的道路上。戚发轫表示,今后航天人还会遇到新问题、面对新挑战,要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传承好、弘扬好!

  “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开启了中国的太空纪元。50年后的2020年,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揽月之梦的‘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阮剑华表示。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空间站建设、火星探测等重大专项任务将再一次展现中国的能力和速度。时代赋予我们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中国航天人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开拓前进,向更加璀璨的星空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本报记者 姜天骄

  • 相关阅读
  • 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佘贵清接受审查调查

      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佘贵清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据北京市纪委监委消息,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佘贵清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

    时间:03-22
  • 记者探访巴基斯坦中国疫苗接种点 当地民众接种意愿高

      记者探访巴基斯坦中国疫苗接种点 当地民众接种意愿高  随着先后三批中国捐赠的中国国药集团新冠疫苗运抵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全国各地纷纷开始推进疫苗的接种工作,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也于本月15日在首都伊斯兰堡...

    时间:03-22
  • 康希诺新冠疫苗获匈牙利批准紧急使用

      康希诺新冠疫苗获匈牙利批准紧急使用  我国研制的又一款疫苗将助力欧盟成员国抗疫: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克威莎TM ,近日获得匈牙利利国...

    时间:03-22
  • 思力网评: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人类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我国既是倡导者,更是实践者。  2020年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不仅将测定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第一时间与各国分享,将...

    时间:03-22
  • 新华网评:村史馆建设,搞清楚“为了谁”很重要

      周文冲 王晓曈  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地方的新建村史馆“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一些村史馆不仅缺少“乡土气”“文...

    时间:03-22
  • 青平:荣耀中找到归属 奉献中升华人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工作的通知》,安排部署2021年首次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工作,要求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光荣”二字的意义,不断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

    时间:03-22
  •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是世界最多的?

      中新网北京3月22日电 (郭超凯)沿着陇海兰新线铁路一路往西,江苏的昆曲、南京云锦,甘肃等地盛行的花儿,新疆的玛纳斯……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气息,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

    时间:03-22
  • 民生为上 习近平发出新时代治水强音

      联播+ | 民生为上 习近平发出新时代治水强音  3月22日是第29届“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为“珍惜水、爱护水”。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习近平...

    时间:03-22
  • 知识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这篇文章文短意长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全书92篇文章...

    时间:03-22
  • 常见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有哪些?四部门明确规定

      中新网3月22日电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微信消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下简称《规定》),明确...

    时间:03-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