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极端天气为何越来越常见?应对气候走极端 降碳按下快进键

2021-03-24 07:21:17

来源:人民日报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何频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何实现?在世界气象日之际记者进行了采访

  应对气候走极端 降碳按下快进键(深度观察)

  本报记者 刘 毅 孙秀艳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4日 第 18 版)

  核心阅读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十四五”是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我们要一手抓“减缓”,一手抓“适应”,打赢减污降碳这场硬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以来,世界不少地区气温如同坐上过山车,天气“忽冷忽热”,创纪录的寒潮、暴风雪和偏暖天气频繁出现。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何频发,怎样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何实现?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值此之际,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天气为何频走极端?

  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几十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常见

  “这天儿真暖和!”2月21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攀升到25.6℃。在暖阳下,一些人脱下厚厚的冬装拿在手上,穿起了短袖。

  石家庄27.3℃,郑州28.3℃,西安26.5℃,合肥28.7℃……在强大暖气团和晴空辐射影响下,2月19日至21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迅速升高,全国超过25%的市(县)日最高气温突破2月历史最高值,相当于常年5月的气温水平。

  这样温暖的天气,和此前一个多月形成很大反差。

  1月6日至8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遭遇强寒潮影响,在北京、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5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达到或突破建站以来最低纪录。

  “不是说全球变暖吗,怎么还会这样冷飕飕?”北京市大兴区居民严春,刚到室外就直喊冷。1月7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最低气温达-19.6℃,创1966年2月之后最冷气温纪录。

  “这种天气忽冷忽热、走极端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1月上旬,北美大部分地区明显偏暖,有的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超过10℃。但2月13日至17日,受冬季风暴“乌里”影响,加拿大南部、美国大部和墨西哥北部遭遇强寒流及暴风雪,给数百万家庭带来严重灾害。

  近期国内外罕见的强沙尘天气袭来,极冷和极暖天气接踵而至,这是为什么?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表示:“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全球变暖会改变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局地气候。”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一些地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而且强度增大。”宋连春说,过去“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正变得越来越常见。大范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给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须高度重视并加强防范。

  “近期国内外发生的种种极端天气,再次向人类敲响警钟——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和风险,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周兵表示。

  全球变暖原因何在?

  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极有可能是主因。减排是治本之策,既要提高全社会气候韧性,也要减缓未来气候变化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变暖?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了一半以上的全球变暖。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极有可能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因。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碳排放有所下降,但气候变暖的脚步并未停止,气候紧急状态仍在持续,全球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宋连春说。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的气候声明,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2℃。2011—2020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最暖的6年都在2015年至2020年这几年。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要“适应”和“减缓”两手抓。

  “适应气候变化是迫在眉睫的应对举措。”宋连春说,我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总体上是一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必须通过适应手段加以调整改变,将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在战略规划制定和政策执行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是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还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未来气候变化,这是治本之策。”宋连春说。

  国际社会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巴黎协定》提出,各缔约方以“自主贡献”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

  IPCC评估报告指出,要实现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的目标,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减少40%—60%,到2050年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为零,即实现碳中和。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做出了碳中和承诺。

  “如果不管控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系统将进一步变暖,进而导致地球系统丧失恢复力,进入‘热室地球’这一不稳定状态,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气候风险加剧。”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表示,“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潜在风险,全世界急需迅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发展低碳清洁能源、增加碳汇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等,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我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习近平主席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十四五”是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约束性指标,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全面部署。

  “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积极行动起来,推进绿色发展。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低碳”成为热词。广东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分区域分行业推动碳排放达峰;北京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将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浙江要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到20.8%,煤电装机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

  节能降碳,企业是主体。3月11日,三峡集团宣布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此前,国家电投等能源企业,以及石油石化、钢铁、节能等领域的多家企业,相继提出各自的碳达峰目标。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近年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表示。

  “从白炽灯泡到节能灯管,再到现在的LED灯,这些年照明‘鸟枪换炮’,越来越环保了。”在灯饰城挑选灯具的山东省平度市居民谭小军感慨道。2011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发布“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由此,白炽灯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通过这一行动,全国年节电48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48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近年来实施家电节能补贴、新能源汽车补贴,不仅有效拉动绿色消费,同时引导家电、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30万辆,同比增长10%以上。

  中国承诺的碳减排2020目标已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说:“‘十三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18.8%。2019年底,非化石能源占比已提升至15.3%,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达9.34亿千瓦。”

  如何让更多公众参与?

  低碳教育要更务实、更贴近,进一步提升认知度和参与度,促进公众消费行为与自然更友好

  应对气候变化,全社会广泛参与不可或缺。调查发现,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

  北京市西城区高二年级学生徐亦冰,曾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她发现:“虽然很多人了解全球变暖的基本情况,却不知道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许多被调查者不清楚如何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那么,哪些因素导致了公众认知的不足?

  研究机构媒商实验室近期一项研究显示,某媒体2020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报道有400篇,整体偏宏观。绿色、发展、联合国、全球等是高频词,碳排放、温室气体减排等是核心议题。

  “公众对这些宏观议题接受程度有限,大家更关心的是,气候变化和‘我’到底有什么关系。”媒商实验室首席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学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颖认为。

  “有必要让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更加全面、准确。更重要的是,要让公众的消费观与自然更友好,并将这些正确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有一家叫“麦浪”的民宿。游客离店前,扫扫二维码就能知道自己住店期间的能耗和排名,节能效果显著的,还能获得住店优惠。这项活动名为“低碳入住计划”,参与的酒店不仅美誉度有所提升,也赢得了不少回头客。

  “贴近公众,让公众有成就感,还能获得实在的奖励,有效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这是引导公众积极投身绿色低碳行动的关键。”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郑保卫教授说。

  “简约生活、参与低碳行动,普通百姓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光盘行动、垃圾分类、节能节水、选择绿色产品等等。”郑保卫说,关键在于真正行动起来,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这正是公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要义。

  • 相关阅读
  • 出疆务工是“强迫劳动”?这份报告戳破西方谎言

      【深度】出疆务工是“强迫劳动”?这份报告戳破西方谎言  【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编者的话:本月2日,德国学者郑国恩发表名为《强迫劳动以及新疆境内的劳工输送框架下的强迫迁移》的报告,声称“南疆富余劳动...

    时间:03-24
  • 【走向我们的2035·百问百答】“十四五”期间改革开放将迈出怎样的新步伐?

      编者按:奋进“十四五”,迈向新征程,我们推出“走向我们的2035·百问百答”专栏,细部解读国家发展蓝图,力求聚焦民生关切,把握国家未来脉动。  NO.8:“十四五”期间改革开放将迈出怎样的新步伐?...

    时间:03-24
  • 成都首发中欧班列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

      成都首发中欧班列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  本报莫斯科3月23日电 (记者张光政)近日,由中国成都首发至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中欧班列抵达圣彼得堡舒沙雷火车站。  此次抵达的中欧班列运载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

    时间:03-24
  • 【每日一习话】面对生态环境挑战 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时间:03-24
  • 《满洲红旗》:东北劳苦群众的喉舌与灯塔

      以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由沈阳迁至哈尔滨为界,《满洲红旗》可分为办刊于1930年9月至10月的沈阳时期和办刊于1932年1月至9月的哈尔滨时期,现存各至少3期,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北地区代表性红色文献。  一报两...

    时间:03-24
  • 社科评论|不断开创人大制度理论研究新局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时间:03-24
  • 中国共产党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正义力量

      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100年,始终坚持维护人类和平与正义,赢得了世界上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捍卫人类和平。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

    时间:03-24
  • 习近平: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  23日上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明市沙县总医院实地了解医改惠民情况。  习近平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最重要的...

    时间:03-24
  • 习近平勉励沙县小吃:让小吃产业继续引领风骚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勉励沙县小吃:让小吃产业继续引领风骚  3月23日,正在福建三明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来到沙县夏茂镇俞邦村,同乡亲们亲切交谈,实地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  习近平说:“民以食为天,沙县...

    时间:03-24
  • 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哲接受审查调查

      中新网3月24日电 据北京市纪委监委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助理兼中关村国际(香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哲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张哲简历  张哲,男,汉族,...

    时间:03-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