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新冠病毒溯源情况如何?权威专家回应五大关切

2021-07-22 21:52:3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 题:新冠病毒溯源情况如何?权威专家回应五大关切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胡喆

  中方完全满足了世卫专家参访要求,原始数据从来没有“刻意不给”,武汉病毒研究所“没有设计、制造和泄漏新冠病毒”……针对各界对新冠病毒溯源情况的关切,国务院新闻办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多位权威专家在发布会上做出专业回应。

  中方完全满足了世卫专家参访要求

  “中国秉持公开、透明、科学、合作的原则,全力支持世卫专家组工作,完全满足了世卫专家参访的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说。

  今年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了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认为新冠病毒“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撰写报告前,中外联合专家组在武汉开展了为期28天的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工作。

  曾益新介绍,世卫专家去了所有他们想去的单位,包括金银潭医院、华南海鲜市场、武汉病毒研究所等9家单位;会见了所有他们想见的人,包括医务人员、实验室人员、科研人员、市场管理人员和商户、居民、康复患者等等。

  “报告发布几个月来,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表明,这份报告是一份很有价值、权威的、经得起科学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报告。”曾益新说。

  对于所谓第二阶段溯源计划,包括将“中国违反实验室规程造成病毒泄漏”这个假设作为研究重点之一,曾益新表示,这既不尊重常识,也违背科学,“我们不可能接受这样一个溯源计划”。

  原始数据从来没有“刻意不给”

  针对所谓“信息透明”的关切,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专家组中方组长梁万年表示,这些病人数据,今年年初在武汉期间已经全部展示给了专家组,原始数据从来没有“刻意不给”。

  “国外一些人特别提出来,说我们没有提供早期174例病人的数据。但其实这些数据当时已经给专家组看了,只不过没有允许拷贝和拍照。”梁万年说,这是因为国内有相关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不得外泄。这也是国际惯例,国际专家当时给予了充分理解。

  此外,对何为“原始数据”,也存在理解上的不一致。梁万年说,当时做研究的时候,专家团队是没有意见的,“我们共同制定研究计划、共同进行现场考察、共同分析数据资料、共同向外展示我们的研究报告和结果,一直按照这些原则来做”。

  武汉病毒研究所“没有设计、制造和泄漏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为自然起源,这是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不久前,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重申,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新冠病毒从中国实验室泄漏的理论。但关于武汉病毒研究所以及武汉P4实验室泄漏新冠病毒的谣言仍有一定市场。

  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武汉病毒所研究员袁志明在发布会上特别表示:2019年12月30日之前,武汉病毒研究所没有接触、保藏和研究过新冠病毒;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来没有设计、制造和泄漏新冠病毒;目前为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职工和研究生保持新冠病毒“零感染”。

  “作为生物安全等级、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武汉P4实验室在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以来,没有发生过任何病原泄漏和人员感染事故。”袁志明说,武汉P4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管理水平、人员队伍和工作方式,和目前世界上运行的其他P4实验室一样。

  中国科技界正积极开展科学溯源研究

  要回答好“病源从哪里来”这个重大命题,中国科技界正尽锐出战。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说,科技部组织中科院、高等院校、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研究团队围绕动物溯源、人群溯源、分子溯源、环境溯源等重点方向积极开展了科学溯源研究工作,目前取得一些阶段性进展。

  溯源研究的国际化程度也非常高。徐南平介绍,截至7月19日,中国与美国、英国等国外团队联合发表的溯源相关论文225篇,国内研究团队发表论文352篇。

  这期间,中美医学科研专家还就疫情防控先后开展了6次视频交流。此外,中方积极加强科学研究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共享,依托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建立了全球共享的新冠病毒信息库。

  应把冷链作为新冠病毒溯源的重要线索

  随着多国科学家对新冠病毒溯源的持续研究,已经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病毒在全球多地的出现时间要早于先前已知的时间。

  一系列新发现表明,新冠病毒存在人-物的相互传播模式,这当中,通过冷链传播的新现象特别值得关注。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表示,冷链在传染病传播中的作用是一个新现象。流行病学上发现,冷链和病例传播间存在密切关联,一些冷链物品表面核酸检测呈阳性甚至发现活病毒存在,让证据链更加完整。

  “如果病毒沾染到冷链物品上,在低温环境下,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时,就可以造成跨地区的传播。”王辰说,“目前国际贸易背景下,全球各地人员和物品往来,冷链环境下人-物的传播,加大了病原传播的复杂性。在全球进一步的病毒溯源过程中,我们也特别建议应当将冷链作为一个重点溯源线索。”

  • 相关阅读
  • “亲情中华”网上夏令营安徽营五期共吸引近430名华裔青少年参加

      中新社合肥7月23日电 (记者 张强)“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夏令营安徽营(以下简称“安徽夏令营”)(第五期)23日继续在网上举行,吸引来自美国、西班牙的130余名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通过互联网,学习、了解中...

    时间:07-23
  • 浙江省委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张水堂主动投案接受审查调查

      新华社杭州7月23日电(记者 岳德亮)浙江省纪委省监委22日发布消息称,省委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接待办主任张水堂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在接受省纪委省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张水堂,1953年12月...

    时间:07-23
  • 权威专家解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 (刘文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于22日发布。此次《意见》发布有何深意?与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

    时间:07-23
  • 科普:新冠疫苗第三剂加强针是否必要

      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记者冯玉婧)由于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在全球肆虐,世界大部分地区仍笼罩在疫情阴影中,已有部分国家宣布或正考虑为部分人群打新冠疫苗第三剂加强针。但也有研究人员表示第三剂加强针虽可增...

    时间:07-23
  • 中国—东盟探讨后疫情时期文化产业共同繁荣

      中新社南宁7月23日电 (黄令妍 林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线上内容为核心的数字文化产业展现出巨大潜力,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在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演出及会展、文化装备制造生产、数字文化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等方...

    时间:07-23
  • 天问一号发射成功一周年 “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585米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 (马帅莎)在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成功发射一周年之际,记者23日从中国国家航天局获悉,截至7月23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工作68个火星日,累计行驶585米;环绕器在轨运行一周...

    时间:07-23
  • 高原产业兴 新村风貌新

      高原产业兴 新村风貌新(重走天路看变迁)  离开成都,驶上蓉昌高速,视线随着丘陵高山绵延及远,便看见龙门山脉——青藏高原板块向东南推覆形成这条天然分界线。一侧,川西高原绮丽雄伟;另一侧,四川盆地物产丰...

    时间:07-23
  • 亮起来——用电力赋能 看山乡巨变

      亮起来——用电力赋能 看山乡巨变  【我眼中的小康景象②】   编者按  从一豆青灯到灯火通明,偏远山区用电状况改善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切实努力,折射出我国电力行业和公共服务体系的...

    时间:07-23
  • 重庆巴南区将1255项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审平台

      重庆巴南区将1255项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审平台——“一窗综办”让审批提速  网上申请零材料;零跑动占比90.28%;3分钟可领执照;最快2分05秒办完税……近年来,重庆市巴南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

    时间:07-23
  • 江西高安市不断完善城市建设——用绿色提升幸福指数

      “变化太大了!连锦溪以前脏水横流、异味扑鼻,成为周边居民的一块‘心病’。后来,政府对这里推进实施改造工程,绿化区域建设好了,配套设施也更多了。现在,这里不但成了大家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而且环境宜人,...

    时间:07-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