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2021-08-17 05:36:52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年中经济观察⑦)

  “家门口上班,每月工资3000多元,挣钱顾家两不误。”山东省嘉祥县嘉祥村村民曹丽娟说,前段日子她参加了县人社局组织的缝纫班,经过培训,顺利找到了新工作。

  “家电、卫浴设施齐全,拎包就能入住,我干活更有劲头了。”在上海工作的快递员王晓溪说。上海市邮政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联合为快递员提供公租房,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中持续改善脱贫人口生活,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兜牢民生底线,民生保障网织得越来越密实。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1—7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4.7%;近年来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基地30多万个,脱贫人口生活持续改善,脱贫基础更加稳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2%,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2%;各地区各部门做好保供稳价工作,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一项项暖心之举,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让百姓端稳就业饭碗

  就业是民生之本。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4.7%;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低于5.5%的控制目标。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逐步企稳,稳中加固,这主要得益于经济恢复的有力支撑和政策服务的持续发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说。

  张莹分析,从就业指导到创业培训,再到创业贷款,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各项就业服务持续推进,促进就业市场向稳转好。

  西藏林芝市的“95后”乔象渊坦言:“感谢政府部门及时帮扶,让我们渡过了难关。”如今他和他的团队创立了两家公司,帮助当地菌菇等特产“飞”出大山,走入千家万户。

  今年以来,一系列稳就业、促就业的措施落地,有力地稳定了市场预期。从制造业、建筑业再到服务业,许多行业的景气度持续回升,带动用工需求增加。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8%,高于2019年、2020年同期增速,服务业持续恢复,带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持续回暖。另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未来5年,全国供应链管理师需求总量达600万人左右;农业经理人缺口有150万人左右,无人机驾驶员需求量近100万人……随着第四批18个新职业的发布,有着广阔前景的56个新职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新选择。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带动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2%,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2%,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7.2%。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今年,我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4.5%,实现“十七连涨”。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不断加强,各地及时做好社会救济和临时救助,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增长9.6%,人均政策性生活补贴收入增长22.8%,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依旧复杂严峻,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部分服务业恢复还比较慢,相关行业就业岗位不足,就业领域仍面临一定压力。”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说,特别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909万人,随着毕业季到来,需要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张莹介绍,下一阶段,要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延续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优化就业服务,扩大就业容量,“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我们有信心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政策不留空白,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当前,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重要的民生任务。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绝不意味着可以歇歇脚、喘口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说,要清醒看到,脱贫地区的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从重点人群看,已脱贫人口中有一部分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一些人存在致贫风险。

  今年以来,脱贫地区瞄准薄弱环节和重点人群,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当前要重点防止脱贫户和一些边缘户返贫致贫。”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着重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各地工作进行定期调度,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帮扶机制,分层分类做好救助工作,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

  防止返贫,不断筑牢保障网络。今年一季度,河北省共确定防贫监测对象4.1万户9.7万人,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在河北省魏县,医保、民政等惠民政策联成“一张网”,精准为脱贫户、边缘户等兜牢底。

  促进脱贫产业提档升级。“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需要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当前各地应继续在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带动能力上下功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介绍。

  “今年我们延伸花椒产业链,建设加工厂和冷库,与3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联结。产业强起来,带动上千名农民靠种花椒致富。”甘肃省陇南市瑞达花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寇瑞说。

  特色产业让群众口袋鼓起来。据统计,全国累计建成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至3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目前脱贫县1.4万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500多万脱贫户持续增收。

  稳定政策,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今年以来,各地加强组织保障,强化工作力量,坚持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湖南省选派了2.4万余名优秀干部组成新一轮驻村工作队,5月7日前全部到岗。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向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乡村振兴重点村等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近1.6万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中央提出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下来,各地各部门应着重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继续支持脱贫地区增强内生发展能力,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现全年物价调控目标有基础、有条件

  今年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6%。其中,7月份,CPI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7%,降幅比上月扩大2.0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9个百分点。

  “从当前看,我国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处于温和上涨态势,涨幅处于近年来较低水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认为,“食品价格稳中有降,是近期抑制CPI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

  保障粮油肉蛋菜等重要民生商品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事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今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兴旺,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稻谷、小麦供给充足,价格基本平稳,生猪生产持续恢复。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政策措施精准有效。今年以来,《关于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的意见》《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等文件相继出台,健全价格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各地区各部门按照精准调控要求,针对市场变化,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加强供需双向调节,保供稳价措施效果初步显现。

  未来物价将如何运行?

  专家分析,从支撑CPI稳定运行的因素看,食品价格总体上涨压力不大;虽然工业消费品价格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但不存在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随着餐饮、住宿、旅游消费需求逐渐恢复,服务价格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也有望保持小幅上涨。

  从影响CPI的不确定因素来看,专家提示,“要关注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对我国国内成品油和下游石化行业工业品价格的传导影响。”

  “综合判断,全年物价保持温和上涨,实现全年3%左右的调控目标有基础、有条件。”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说。

  供给能力稳定,夯实保供稳价基础。“400多亩小麦已经归仓,接着种了500多亩优质水稻。我们已经和米厂签了订单,收购价每斤比市场价高出3分钱。”安徽省天长市石梁镇蔡河村种粮大户汪俊国说。

  粮价是百价之基。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国秋粮面积预计超过12.9亿亩,比去年有所增加,目前秋粮长势较好。下一步,将立足抗灾夺丰收,狠抓秋粮田管、防灾减灾、病虫防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完善体制机制。“今年以来的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政策‘组合拳’,夯实了物价稳定运行的基础。”郭丽岩说,接下来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强供需双向调节,确保价格信号持续发挥引导供求循环的作用。与此同时,注重构建长效机制,补短板、强弱项,构建起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的“四梁八柱”。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朱 隽 王 浩 李心萍

  • 相关阅读
  • 中国立法拟增新规:转移至境外的个人信息保护不应低于中国保护标准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 黄钰钦 邢翀)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1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三审。草案三次审议稿对转移到境外的个人信息作出规定,要求相关信息保护不应低于中国保护标准。  草案三审稿增加...

    时间:08-17
  • 记者手记:丹东“办不成事”窗口为什么火了

      新华社沈阳8月17日电(记者白涌泉)“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来办事的百姓专门设立的一个特殊服务窗口,主要是解决一些因政策、历史遗留等方面问题造成正常窗口无法办理的“疑难杂症”。...

    时间:08-17
  • 习近平就阿尔及利亚发生森林大火向阿尔及利亚总统特本致慰问电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8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阿尔及利亚发生森林大火,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向阿尔及利亚总统特本致慰问电,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遇难者家属和伤者致以诚挚的慰问。...

    时间:08-17
  • 【加强疫情防控】坚持疫苗接种 形成保护链条

      央视网消息:针对新一轮疫情,接种疫苗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接种疫苗的人群越多,拥有免疫力的人就越多,形成保护链条,这样就能够有效控制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非常必要  对于新冠病...

    时间:08-17
  •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关键信息...

    时间:08-17
  • 疫情尚未远去,口罩更需戴紧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人群流行特征,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戴口罩指引和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防护指南进行了修订。  在新版的戴口罩指引和防护指南中,有一些新要求——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

    时间:08-17
  • 未成年人接种新冠疫苗需要知道这些

      央广网北京8月17日消息(记者 秦立玲)目前,德尔塔病毒成为全球流行的优势毒株。专家提醒,现有疫苗对德尔塔毒株仍然有良好的预防、保护作用。青少年是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家长应当配合当地接种医护人员做好疫苗...

    时间:08-17
  • 监察官法草案三审 增加提高监察官专业能力规定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记者孙少龙、丁小溪)监察官法草案17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三次审议。草案三审稿在担任监察官应具备的条件中规定,应“熟悉法律、法规、政策,具有履行监督、调查、处置等职责的专业知识...

    时间:08-17
  • 甘肃省工信厅原党组成员李生发接受审查调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据甘肃省纪委监委消息: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原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生发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甘肃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李生发简历  李生发,男,汉族,1964年9月...

    时间:08-17
  • 法律援助法草案三审 强化人权司法保障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记者任沁沁、翟翔)法律援助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17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三审的法律援助法草案,进一步强化人权司法保障。  对于此前的法律援助法草案二审稿,有常委...

    时间:08-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