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网络环境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清朗空间如何营造

2021-08-17 05:31:31

来源:人民日报

  数字时代,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④)

  对话人: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叶韦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专业副教授)

  朱 巍(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核心阅读

  数字时代,许多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学习成长、娱乐休闲等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信息不同程度影响着未成年人。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离不开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互联网平台也要承担起责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关注,共同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融入,许多未成年人从小就接触网络,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成长、娱乐休闲等都与网络息息相关。与此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未成年人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影响。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网络“饭圈”乱象问题,不良社交行为等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8月12日起,本版策划推出“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系列报道,关注“饭圈”追星乱象、网络“三俗”、网络欺凌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探讨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6日中午12时,全网阅读量约6.7亿。

  网络环境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数字时代,青少年如何更好触网?针对近期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饭圈”追星、网络“三俗”、网络欺凌等现象,本报记者对话3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良好的网络生态。

  一问

  成长环境有何变化

  记者:随着互联网在青少年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全民触网、低龄触网渐成趋势,现在的未成年人面临怎样的成长环境?

  叶韦明: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未成年人逐渐进入“屏幕环绕的生活”:从婴儿时期的看护器开始,到日常使用的手机、电视、电脑……由算法主导的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等,很容易吸引未成年人的时间及注意力。

  储朝晖:网络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工具。对于当代人来说,网络既是休闲的空间,也是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的空间。青少年接触网络,关键在于能否摆正个人与网络的关系。如果能确保自主性,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使网络成为工具;如果没有自主性,就会被环境裹挟,沉迷于网络。在这样的状态下,要让未成年人理性看待网络,外界的教育、环境和引导非常关键。

  朱巍:如今,触网低龄化渐成趋势。为了确保未成年人健康使用互联网,我国出台了以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专章为重点,以“一法一决定”为两翼,以中央网信办出台的关于直播、群组、微博客、网络搜索等具体法规为基础的综合性法律体系。从法律角度看,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从法律落实角度看,要确保法律法规切实执行,需要将相关规定全面融入技术落实层面,应用大数据、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护航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这也是此次“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治理重点之一。

  二问

  不良信息有何影响

  记者:网络上海量信息良莠混杂,网络空间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有何影响,背后的诱因是什么?

  叶韦明:互联网平台的运作机制,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影响巨大。互联网平台运用数据化、商业化、算法化的机制,以获取用户注意力为工作目标——这种强调平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逻辑,对于大多数媒介素养和判别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很难抗拒。

  如今的社交媒体能让青少年看到与自己兴趣和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做出“简单的选择”,长期依赖将导致参与者看待事物的态度极化。“屏幕生活”还可能导致深度注意力的缺失,长期暴露在视频流中,青少年有可能失去独处能力、自省力、想象力和洞察力。研究还发现,电脑游戏会导致青少年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消极情绪。

  有的互联网平台还采取“游戏化”的设计策略,吸引未成年人参与既定任务和项目。比如粉丝为给明星打榜投票买牛奶倒掉,背后正是以做数据为任务设计的一种打榜机制。

  朱巍:日益进步的技术应用,大部分被互联网企业当作追求商业利益的工具,很少真正被用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比如,尽管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已被写入法律规定,观察中却发现“多账号切换”“一人多号”“人号不符”等规避技术的手段。如果技术没有真正服务于法律法规,再多措施也只是隔靴搔痒。

  三问

  清朗空间如何营造

  记者: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空间,一方面要供给丰富、健康的网络信息,满足青少年的网络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设立“安全网”和“防火墙”。未成年人理想的触网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储朝晖:网络只是一个工具,网络空间呈现的内容,与使用网络的主体直接相关。当下,网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事实上是社会问题在网络中的折射和体现,只是借由网络,表现得更加具体、传播得更加广泛。所以要打造清朗的网络环境,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有几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建立青少年模式等物理性措施,目前已经在实施。二是要注重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信息素养,包括获取、分析、判断、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等,让他们能够判断信息的真伪和良莠,在网络上选择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传播和表达信息。这是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受到不良网络信息侵害的举措。三是让未成年人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使命。从教育角度看这方面尤其重要,有助于降低青少年被不良网络文化影响的可能性。

  朱巍:从平台主体责任角度看,企业逐利应建立在全面履行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平台越大,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也就越大。

  互联网平台落实法律义务的首要责任,就是将大数据、算法作为网络不良信息的过滤器,决不允许不良信息通过热门、热搜、推荐、关键词等方式进入未成年人视野之内。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看到的内容、接收到的信息、参与的话题大多经过算法与数据的拣选。互联网海量信息,鱼龙混杂,平台在拣选推荐信息时,考虑因素不能仅专注于增加用户使用时长、日活和流量,更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从这个角度看,有责任感的互联网平台在防沉迷系统的建设中应是如此,在短视频、直播、内容分发平台中更应如此,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叶韦明:目前主流的视频平台设立青少年模式的操作方法是进行年龄分级、限制时长和限制时间段,辅以限制功能。比如,短视频平台限制主动搜索内容、查看发布者账号、查看评论等。但从效果来看,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在一些视频平台上搜索关键词,搜索结果不合规比例仍较高。因此,互联网平台要更加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根据不同地域、区域类型通过技术加强后台管理;此外,目前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的内容分级还不完善,一些内容超出低龄儿童的接受程度,一些内容又无法满足青少年对优质信息的需求。在优质内容的导入和分级上,需要教育专家和互联网平台共同建设。

  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安全问题,还应该得到家庭、学校等多方的关注。父母积极参与,而不是让青少年独立面对或暂时与家庭隔离开来,更有利于解决青少年游戏上瘾等问题。优质的面对面交谈,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家长不仅要警惕孩子沉迷手机,还要注意自己的注意力是否被手机抢走,给予孩子更多关注与陪伴。

  制图:张芳曼

  本报记者 智春丽 管璇悦 曹雪盟

  本报记者 智春丽 管璇悦 曹雪盟

  • 相关阅读
  • 疫情尚未远去,口罩更需戴紧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人群流行特征,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戴口罩指引和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防护指南进行了修订。  在新版的戴口罩指引和防护指南中,有一些新要求——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

    时间:08-17
  • 未成年人接种新冠疫苗需要知道这些

      央广网北京8月17日消息(记者 秦立玲)目前,德尔塔病毒成为全球流行的优势毒株。专家提醒,现有疫苗对德尔塔毒株仍然有良好的预防、保护作用。青少年是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家长应当配合当地接种医护人员做好疫苗...

    时间:08-17
  • 31省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87537.1万剂次

      中新网8月17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截至2021年8月1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87537.1万剂次。资料图:医务人员为市民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时间:08-17
  • 高原村寨的“美丽提升”

      新华社兰州8月17日电(记者张百慧、马希平)年近六旬的姜兰芳最近有了“偶像包袱”,变得“爱美了”。出门前,她对着镜子梳理好嵌着银丝的发髻,抹上儿媳妇给买的面霜,掸去粘在衣襟上的面粉。出了门,她把家门口的...

    时间:08-17
  • 北京“健康宝”答疑 三种弹窗提示各有解决指南

      如果近期发现北京“健康宝”出现弹窗或提示,该如何处理?8月16日,首都之窗网站上发布了相关部门关于解决“健康宝”弹窗问题的指南。  弹窗1  进行信息登记后,如果“健康宝”弹窗提示“暂不能确认您的防疫...

    时间:08-17
  • 科普:德尔塔毒株为何传播更快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科普:德尔塔毒株为何传播更快  新华社记者冯玉婧  自2020年底首次在印度出现以来,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以极快的速度席卷了印度,并成为当前世界大部分地区流行的主要变异毒株。为何...

    时间:08-17
  •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拟修改 公共场所娱乐健身噪声扰民或被罚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 李京泽 梁晓辉)噪声污染防治法草案1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对现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进行修改,或将对公共场所娱乐健身噪声扰民进行处罚。  据了解,现行环境噪声污...

    时间:08-17
  • 中国拟立法禁止“大数据杀熟”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 邢翀 黄钰钦)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1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特别是对应用程序(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以及非法买卖、泄露个人...

    时间:08-17
  • 中国拟修法确认三孩政策及配套措施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 梁晓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1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明确,中国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并将相关配套措施写入其中。  修改法律,是中国重大生育政策...

    时间:08-17
  • 中国拟修法明确家庭教育服务机构为非营利性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 李京泽 梁晓辉)家庭教育法草案1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草案二审稿拟将家庭教育法修改为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教育服务机构为非营利性。  针对有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

    时间:08-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