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微观察·几道生态选择题,总书记这样回答

2021-06-04 11:22:22

来源:人民日报

  微观察·几道生态选择题,总书记这样回答

  “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

  本报记者 杜尚泽

  前不久一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1985年离开河北正定时的一个场景。

  “途经白洋淀,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一直在脑海里。可到了保定一打听,水全是干的。很痛心!”

  30多年过去了,赴雄安新区考察,总书记专程到了那儿。鱼翔浅底,鸟鸣枝头,水丰草茂。

  时光如梭,沧海桑田。生态发展历程的这道剪影,何尝不是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映照?

  生态,习近平总书记称之“我最看重的事情之一”。这些年,国内国外,总书记紧抓这件事不放,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战略位置。

  生态,关乎政治,关系经济、民生。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事关生态的抉择,深刻影响着文明兴衰,蕴含着治国理政的价值逻辑。

  横看成岭侧成峰。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生态的事,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立足眼前看,还是用大历史的视角去看?

  小兴安岭深处,习近平总书记驻足于参天古树下,久久凝思,感慨“时间的川流不息”。广西古村落,对年代久远的老树,总书记坦言“有敬畏之心”。

  碧波万顷的湖,壁立千仞的山,奔腾不息的江河……敬畏哺育人类的大自然,敬畏肩头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总书记一席话,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现在,我们已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时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了。如果再不抓紧,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我国生态环境矛盾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做到这一点需把目光放长远,算大账。就拿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来说,沿岸省份正准备大干一场,然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也要讲兵法,兵无常势。有所为是发展,有所不为也是发展,要因时而宜”……历经几十年激流勇进的大开发、大建设,是时候改变了!“有所不为”的战略判断,蕴含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远见。

  长江十年禁渔,牵一发动全身。总书记强调,这件事就算是“水泥墙”,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钉进去。

  “为什么下决心禁渔呢?为子孙谋。保证生态恢复多样性,不能断送在我们手里。”

  重历史也重未来。时间跨度的纵深,背后有一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

  用历史的长镜头去端详,习近平总书记看得深刻:“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这些都是要写入历史的。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过去有的江边房子臭得开不了窗,而今山绿了河清了。山间江畔,斑斓大地,正一日日变着模样。“不慕虚荣,不务虚工,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生态环境保护正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

  此刻,重温总书记的这番话,字里行间的人民情怀、历史担当令人感佩。

  立足一域看,还是站在国家整体去看?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一位当年前去采访的记者很有感触地说,他开设农村研究所,眼光并不只是放在县里大事小情上,而是为农村发展的具体问题开辟试验田。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欧阳修的这句话,也是一以贯之的方法论。

  “中华水塔”青海三江源,美得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总书记谈及它的使命:

  “要想一想这里是国内生产总值重要还是绿水青山重要?作为水源涵养地,承担着生态功能最大化的任务,而不是自己决定建个工厂、开个矿,搞点国内生产总值自己过日子。”

  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自身发展定位,而非盯着脚下的、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去年4月在陕西秦岭,总书记用一个词精辟道出:“国之大者”。

  “党中央看问题,都是从大处着眼,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需要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勇气,更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察看各地生态保护情况,用意深远: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遭遇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的念头。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简单的“看护”,需要在国家大棋盘里积极作为。总书记叮嘱道:

  “在全国大格局中的职责怎么样?我们说保持定力,就在这里。要有定盘星,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笼统、简单、概念化喊口号。决不能再走老路,回到老做法、老模式上去。”

  孤立地看生态,还是辩证系统地去看?

  生态和GDP,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视之为一道非此即彼、不能兼容的选择题。

  习近平同志早年间就提出另一种破题思路。1997年到福建三明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他先后5次深入生态困境中的长汀,亮出鲜明态度:生态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200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前瞻性地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在GDP、财政收入就是最大政绩时期,这一举动顶住的压力可想而知。

  再之后,2005年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村民们正犹豫发展之路,习近平同志点明方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彼时,照着干的村民尝到了甜头。转变发展观、改变人的观念,尽管很难一蹴而就,但生动的实践正是真理最好的验证。

  今天,这些话家喻户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山里的村子、河边的寨子,乡亲们端起生态饭碗,开办农家乐,用另一种方式续写祖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命运。

  今年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这些年的认识转变,感慨析之:“认识是有个过程的,认识也是发展到一定时候才能够真正统一认识的。付出牺牲环境的代价后痛定思痛、认识升华,认识水平不断螺旋上升。”

  即便就生态本身而言,认识的范畴也在不断丰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随着实践拓展,这一理念进一步发展完善。“十三五”时期,总书记让加上“草”字,今年全国两会“下团组”又强调增加了一个“沙”字。

  “坚持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今年4月召开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这是其中重要一点。

  峰会再次提及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时间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就要有大的样子”。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主动担当,时间跨度之短、任务之艰巨,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中国风范。

  “日行万里,看着地球村很感慨,谁也不能独善其身。”总书记思虑深邃:“这件事不是让我们做,而是我们为了人民幸福、为了永续发展主动要做。”

  一周之后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列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精粹,延续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叮嘱,别跟自然较劲,应该以自然为根。而另一个词“现代化”,是民族复兴梦想,是“第二个百年”的矢志追求。

  历史和未来在此交汇。

  • 相关阅读
  • 驻华使节团参访陕西了解更加立体的中国

      新华社西安6月6日电 题:驻华使节团参访陕西了解更加立体的中国  新华社记者王泽  西安,千年古都。从驼铃声声响彻中外,到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往返欧亚大陆,这里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重地。  巍巍宝塔山,滔...

    时间:06-06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改革诠释“新屯垦”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6日电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改革诠释“新屯垦”  新华社记者李志浩、何军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  作为新中国建设“新的新疆”一项战略创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1954年组...

    时间:06-06
  • 北京4.5万余名考生参加高考 一线考务人员全部接种疫苗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记者赵琬微)北京市2021年统一高考将于6月7日至8日举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将于9日至10日举行。  记者6日从北京教育考试院了解到,今年北京市高考报名人数为51738人,除前期高职自...

    时间:06-06
  • 广东吴川市发现1例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中新网6月6日电 据广东吴川市卫生健康局官方微信消息,6月6日凌晨,吴川市发现1例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容某某,男,25岁,吴川市覃巴镇下榕村人,广州某汽贸服务有限公司职工。5月31日凌晨2时57分从广...

    时间:06-06
  • 【每日一习话】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

      习近平: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  这段话出自2020年9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

    时间:06-06
  • 联播+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习近平这样擘画

      联播+“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6月5日,习近平主席向巴基斯坦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致贺信。  2021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

    时间:06-06
  • @所有高考生:今晚好好睡觉

    6月7日2021年高考将正式开始1078万学子将走进考场迎来他们人生当中的一次大考资料图:高三学子们在学校内备战即将到来的2021年高考。 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对此时的考生来说能好好睡一觉可太重要了熬夜会影响睡眠时间质...

    时间:06-06
  •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湖北站启动

      中新网湖北红安6月6日电 (武一力 任思雨 李季)“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湖北站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6日上午在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

    时间:06-06
  • 【“真真”解惑】高考在即,这几个谣言可信不得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谢博隆)...

    时间:06-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