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王永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前进的方向

2021-07-23 15:36:02

来源:光明网

  王永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前进的方向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陈慧娟

  “党组织给了我参与‘研制地地导弹、发射人造卫星、送中国人上太空’这三件大事的机会,是党的事业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报效祖国的广阔平台。”

  ——王永志

  4月29日,天和升空,中国进入空间站时代,也迈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作为这一战略的拟制者之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党龄已超70年的王永志值得一书。回望他的奋斗历程,党与祖国的需要便是他不断向前的方向与动力。

  1949年11月,年仅17岁的王永志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王永志被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制造专业录取,这也成为王永志一生中唯一一次自主选择。正如《王永志传》作者姚昆仑所说:“从那以后的40多年里,他的每一步人生变化都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20世纪50年代,为了加快培养人才,建设新中国,中央领导决定挑选一批学生前往苏联留学。王永志作为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于1955年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航空系学习。

  1957年10月,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为了能在未来对中国航天事业有所贡献,在飞机设计专业有了些基础的王永志改变了自己的专业,转攻火箭导弹设计。谈及这段历史,王永志回忆:“1957年是火箭年,这一年我成为火箭人,这一年是我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

  经过6年的留学生涯,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王永志,拒绝了在苏联继续深造的邀请,于1961年正式回国。

  彼时,我国的航天事业蹒跚起步,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航天人克服种种困难,自主设计制造火箭。留苏归来的王永志也走进大漠戈壁,加入祖国航天创业大军的行列。在此后的工作中,王永志逐渐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并为实现我国制定的“八年四弹”的长远发展规划作出巨大贡献。

  在包括王永志在内的几代航天人持续努力和奋勇拼搏下,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航天有了长足发展。不仅可以承揽国外卫星发射任务,甚至可以在短短18个月内就完成“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式火箭从批准实施研制到发射的全过程,创造出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

  王永志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和参与者。他从一位专业技术骨干,逐渐成长为一名指挥千军万马的帅才。1992年11月,迈入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丹阳,我已经60岁了,搞火箭30多年,一直紧紧张张,提心吊胆。本来想退休后好好休息一下,陪你到处走走,挽回过去常常不在你身边的‘不良影响’。现在组织上这样信任我,要我承担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的重任,看来,我只有再次向你道歉了!”向妻子坦露了心声,王永志又一次义无反顾离家远行。为了早日实现国人飞天梦,他选择在航天舞台上绽放第二个青春。

  2003年10月15日,随着王永志和全体航天人的齐心协力、集智攻关,中国人的脚步终于第一次迈进太空。

  “11年来我们这支航天队伍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不顾自己的一切,为的就是这一天、这一刻。我为沉着果敢的杨利伟而自豪,我为不负使命的这支队伍而自豪,我为祖国而骄傲。”成功那一刻,王永志感慨万千。

  如今,18年过去,三名中国航天员进驻天和,开始了数月之久的太空生活。中国航天,正沿着我们自己的设计路线,一步、两步、三步,蹄疾步稳,探索太空。

  • 相关阅读
  • 《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8月1日施行

      中新网呼和浩特7月26日电 (记者 张林虎)26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内蒙古医疗保...

    时间:07-26
  • 北京正式获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北京等五城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北京正式获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5个城市列入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北...

    时间:07-26
  • 兰州旅游“博学多才”发力供需两端 “景城一体”规避同质化

      中新网兰州7月26日电 (记者 杨娜)如何从中国西北游的中转站发展为目的地?甘肃省会兰州几经摸索,找准自己的旅游定位。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何威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跳出建设者思维,从体验者的角...

    时间:07-26
  • 重磅 | 走进中国共产党“翻译国家队”:如何架起中西交流之桥?

      (东西问)走进中国共产党“翻译国家队”:如何架起中西交流之桥?  中新社北京7月26日电 题:走进中国共产党“翻译国家队”:如何架起中西交流之桥?  中新社记者 李京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

    时间:07-26
  • 谢锋:胁迫外交的发明权、专利权、知识产权都非美国人莫属

      中新网天津7月26日电 7月2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在天津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会谈时表示,中国文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无霸权基因、扩张冲动,从不胁迫任何国家。面对外来干涉,中方采取的是合理...

    时间:07-26
  • 国家医保局:生育三孩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待遇支付范围

      中新社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 李纯)记者26日从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获悉,国家医保局近期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将参保女职工生育三孩的费用纳入生育保险待遇支付范围。  中国官方日前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

    时间:07-26
  • 中新时评:从宋元到当下,文化遗产背后的中国“世界观”

      中新社北京7月26日电 题:从宋元到当下,文化遗产背后的中国“世界观”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5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名录再添一颗来自东方的璀璨明珠。  在...

    时间:07-26
  • 生态环境部:2021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中新网7月26日电 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 ...

    时间:07-26
  • 谢锋:美国凭什么以全球民主人权代言人自居?

      中新网天津7月26日电 7月2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在天津同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舍曼会谈时表示,美方应该首先解决好自己的人权问题。从历史看,对土著居民搞种族灭绝;从现实看,消极抗疫造成62万美国人死亡;...

    时间:07-26
  • 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口井就是红井。当年,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还亲自下井底铺沙石、垫木炭。”7月18日,革命老区江西省瑞金市红井旁,讲解员梁霞向游客深情讲述。  9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时间:07-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