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一见·看南阳的一花一“草”,因为重视这件大事

2021-05-13 14:39:1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宋朝苏轼有诗云:“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明朝李言闻称赞:“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5月12日,正在河南省南阳市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当地依托月季、艾草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情况。此前,4月的广西考察,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3月的福建考察,到沙县夏茂镇俞邦村,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一时期,如此密集地考察特色产业,有何深意?一见为你一一拆解。

  几组数字看“小产品”蕴含的“大方略”

  “满城绿色半城水,缤纷月季竞芳菲”。南阳是世界月季名城,中国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

  不久前第十二届南阳月季花会盛大开幕,游客纷至沓来。数据显示,截至5月5日,仅南阳世界月季大观园就接待游客20余万人。“五一”期间,南阳市共接待游客635.15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6.34亿元。小小月季为南阳赢得了大利润。

  这组数字让我们看到南阳以花为“媒”,助力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

  南阳也是医圣张仲景故里,全国中医药大市,艾产业位居全国第一。

  南阳现有艾草种植面积近30万亩,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艾草企业1500余家,带动了10多万农民从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中收益。

  这组数字让我们看到小艾草也能成大产业,实现由“草”变“宝”的华丽转身。

  无论是月季还是艾草,都是南阳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的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

  “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2020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做出了深刻判断。

  早在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就在思索如何进行乡村产业发展,提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特色产业发展。

  去年5月,在山西大同云州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期望,“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

  去年4月,在陕西考察柞水木耳时,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村民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从黄精、马铃薯,到黄花、木耳,再到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这些“小产品”,都蕴含着产业振兴的“大方略”:只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对接市场需求,小产品也能做成大产业。

  一组对比看科技赋能带来的大变化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产业振兴也需科技助力。

  过去的柞水木耳,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规范,农户主要采用木材钻孔的传统生产模式自主栽培,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

  如今的柞水木耳,从生产到销售,一条木耳产业链被各项科技成果赋能,已经实现了“云”上种,网上销。足不出户就能对大棚通风、遮阳、喷水等进行智能化操控。2020年,金米村销售木耳近6万公斤,产值近百万元。

  这组对比让我们看到科技赋能带来的大变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要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多次提及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此次总书记考察所到的南阳市也一直在大力借助科研创新推进艾草种植、加工、研发、体验等全方位发展,打造艾草全产业链,加速艾草传统加工向新型工业化转型。现在南阳艾草产品已达六大系列160多个品种,获得专利证书100多项。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依然面临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等问题。科技创新的助力,则为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柞水木耳炒云州黄花,德胜马铃薯配宁夏安格斯牛肉,一碟盘州火腿,一份伊春蓝莓,再饮一杯安吉白茶……还记得网友们用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过的农副产品“制作”的“小康菜谱”吗?

  一捧鲜花、一道小菜、一块火腿、一壶清茶……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特色产品走向大城市百姓的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是百姓的一花一草,一粥一饭,是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更是民生。

  未来,乡村振兴的脚步不会停歇。从“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到“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再到“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描摹的是共同富裕的光明蓝图。

  策划:杜尚泽

  撰文:卓南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鞠鹏,视觉:赖向东、毕晓洋)

  • 相关阅读
  • 广州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研究机构

      新华社广州5月13日电(记者 黄浩苑)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广州)创新研究院13日在广州市黄埔区揭牌成立,旨在先行先试开展涉港澳劳动关系前沿理论研究和争议调处。  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建设...

    时间:05-13
  •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称新疆采取歧视性生育政策 华春莹举数据驳斥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 (郭超凯 李京泽)就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论文称中国在新疆采取歧视性生育政策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举数据驳斥称,新疆没有制定和实施针对单一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

    时间:05-13
  • 中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第一颗卫星下线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 (郭超凯)记者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获悉,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的中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13日迎来第一颗卫星下线。这标志着中国即将进入小卫星批量生产阶段。  这条小卫星智...

    时间:05-13
  • 2025年底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约达70万吨/日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记者安蓓)记者13日了解到,到2025年底,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左右,基本满足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县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时间:05-13
  • 六安通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情况 已排查密切接触者56人

      中新网5月13日电 据安徽省六安市卫健委网站消息,5月13日凌晨,六安市裕安区世立医院对一例就诊患者进行例行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后经市疾控中心复核结果阳性,经专家组会诊,确诊为新冠肺炎(普通型)。  经初步调...

    时间:05-13
  • 时政微视频丨瞰南水北调

    兴水之利 以水定业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治川之愿 移山之志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数十载前赴后继 初心不改数千里引江北上 纵贯山河数十万移民告别家园 生根他乡蓄调兼施 统筹兼顾南北两利 水尽其用江河浩荡看拔地而...

    时间:05-13
  • 习近平在南阳市淅川县考察南水北调工程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在南阳市淅川县考察南水北调工程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介绍...

    时间:05-13
  • 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

      (近观中国)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  作者 邢翀 黄钰钦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2日在河南...

    时间:05-13
  • 习近平在南阳市淅川县考察南水北调工程

      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介绍,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收...

    时间:05-13
  • 郭声琨在浙江调研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并召开中央督导组片区座谈会

      郭声琨在浙江调研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并召开中央督导组片区座谈会时强调  扎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 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新华社杭州5月1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

    时间:05-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