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青年小卫星团队如何创造奇迹

2021-06-11 05:35: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揭秘——
  青年小卫星团队如何创造奇迹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了今年的高考数学试卷。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林宝军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出这样的题有利于“国之重器”的传承,能激发考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去年7月3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2015年,第一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时,我们这支设计团队共81人,平均年龄31岁。”林宝军说,美国实现从GPS2到GPS3的技术跨越大概用了20年,我国这支年轻的队伍仅用时3年零3个月。

  全是年轻人,能造小卫星?

  在以年轻人居多的航天单位中,小卫星团队的年轻化程度是出了名的。

  林宝军2009年从北京来上海时,研究院研发、生产、行政人员加起来不到150人。当时,团队成员在生产制造、研发设计等工作中面临很多困难。

  为此,研究院每年招100名新人,并连招3年。但招来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对于研制卫星这项工作,他们觉得陌生,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

  “我本科读的内燃机(专业),本来是个柴油发动机工程师。但我也参与了神舟、北斗,你们为什么不行?”尽管林宝军的履历很丰富,包括:内燃机专业本科、计算机专业硕士、软件控制专业博士、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博士后,曾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参与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的全部论证工作,但他不爱摆架子,时常用自己的工作经历激励年轻同事。

  没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中国,就像行走在黑夜中——关键时刻,摸不着路,因此国家对北斗系统寄予厚望。

  研究院“人不够”,且北斗系统总体的研发工作正处在转型关键阶段:第一个挑战是我国的系统要从“只管头顶那片天”的区域型调整为全球型;第二个挑战是“时频”,传统的铷原子钟装在卫星上,对地面管控有很强的依赖,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校准一次时间、位置;第三个挑战是要实现“一箭多星”快速组网发射,卫星要小型化、长寿命。

  当时,林宝军对年轻同事说:“等你们年纪像我这么大时,能做成一颗北斗三号,就算没白活。”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群年轻人在2015年就发射了第一颗北斗三号卫星,这颗卫星使用超过70%的新技术,而通常一个新型号卫星使用新技术不超过30%;2018年全年高密度发射8颗北斗三号卫星;2020年,我国已经有30颗北斗三号卫星在太空翱翔。

  160多项新技术,亮相都是“绝活儿”

  林宝军总能亮出很多“绝活儿”,在总装大厅里,他随手一比划,“你看那个扁扁的黑盒子,就只有我们(北斗)有!”

  他说的“扁扁的黑盒子”,是150瓦大功率氮化镓高效固放设备,是北斗三号160余项创新技术中的一项。

  “固放设备信号传输能力更强,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万一在太空中出现故障,切换用传统行波管,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一样。”林宝军看着眼前这件“宝贝”说,“这东西别人想要,我们还不卖呢!”

  此外,北斗三号还自主研发了比铷原子钟性能更优的氢原子钟,“氢钟更加精准,一两个月调校一次时间即可”。为了让小卫星更加耐用,研发团队还自创“氢钟、铷钟无缝切换技术”。如果氢钟在太空中出现故障,只需20皮秒时间,就能切换成铷钟工作。这对用户而言,能实现真正的“无感切换”。

  在导航卫星领域,能与中国北斗同台竞争的,有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在卫星大家庭里,中国北斗率先实现了“吨级”,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导航卫星重量一般在3-4吨,北斗三号卫星全部装配完成后总重量只有1吨左右。

  尽管林宝军是学工科出身,但北斗每发射一次,他总要作诗一首以表庆祝。“这两颗卫星从研制到发射一共经历了3次归零,前所未有。”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北斗三号第四组MEO卫星发射当天,他写了一首藏头诗,把“历险收官,接续奋斗”写进每一段诗句的开头,“官子破晓湛卢剑……”林宝军告诉记者,自主建设北斗系统是为了“服务全球、保家卫国”,并没有“称霸武林”的意思,自己在“轩辕剑”和“湛卢剑”之间反复斟酌,最终认为“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湛卢剑”更具仁者意义。

  要让年轻人“有事干,有钱花,有人爱”

  2017年12月,林宝军及其团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中科院北斗三号第一组MEO卫星的发射作准备。看着卫星创新院忙碌的年轻人,发射中心负责人感慨道:“这些年轻人太拼了,可别把人才给累着了。”

  林宝军嘴上说着“不累不累,就跟过年回家打牌一样,喜欢这件事儿就满怀激情地做,在家打牌也不觉得累啊!”但他也在心疼这群年轻人,“他们很多人硕士毕业,每个月薪水可能还不到1万元,手头花销也不宽裕。”他总是和研究院里的年轻人说:“你们不要看重那些大牌包包、豪车、豪宅,一辈子下来要有故事可以说给后辈听。”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陪卫星’,没空‘陪家人’。”林宝军总是鼓励年轻人“有追求”,但在面对记者的镜头时,他也为年轻人的生活实际鼓与呼,“我们要让这些年轻人有事干、有钱花、有人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相关阅读
  • 汪文斌:反外国制裁法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可预见的法治环境

      中新网北京6月11日电 (记者 黄钰钦)针对反外国制裁法是否对外国投资带来负面影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表示,反外国制裁法的制定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可预见的法治环境和稳定可期的...

    时间:06-11
  • 官方回应河南新密瞒报煤矿事故:将加大对矿山瞒报事故的打击力度

      中新社北京6月11日电 (刘亮)近日,河南新密煤矿涉嫌瞒报两起死亡安全事故。中国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张昕11日在出席新闻发布会时称,已派出专门人员督导事故调查处理,对事故瞒报情况向全国发出警示信息,要...

    时间:06-11
  • 粤9例新增本土病例来自同一街道 专家:高龄患者占比高

      (抗击新冠肺炎)粤9例新增本土病例来自同一街道 专家:高龄患者占比高  中新社广州6月11日电 (记者 蔡敏婕)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1日通报该省疫情信息,10日0时24时,全省新增9例本土确诊病例,均为广州报告。 ...

    时间:06-11
  • 3-17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如何安排?国家卫健委回应

      中新网6月11日电 3-17岁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安排是什么样的?在今天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对此表示,会根据疫情的形势、防控工作需要和相关人群的特点,组织专家研究...

    时间:06-11
  • 中国公安部法医专家组应邀赴萨摩亚援助 6天完成13具腐尸解剖

      中新社北京6月11日电 (郭超凯)记者11日从中国公安部获悉,应萨摩亚警方请求,公安部法医专家组一行8人日前赴萨摩亚首都阿皮亚,开展为期30多天的刑事技术援助工作,并对当地警察开展专题技术培训,受到萨摩亚政府...

    时间:06-11
  • 中疾控:广东疫情未发现在其他省份有关联病例发生

      中新网6月11日电 谈及此次广东疫情,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11日表示,疫情自发生以来至今已经超过14天,还没有发现在其他省份有关联病例发生,省内也仅出现了有限数量的跨地区传播,传播关系清楚,防控措施采...

    时间:06-11
  • 6月以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0例 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超三分之一

      6月以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0例 老年人和未成年人超三分之一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1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6月以来,本轮聚集性疫情已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0例,家庭、餐厅、学校等场...

    时间:06-11
  • 国家卫健委:6月以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0例

      中新网6月11日电 11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6月以来,本轮聚集性疫情已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0例,家庭、餐厅、学校等场所聚集性感...

    时间:06-11
  • 应急管理部:4月以来已对180多个企业单位进行明查暗访

      中新社北京6月11日电 (刘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举行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推动安全发展发布会。中国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在会上表示,今年4月以来,中国有关部门聚焦矿山、危化等重...

    时间:06-11
  • 应急管理部:中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显著下降

      中新社北京6月11日电 (刘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称《安全生产法》)有关情况。中国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宋元明在出席新闻发布会时表示,自《安全...

    时间:06-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