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防欺凌、性侵等内容引发关注

2021-04-08 19:59:50

来源:央广网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防欺凌、性侵等内容引发关注

  央广网北京4月8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就要正式开始施行了,距离这个日子满打满算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如何健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制度,为“少年的你”撑好法律“保护伞”也成为了近年来热度很高的话题之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出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教育部网站截图

  对于家长来说,把孩子送进学校的那一刻可以说是既踏实又担忧,一方面,在一个完整的教育环境里,孩子可以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交流也会为其日后步入社会奠定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孩子离开了自己的视线,很多家长都会担心,没有了父母的提醒和爱护,孩子的健康、饮食乃至休息会得不到保障,而近年来校园欺凌、性侵等问题的曝光,也让家长对校园生活多了另一份担忧。

  此次征求意见稿对学生的人格权益、预防欺凌、防治性侵等多方面保护机制进行了明确规定。那么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享受哪些权利?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才被认定为欺凌?预防性侵害又要从哪些方面从严做起?

  此次征求意见稿共58条,涉及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人格权益、受教育权、休息权利、财产权利等,同时还有防范欺凌、性侵等措施。

  在保护未成年人教育、休息等方面,征求意见稿使用了“休息权利”一词,其中规定了学校应当按规定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休息、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同时,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作息习惯,保障学生在家的睡眠时间。此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明确表示,作业、校外培训和游戏时间都必须为学生睡眠让路。“要求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督促学生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

  意见稿中还明确,“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这条规定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关注,因为由于学生人数、场地限制等因素,不少学校出于安全考虑,课间并不允许学生随意出教室活动。学生家长李女士说,新的规定更加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也希望学校能够克服困难,让好政策真正落地。“课间的时候,除了上操,其他时间是不允许学生离开教室到操场上去活动的。我们觉得这一点对孩子来说不是那么好,因为孩子近视眼的特别多,下了课以后他们也想到操场上去活动放风,在教室里一圈圈一天,孩子也受不了。我觉得现在这个规定挺好的。”

  在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权益方面,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不得对外宣传学生升学情况;在奖励、资助、申请贫困救助等工作中,不得泄露学生个人及其家庭隐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此次意见稿的内容是以往教育部等规章制度内容的延续,是从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出发作出的规定。

  “由于我们整个的学生评价还存在一个‘唯分数’的现象,所以很多学校、很多家长,包括社会很在意学生的考试分数,于是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不择手段,破除‘唯分数论’需要扎实的措施,要从多个方面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规定也是其中的一个着力点。”储朝晖说。

  近几年来,部分地区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但如何界定欺凌是否存在,往往家长、老师、学校各执一词。此次,在欺凌的预防上,除教育指导外,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学校要定期针对全体学生开展防治欺凌专项调查,对学校是否存在欺凌等情形及其程序进行评估。

  同时,明确了学生的五种行为属于欺凌,比如存在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等行为。储朝晖认为,此次规定出台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对学校来说也是帮助学校实现有法可依,更好地开展工作,杜绝校园欺凌事件。他说:“主要是更加可操作,事实上这些要求都是根据曾经发生过的校园欺凌案例做分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些要求。这将使得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有更细的要求作为依据。”

  除此之外,征求意见稿还要求学校建立预防、报告、处置性侵害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入职报告和准入查询制度,对于教职工以及其他进入校园的人员实施的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学校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并制止。储朝晖认为,强调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健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制度。他说:“这里面特别提到师生恋,这些要求实际上过去都有,这一次把它列为保护的规定,也是根据实际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一定要在一个大的框架下,更有效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 相关阅读
  • 中国焦点面对面:2035年远景目标如何实现?

      (中国焦点面对面)2035年远景目标如何实现?  中新社北京4月9日电 题:2035年远景目标如何实现?——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中新社记者 夏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正...

    时间:04-09
  • 人民网评:为人类减贫事业持续注入中国力量

      人民网评:为人类减贫事业持续注入中国力量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白皮书从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人类减贫探索新的路...

    时间:04-09
  • 中国日报网评:书写“中国扶贫脱贫经验”的民生温情答卷

      中国日报网评:书写“中国扶贫脱贫经验”的民生温情答卷  从1921到2021,时间见证不变的坚守——在中国共产党的时间里,人民是念兹在兹的不变初心,更是接续奋斗的永恒坐标。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

    时间:04-09
  • 人民论坛网评 |中国减贫实践为世界提供有益经验

      人民论坛网评 |中国减贫实践为世界提供有益经验  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从五个方面真实记录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历程,全面介绍人类减贫的中国探索和实践,深入分享中国扶...

    时间:04-09
  • 中国人权研究会文章:美国对外侵略战争造成严重人道主义灾难

      新华社北京4月9日电 中国人权研究会9日发表《美国对外侵略战争造成严重人道主义灾难》文章,全文如下:美国对外侵略战争造成严重人道主义灾难中国人权研究会2021年4月  美国一直自诩为“山巅之城”,支持“天赋...

    时间:04-09
  • 百集微纪录·红色档案丨四封长信 让远方陷入困惑的儿子找到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给百废待兴的建设事业培养高级人才,国家选派大批青年学子去往苏联留学。其中,就有刘少奇的儿子刘允若。  然而,热爱文学的刘允若并不喜欢被安排学习的飞机无线电仪表专业。他给父亲刘少奇...

    时间:04-09
  • 高集成神经形态人工视觉光电传感器问世

      高集成神经形态人工视觉光电传感器问世  科技日报沈阳4月8日电 (记者郝晓明)记者从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获悉,该所与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东北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发出一...

    时间:04-09
  • 人民财评:切莫将此“北斗”混同于彼“北斗”

      人民财评:切莫将此“北斗”混同于彼“北斗”  近日,关于北斗系统的一些不正确理解、不严谨表述对网民产生了误导。为了避免以讹传讹,甚至刻意污名化北斗系统,有必要对相关问题予以厘清。  北斗卫星导航系...

    时间:04-09
  • 中国成功发射试验六号03星,实现太原基地2021年开门红

      中新社北京4月9日电 (郭超凯 郑莹莹)北京时间4月9日7时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六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试验六号03星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

    时间:04-09
  •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思想纵横)  现代化既是一种世界现象和国际潮流,又是我国的发展目标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既有普遍规律和共性特征,又有国别特色和多样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

    时间:04-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