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甘肃提“速”

2021-08-11 14:55:0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兰州8月11日电 题:甘肃提“速”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宋常青、王铭禹

  甘肃省似一柄如意镶嵌在祖国西北,自古便是沟通西域、稳边固疆的战略要地。全省GDP不足1万亿元、人均GDP全国垫底的甘肃省,摆脱贫困束缚后没有歇脚喘气,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昂首阔步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在应对疫情“大考”同时,一系列巩固、提升、改革措施在陇原大地密集实施,收效显著。2021年上半年,甘肃经济同比增长10.5%,创下近年来最好水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省工作主旋律。

  开新局 陇原发展多点开花、成绩瞩目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甘肃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航空货邮吞吐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更是达到了三位数增长,分别为104%和103%。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是制约甘肃发展的一大瓶颈。今年以来,甘肃6条铁路、30条高速公路、1个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全部复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18.2%,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为经济持续向好注入了强心剂。

  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大批绿色生态产业落地。上半年,当地经济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17.6%,以强劲势头领跑国家级新区。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柯认为,在疫情影响和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局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甘肃“十四五”开局之年取得“开门红”实属不易。这是甘肃省认清发展短板、抢抓发展机遇、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等变化,为经济向好打下了坚实基础。

  探新路 在动能转化中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五”期间国家确定的156个重大项目中,有16个落户甘肃。近年来,甘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经济发展基础更牢、成色更足。

  曾经“老气横秋”的酒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经过持续攻关,2020年初成功研发出高端剃须刀用超高碳马氏体不锈钢。此前,这一原材料长期被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垄断。“不掌握核心技术,一旦对方实施技术封锁,有钱也买不到。”公司总经理秦俊山说。

  在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同时,这家老钢企也借此“华丽转身”,吨钢效益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47.6亿元,主要经营指标达到2014年以来最好水平。

  围绕“双碳”目标,“风光大省”的新能源产业也迎来“风光无限”。今年5月,甘肃被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布局,由庆阳市承担节点建设任务。

  “瓦特”变“比特”,“东数西算”进程加快。目前,华为、科大讯飞等12家互联网企业已将数据业务放在庆阳。预计到2025年,甘肃数字经济规模总量有望突破5000亿元,成为“上云用数赋智”第一梯队省份。

  甘肃既不临海,又远离长江黄金水道,“一带一路”倡议让丝路古道重焕生机,一批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纷纷落地见效,引领甘肃加快融入“双循环”格局。

  目前,甘肃已经开通了中亚、中欧、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四向五条”国际班列,还架起了通往南亚、东盟的“空中丝绸之路”。以通道为抓手建园、集货、聚产业,西北地区的铝材、特色农产品以及东部地区的家电、服装百货在此集聚,搭乘班列远销海外,推动甘肃外向型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育新机 改革纵向推进保驾经济持久运行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经过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史上最严问责风暴”后,这里正在由乱到治,不断培育出新的发展机遇,为经济持续向好增添绿色底蕴。

  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前沿。当地一位曾耗费10多年、数千万元在祁连山探矿的投资人正在转型“探水”。与每吨数千元的矿石相比,矿泉水回报少、见效慢,但他却渐渐体悟到了新的商业逻辑。“矿山关停退出后,祁连山的生态逐渐改善,水质越来越好,好生态才是‘下金蛋的鹅’。”他说。

  当前,甘肃恰逢“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时期。陇原大地革陈除弊,积极承接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型政府效能不断提升。

  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兰州新区为延伸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而引进的一家高新技术材料企业。“从项目登记备案到建成投产,用时仅1年左右。”该公司负责人韦诗彬告诉记者,相比过去提前半年拿到施工许可证,坚定了更多企业来甘肃的投资信心。

  经济发展是为了更好保障民生。上半年,甘肃11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八成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厚实民生福祉,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27届“兰洽会”上,共达成签约项目697个,签约总额3909亿元,较上届分别增长18.7%和43.2%。上半年,甘肃新设立企业4.1万户,日均新设立企业226户。民营经济呈现规模增长、发展增速、主体增多、外贸增值、投资增进的“五增”态势。

  • 相关阅读
  • 一月内多人被问责 基层干部亟须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20天40余名公职人员因疫情防控不力被问责 基层干部亟须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 7月20日至8月10日,多地总计有40余名公职人员因疫情防控不力被问责,这说明随着监察法、问责条例等法律和党内法规的实施,问责已经...

    时间:08-12
  • 争当“海峡勇士”

      争当“海峡勇士”舢舨队海上突遇暴雨,桨手在舵手指挥下奋力荡桨,力争尽快驶出雨区。  烈日下,舢舨上的桨手按照动作标准尽量后倾拉满桨,驱动舢舨前行。  “在动力机械、AI智能如此发达的今天,还坚持以人...

    时间:08-12
  • 做志愿者是很“潮”的事——2021年中学生志愿服务训练营侧记

      做志愿者是很“潮”的事   ——2021年中学生志愿服务训练营侧记  中学生志愿者在上海市“‘零距离家园·豫福里’综合便民生活服务站”进行实地调研、参观体验。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供图  “村医都是半医半...

    时间:08-12
  • 教育部:秋季学期学生返校要达到三条硬性标准

      教育部:秋季学期学生返校要达到三条硬性标准   将疫情防控要求精准落实到每位师生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近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议,对科学谋划秋季学期学生返...

    时间:08-12
  • 儿童感染新冠肺炎人数增加 专家呼吁尽快接种疫苗

      儿童感染新冠肺炎人数增加 专家呼吁尽快接种疫苗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尤其是在一些国家的持续传播,儿童的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也给儿童健康带来了危害。”...

    时间:08-12
  • 我国科学家突破杂交马铃薯育种技术难题

      我国科学家突破杂交马铃薯育种技术难题  本报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蒋建科)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了解到,我国在杂交马铃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带领科研团...

    时间:08-12
  • 遨游太空,飞出壮美航迹

      遨游太空,飞出壮美航迹(德耀中华)  作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之一,景海鹏圆满完成了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3次载人飞行任务。  “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用遨游太空的壮美航迹书写对党的绝对忠诚...

    时间:08-12
  • 人民日报:整治“饭圈”乱象 清朗网络空间

      整治“饭圈”乱象 清朗网络空间(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①)  数据来源:中央网信办、《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制图:张丹峰  尚未学会读写便能熟练操作智能设备,“饭圈”追星呈现低...

    时间:08-12
  • 这条民生热线,管用!

      这条民生热线,管用!(办好民生实事(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目前,各地正在加快建立健全基层治...

    时间:08-12
  • 5年!黄河流域青海段部分水域实行禁捕

      5年!黄河流域青海段部分水域实行禁捕  本报讯(记者邢生祥)记者近日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为养护黄河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黄河流域青海段生态文明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海决定自2021年8月1日...

    时间:08-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