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坚持人民至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07-13 05:30:00

来源:光明日报

  坚持人民至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系统指明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明确思路、努力进取。

  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高效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准确把握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需求。明确需求才能够从方向上指导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而需求的明确要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既要把握全体农民的共同需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洞察部分群众的个性化需求,避免一刀切工作方式方法所带来的顾此失彼。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系统把握人民的整体利益,深入体察人民的生活痛点,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幸福美丽新家园。

  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务必最大限度发挥农民力量,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广泛开展满足产业需求的技能教育,积累人才;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拓展乡村青年对口教育,自主培养和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深化合作链条,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广泛支持社会人力物力资本对口帮扶,造就更多乡土人才。

  明确思路举措,巩固扩大“战果”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的胜利,标志着我国乡村发展进入新水平。但就全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来看,目前乡村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问题以及城乡差距较大的紧迫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此,要在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的前提下,明确思路举措,扩大“战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发展。

  着力发展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始终是促进乡村脱贫发展的第一立足点,是促进乡村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以质量建设为根本,打通多种流通渠道,配套以现代化的运输体系,保证各个环节的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快科技生产力要素向乡村转移,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更强有力的驱动源。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教育事业为支撑,大力完善乡村教育事业,整体提高乡村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以信息化教育为依托,以人文素养教育为重要发力点,全方位提高乡村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多措并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深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医疗、教育、健康、信息等基础设施体系对人才的吸引有重大影响。应当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张进财,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相关阅读
  • “马背院士”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马背院士”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新华社西宁7月13日电 题:“马背院士”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新华社记者央秀达珍、卢东方  世界屋脊上,一位80多...

    时间:07-13
  • 广东推出“救助自诊”小程序 一键可了解是否符合低保要求

      中新网广州7月13日电 (蔡敏婕 莫冠婷)广东省民政厅13日发布消息称,该厅在政务小程序上线“救助自诊”服务。困难民众通过手机即可初步判断其是否符合救助要求,对符合条件的,指引民众提出申请;对不符合条件但可...

    时间:07-13
  • 北京市教委:北京暑期托管7月19日开始 分两期

      中新网北京7月13日电(彭宁铃 任靖)1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暑期托管工作有关情况。会上,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丁大伟表示,为做好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北京市教委建立了市级统筹、区级主责...

    时间:07-13
  • 2021年中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为79元

      中新网7月13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国家卫健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明确,202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

    时间:07-13
  • 教育部辟谣取消教师寒暑假:这一说法没有依据

      中新网北京7月13日电(彭宁铃 任靖)1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暑期托管工作有关情况。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为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教...

    时间:07-13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新业态新模式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快发展外贸新...

    时间:07-13
  • 31省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39143.2万剂次

      中新网7月13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截至2021年7月12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39143.2万剂次。资料图:市民接种新冠疫苗。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时间:07-13
  • 教育部: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下班时间相衔接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13日电 (任靖)1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暑期托管工作有关情况。资料图:小学老师给一年级学生上课。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课...

    时间:07-13
  • 课后服务将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教育部13日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课后服务将在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课后服务推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

    时间:07-13
  • 教育部:暑期托管变成第三学期的说法不符合实际

      教育部13日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暑期托管服务主要面向确有需求的家庭和学生,并由家长学生自愿选择参加。托管服务应以看护为主,合理组织提供一些集体游戏活动、文体活动、阅读指导、综合实践、兴趣拓展、作业辅...

    时间:07-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