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生态治理点“石”成金——中国为喀斯特治理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2021-07-14 22:43: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7月14日电题:生态治理点“石”成金——中国为喀斯特治理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新华社记者蒋成、施钱贵

  喀斯特地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5%,影响18亿人口的生产生活。中国的喀斯特地貌面积达到344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在日前召开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喀斯特地区蕴含着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因为喀斯特,我国西南地区山奇、水灵、谷美、石秀,处处成景;瀑布、溶洞、山谷、湖泊、温泉比比皆是。

  近年来,部分地区巧妙利用喀斯特地貌,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的喀斯特景点迅速走红。通过生态治理点“石”成金,中国为喀斯特治理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巧用喀斯特

  每天清晨,63岁的贵阳市民贺阿姨都会与一帮好友相约,到贵阳喀斯特公园练习太极拳、太极剑。从小在贵州长大的她,酷爱爬山,喜爱花草树木。从2014年贵阳喀斯特公园建成开放起,不用走出贵阳市区,她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一切。

  这座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喀斯特公园颇具特色,园中道路蜿蜒,嵯峨奇石千姿百态,被称为贵阳城市会客厅和难得的“城中盆景”。

  “能在城市中心享受喀斯特地貌的风情,这在国内并不多见。”贺阿姨说,“穿过公园石林,给人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感觉。”

  贵阳喀斯特公园并非我国巧妙利用喀斯特地貌的唯一案例。在日前召开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列举了广西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贵州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等著名喀斯特景区。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睿介绍,贵州喀斯特面积10.91万平方公里,约占贵州国土面积的62%,居全国之首,是全球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多年来,贵州充分挖掘多种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出梵净山、黄果树瀑布、万峰林等著名喀斯特旅游景区。

  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的万峰林景区是国内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盛夏时节,游走在万峰林中,一座座奇美的山峦拔地而起,与碧绿的田野、弯曲的河流、古朴的村寨融为一体。

  三百多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赞叹:“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征服石漠化

  喀斯特是把“双刃剑”,石漠化是发生在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独特生态灾害现象,被学术界称为“生态癌症”。在贵州省关岭县以南、贞丰县以北的北盘江花江大峡谷两岸,近九成国土面积都是喀斯特地貌,过去只见石头,不见片土,甚至寸草不生。“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是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

  “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加上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导致石漠化不断加剧,使人们逐步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说,20多年前刚来到花江大峡谷时,放眼望去除了农舍、公路,就剩下白花花的石头,几乎看不到绿色,多数村民栽种的玉米仅够吃半年,其余时间需要国家发放粮食救济。当时,该地区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9.79%,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7.17%。

  “从国家‘九五’计划起,我们就以花江大峡谷沿岸50余平方公里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作为示范区,攻克石漠化这个‘生态癌症’。”熊康宁说,经过20多年的科研攻关及应用示范积累,找到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和贵州省情、适宜喀斯特环境特征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为治理石漠化,当地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及综合治理,综合石漠化及水土流失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同时立足本地气候优势,培育花椒、火龙果等特色耐旱经果林产业区。曾经的“生态癌症”如今变得满目苍翠,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降至10%。

  献计喀斯特

  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多位专家为喀斯特治理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认为,喀斯特系统科学可以从喀斯特系统层圈相互作用与区域环境变化、喀斯特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喀斯特生态系统与粮食和水安全、喀斯特系统环境与公共健康等方面开展相应研究。

  喀斯特地区如何增强碳汇能力?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再华推荐了两条路径:一是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比如在硅酸盐地区的土地上撒碳酸盐粉,能增强其碳中和潜力;二是可以在水生生态系统上做文章。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溶解速度快,遇到水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五级碳,其流入河流后会产生大量的沉睡植物,对改善水质具有很好效果。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白晓永认为,碳酸盐岩风化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全球重要的碳汇,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面积最大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在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方面潜力巨大。

  在治理和利用喀斯特地貌上,白晓永建议抓住喀斯特地貌土壤水量小作用大的特点,加强土壤水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同时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要考虑气候变化对生态恢复的影响,提升生态建设的成效;‘立地’就要加强岩石风化碳汇资源的研究,助力碳中和的实现。”白晓永说。

  • 相关阅读
  • 多地出台政策限制未接种疫苗者出行与入学 专家:或涉嫌行政越位

      近日,全国多地发布紧急通知,未接种新冠疫苗将影响出行。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继江西崇仁县、定南县、安远县、浙江丽水、宁波宁海及陕西韩城等地相继发通知后,又有江西丰城、安徽黄山黟县、四...

    时间:07-15
  • 治愈地球:来自中国的智慧

      治愈地球:来自中国的智慧  本报记者 李祺瑶 通讯员 铁铮  远离市井喧嚣,安宁而富有诗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俞孔坚心向往之。在这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的心中,也有一处“桃花源”,...

    时间:07-15
  • 王毅会见印度外长苏杰生

      王毅会见印度外长苏杰生  新华社杜尚别7月14日电 当地时间7月14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杜尚别会见印度外长苏杰生。  王毅表示,去年9月两国外长莫斯科会晤以来,两军一线部队在加勒万河谷和班公湖地区脱离...

    时间:07-15
  • 完善行政处罚制度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完善行政处罚制度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15日起正式施行。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举行集体采访并回答记者提问。  对行政处罚法进行修订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改革决策部署,推进国家...

    时间:07-15
  •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开始公示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开始公示  本报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 郑海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

    时间:07-15
  • 描绘文明中国的亮丽画卷

      描绘文明中国的亮丽画卷  日前,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进入候选人集中公示阶段,各媒体集中刊登候选人的事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贡献中医药力量的济世国医”张伯礼、“用渐冻生命与死神竞速的英...

    时间:07-15
  • 宣介中国人权理念 促进国际人权合作

      宣介中国人权理念 促进国际人权合作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七届会议于7月14日落下帷幕。本届理事会上,各国围绕人权保障、人权发展等议题进行讨论,审议了多份人权相关决议。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通过大会发...

    时间:07-15
  • 新疆必将迎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新疆必将迎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钟声)  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将在更大程度、更高水平上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新疆各族人民必将迎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7月1...

    时间:07-15
  • 绿色发展,好山好水好日子

      绿色发展,好山好水好日子(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牢记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  “阿伟书记早啊!”抬头瞅见盛阿伟,村民丁阿华热情地打起招呼。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茶山连绵,茶垄翠绿。...

    时间:07-15
  • 中方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自愿陈述报告》

      2021年7月14日,中方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自愿陈述报告》,此系围绕纪念我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活动发布的政策宣示文件,也是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就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第二次国别自...

    时间:07-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