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如有来生,我还会奔赴高原”

2021-08-18 19:50:4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兰州8月18日电 题:“如有来生,我还会奔赴高原”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文静、胡伟杰、马莎

  清晨,广袤草原上岚烟升腾,阿万仓湿地波光粼粼。源自巴颜喀拉山的黄河,在此拐了一个180度的大弯,清澈、安静地缠绵在和她同名、刚刚脱贫的青藏高原玛曲县(玛曲,藏语即“黄河”)。

  52年前,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医学生,从黄浦江畔来到这里。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几十年里,他像一株不惧冷寂的雪莲,见证了草原的贫寒、发展、兴旺;从江南小生到白发老者,他的眸子里依然闪耀光芒。

  他叫王万青,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一个名校毕业的科班医师,一个牧民爱戴的“曼巴细尔”(藏语,意为“戴眼镜的医生”),一名踏踏实实的共产党员。

  草原卫生院来了个戴眼镜的瘦小伙

  进入玛曲县,虽是夏季仍不时有雪。一万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分散居住着5万余名各族群众。这里平均海拔3700米,高寒缺氧,紫外线强,每年有近300天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

  王万青的家在县医院的家属院里,是几间20世纪90年代建的平房,乍一看,像一个藏式帐篷。王万青裹着一件20世纪款式的藏蓝色棉大衣站在堂屋正中,清瘦矍铄。

  1969年,王万青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从黄浦江畔一路向西,抵达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医学专业毕业生要为散居在4.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农牧民提供现代医疗服务。

  半年的集中培训后,开始正式分配工作。一个地方让大家都犯了难,那就是海拔最高、最偏远的玛曲县。

  谁愿意去?大家沉默不语。这时,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举起了手:“我去。”

  离开州府,走了数天,王万青到了玛曲县阿万仓乡卫生院。阿万仓一个乡的面积超过1500平方公里,近乎上海的四分之一,而乡卫生院算上他仅有两名医生。即便有心理准备,他仍不敢相信这就是他今后工作的条件:两间土坯房、一个血压计、一个听诊器,便是全部家当。

  夜晚的草原空旷荒凉,阵阵西风猛烈呼啸。王万青在寒冷缺氧中辗转难眠。想起家乡的杨柳柔风,想起为自己送行的父母……他找出从上海带来的笛子,伴着孤星冷月,缓缓吹起……

  藏族同胞的恩情 将他的“魂”留在了草原上

  条件落后,牧民们往往“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致命”。王万青意识到,在这里行医只专一科行不通。他托父母从上海买来一套俄文原版的《医学百科全书》,一有空就扎进书里。学以致用,王万青迅速成为多面手。

  10岁的南美被牛角顶穿肚子,肠管外露。去县医院的路,横亘着一座山七道河。在乡卫生院的土坯房里,两个办公桌当手术台,手电筒当无影灯,两个多小时的手术,王万青全身被汗水浸透。10天后,南美身体逐渐恢复。

  一时间,“上海医生会做手术”的事儿在草原上传开。乡卫生院里患者络绎不绝,院子里唯一一根电线杆上拴满了马。王万青在院子空地上搭起帐篷,给牧民当临时病房。

  每年,王万青要花近半年时间去牧区巡诊。他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在“夏窝子”(牧民的夏季牧场)里挽救心衰的新生儿……

  一次出诊路上,遭遇连绵大雪,他不得不借住牧民帐篷,一住就是半个月。裹着被子,孤身一人困在冷飕飕的帐篷里,思乡之情汹涌而来。他仿佛看见东海的浪涛、听见黄浦江的汽笛……

  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总有一个影子在王万青耳边说“走吧,回上海”。然而,徘徊又徘徊,犹豫再犹豫,他终是舍不下待他如亲人的牧民,舍不下病人灼灼的眼神,舍不下这片草原……

  后来,王万青和当地藏族姑娘凯老(藏语名,汉语音译)结婚,在草原上扎下了根。

  就是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在高原,我同样追寻到了人生的价值。”王万青说,他的同学有的出国深造,还有不少人在医学界成就斐然。“我的道路和他们不同。”他说,如果再做一次选择,还是会来玛曲。“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初心不变,一生无悔。”

  如今,另一个“王医生”,已经接力王万青,继续为这片高原的健康事业奋斗。他就是王万青的长子王团胜,现任玛曲县人民医院院长。

  对于王团胜来说,父亲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我害怕父亲,从小他就对我们要求很严;但我也爱戴他,他影响了我们一生。”

  从医护类高校毕业后,当了医生的王团胜又面临和父亲相同的去向选择。“你可以选择和我不一样的人生。”王万青对儿子说。然而,王团胜却反过来做父亲的工作:“我们都属于玛曲草原。”

  王团胜从兰州回到了玛曲,也没有离开。

  如今的玛曲草原,现代化的医疗条件已经覆盖每一位牧民。王万青对此很欣慰。但他闲不住:“我还是可以做一些工作,整理一下资料留给后人。”

  采访返程途中,记者回望牛羊成群、一尘不染的青青草原,恍惚又看到一个马背上的清瘦身影:他戴着眼镜,身背药箱,匆匆而行,目标坚定。微风吹过,四周绿浪起伏,帐篷奶茶飘香……

  • 相关阅读
  • 聚焦疫情防控失职失责 多地问责近百名党员领导干部

      聚焦疫情防控失职失责问题 多地问责近百名党员领导干部  在疫情大考中精准问责  本报记者 薛鹏 韩亚栋  8月16日,商丘市纪委监委发布通报,8名党员领导干部因在虞城县疫情防控中履职不力受到问责;8月14日...

    时间:08-19
  •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数字底座”

      六部门共推教育新基建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数字底座”  教育新基建面向未来,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这个支撑体系将助力破解教育均衡、家校协同、师生减负...

    时间:08-19
  • 交通运输部:网约车平台要规范自主定价行为 降低过高的抽成比例

      交通运输部:网约车平台要规范自主定价行为 降低过高的抽成比例  8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关于...

    时间:08-19
  • 我国拟修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回应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完善产品噪声限值制度强化源头防控   我国拟修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回应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噪声污染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8月17日,十三届...

    时间:08-19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利剑”

      最严密法治提升我国生态环境“颜值”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成为推动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利剑”  □ 本报记者 郄建荣  “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收获‘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

    时间:08-19
  • 王毅向“支持东盟对缅甸开展人道主义援助认捐大会”发表书面讲话

      王毅向“支持东盟对缅甸开展人道主义援助认捐大会”发表书面讲话  2021年8月18日,东盟秘书处以视频方式举办“支持东盟对缅甸开展人道主义援助认捐大会”。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向大会发表书面讲话。  王毅说,...

    时间:08-19
  • 王毅同土耳其外长查武什奥卢通电话

      2021年8月1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土耳其外长查武什奥卢通电话。双方重点就阿富汗局势交换了意见。  王毅表示,阿富汗局势一夜突变,下一步何去何从,取决于阿塔的政策走向。塔利班领导人表示要解决人民...

    时间:08-19
  • 新华社评论员:谱写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新华社评论员:谱写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新华社拉萨8月18日电 题:谱写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新华社评论员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08-19
  • 提升创新质量 激发创新活力——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

      新华全媒+|提升创新质量 激发创新活力——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提升创新质量 激发创新活力——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  ...

    时间:08-19
  • 公众在6种情形下需科学佩戴口罩

      新版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发布   公众在6种情形下需科学佩戴口罩  针对现阶段新冠病毒变异株特点和人群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指导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科学规范佩戴口罩,近期,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

    时间:08-1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