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海洋二号D星成功发射 三星组网完成可监测80%洋面

2021-05-20 03:31:34

来源:新京报

  海洋二号D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建成

  海洋二号三星组网完成可监测80%洋面

  5月19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海洋二号D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该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建成。海洋二号D星入轨后将开展全天时、全天候连续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工作,可探测和调查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有效波高等海洋动力环境数据。

  全球组网,覆盖80%海洋

  海洋二号D星与之前发射的海洋二号B星、C星在轨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随着三星组网,全球海洋监测的覆盖能力达80%以上,海洋监测的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海洋二号B星、C星、D星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组网后将使全球海洋监测进入“小时级”时代。

  海洋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张庆君表示,曾经单颗星20多天才能针对全球观测一次,无法满足我们海上运输、大洋渔场、海洋科考、海上安全等多方面要求。而此次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建成后,全球海洋观测仅需6小时。

  此外,三星组网后,海洋二号卫星观测网格间隔将优于100km,满足亚中尺度海洋现象观测的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3.61亿全球海洋总面积相比,其观测精度相当于足球场上的一张报纸。

  一级风都能有效捕捉

  海洋二号B星、C星、D星组网后,具备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的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温度等海洋动力环境数据监测的能力。

  海洋二号系列卫星装载微波散射计,可有效用于海面风力的测量,风速测量精度优于2m/s,为台风预报的及时性和精准度提供有力保证。

  根据风力等级划分,风速小于2m/s为一级风。也就是说,即使海面刮起一级“软风”,也不会逃过海洋二号系列卫星的法眼。据报道,自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发射以来,我国近海平均每年20余次的台风均实现精准捕捉,无一漏网。2020年9月发射的海洋二号C星在轨运行后,成功“捕获”19号超强台风“天鹅”,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

  海洋二号D星在轨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增强监测和预警能力,为我国沿海城市防灾减灾和全球灾害监测提供重要的保障。

  海洋二号系列卫星装载雷达高度计,可以获取有效波高、大洋环流、全球海浪等数据。该设备与校正辐射计配合工作,能够及时获取全球海洋有效波高信息,精度达到0.5米,可以有效监测、预测灾害性海浪,观测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早在十年前海洋二号A星发射后,我国就已成功实现全球有效波高的观测。2012年4月11日,在印尼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5级地震后,我国通过海洋二号A星对地震前后海域波高进行分析,判定了“在印度洋海域不会发生海啸”的结论。

  除了测量有效波高之外,海洋二号系列卫星装载雷达高度计还可以精准地完成全球海面高度的测量。据卫星设计师介绍,海洋二号D星海面高度测量精度优于5cm,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将为全球性气候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我国2011年发射的海洋二号A星具备了稳定的海平面变化监测能力,随着海洋二号B星、海洋二号C星的发射实现了接续观测,为全球海平面观测贡献了高质量的测高数据,海洋二号系列卫星纳入全球海平面的观测应用体系。

  GPS和北斗双模数据接收

  卫星设计师介绍,自海洋二号B星开始,新增了船舶自动识别和数据收集系统,具备对全球船舶自动识别以及接收、存贮和转发我国近海及其他海域的浮标测量数据的能力。而海洋二号D星的导航系统全面升级,具备GPS和北斗双模数据接收功能,进一步实现导航能力的自主可控。

  海洋二号B、C、D星组网运行后,相当于在太空中织就“天眼”,实现全球海面船只的位置、航向、航速精确勘测,为支持和服务全球海上定位、导航、搜救等提供重要保障。

  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均装载微波辐射计,可用于海面温度测量,辅之以雷达高度计,可识别出大洋中的锋面和中尺度涡,为探测大洋渔场分布情况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据报道,自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在轨应用以来,多家渔业公司利用海洋二号卫星数据在远洋渔业上进行推广应用,可燃油节约5%,渔获量提高2%至3%,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公开报告,我国利用海洋光学卫星、结合海洋二号系列卫星数据,可发布大洋渔场的快速预报,当前,我国已具备三大洋17个大渔场的预报能力。

  D星研制周期缩短1个多月

  2011年8月发射的海洋二号A星是我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载荷种类多,天线数量多,电磁环境复杂,还首次搭载了激光通信系统,属于当时验证复杂度、难度都非常大的型号任务。

  2012到2014年间,海洋二号A星完成了全部台风的监测任务,在每次台风的生命周期中,至少对其完成一次观测,3年共计捕获79次台风,为科研、业务和分析预报台风提供了新的准确数据源。

  2018年10月,海洋二号B星发射升空,接替超期服役的海洋二号A星。海洋二号B星是我国第一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的首发星,升空后就等待C星和D星的组网。

  基于海洋二号B星、C星研制基础,在研制阶段海洋二号D星研制团队充分论证状态变化,取消整星磁试验、热平衡试验和分系统间联试,研制周期缩短1个多月、节省成本上百万元。

  发射场阶段,在海洋二号C星首次实现大中型遥感卫星整星带翼空运和取消发射场太阳翼展开的基础上,海洋二号D星进一步实现了带翼、带天线空运。通过海洋二号C星、D星的实践,发射场工作周期由45天压缩至35天,对后续大中型遥感卫星和商业卫星流程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推广和示范效应。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 相关阅读
  • 中疾控专家:我国现有的疫苗可应对印度变异株

      中新网5月20日电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20日称,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现有的疫苗还是可以应对这个印度变异株的,可以产生保护作用。”资料图:疫苗接种后,市民在医...

    时间:05-20
  • 武汉:下足绣花功夫 用好红色资源

      下足绣花功夫 用好红色资源(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文明城市谱新篇)  武汉,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走出了三位中共一大代表,中共五大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

    时间:05-20
  • 世界工会联合会总书记:中国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领导力

      世界工会联合会总书记:中国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领导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继续来关注“外国政要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系列报道。今天播出的是对世界工会联合会总书记、希腊人乔治·马瑞克斯...

    时间:05-20
  • 因时而兴 融通共赢——粤港澳大湾区“后浪”奔涌

    这是港珠澳大桥景色(2020年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题:因时而兴 融通共赢——粤港澳大湾区“后浪”奔涌  新华社记者  大潮奔涌,大湾兴荣。  自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以来,...

    时间:05-20
  • 华春莹推荐的《伪圣美国》 揭开美国媒体运作内幕

      原标题:环球深壹度 | 华春莹推荐的《伪圣美国》,揭开美国媒体运作内幕  文 | 张远 新华社国际部欧洲问题调研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近期在例行记者会上提到一本德语著作《伪圣美国》。这本书不仅揭露了...

    时间:05-20
  • 贵州融入大湾区建设提出“四个+”

      中新社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 张素)中共中央宣传部20日在北京举行“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走好贵州新时代的长征路”主题发布会。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在会上答问时特别说到粤港澳对贵州的帮扶情...

    时间:05-20
  • 吴尊友:安徽和辽宁病例的病毒基因序列完全相同

      中新网5月20日电 “安徽的病例、辽宁的病例,从病毒的基因序列来看,是完全相同,是同一个传播链上。”20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答记者问时如是指出。资料图:市民在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点登记接...

    时间:05-20
  • 传承古田会议精神 铸牢强军兴军之魂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传承古田会议精神 铸牢强军兴军之魂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7次来到古田镇,大力...

    时间:05-20
  • 左权:血铸太行的民族英雄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丨左权:血铸太行的民族英雄这是左权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长沙5月19日电 题:左权:血铸太行的民族英雄  新华社记者刘芳洲  湖南省醴陵市烈士陵园内,左权将...

    时间:05-20
  • 叶挺:在烈火和热血中永生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叶挺:在烈火和热血中永生  新华社广州5月19日电 题:叶挺:在烈火和热血中永生  新华社记者丁乐这是叶挺像。新华社发  “我希望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为中国人民...

    时间:05-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