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多彩贵州 走向绿富同兴

2021-08-19 04:49:39

来源:人民日报

  多彩贵州 走向绿富同兴(聚焦生态文明试验区③)

  核心阅读

  2016年,贵州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

  5年来,贵州不断探索完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制度,发展绿色经济,科学推进农村垃圾处理与城市污水治理,筑牢绿色屏障,建造绿色家园。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走在黔中大地,只见绿水青山映入眼帘。这样的成果是如何取得的?

  “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这是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试验区所定目标生动形象的描绘。”贵州省发改委主任、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少波说。

  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截至2020年底,试验区34项核心制度成果全面完成,其中13个方面、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贵州省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2%,森林覆盖率达61.51%。

  完善相关制度,生态文明立起四梁八柱

  5年来,贵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试验区建设:2016年,贵州召开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研究试验区怎么试、如何干;2017年4月,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列为三大战略行动;2018年7月,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进会召开,就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专门进行讨论。三次会议层层推进,思想在统一、思路在清晰、思干在合一。

  今年,贵州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禁止一切捕捞行为;禁止从事采砂、开矿活动;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生活垃圾填埋场……

  “同时通过的,还有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出台的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这是云贵川三省共同立法的成果。”贵州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勇说。截至今年6月,全省有立法权的主体共制定出台涉及生态环保的地方性法规129件,其中,生态文明试验区成立5年来立法81件。

  完备的生态环保法规规范体系,不断推动贵州检察公益诉讼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贵州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杜树生介绍,近几年,社会公众用法律保护生态的意识不断增强,举报、提供线索的积极性也跟着增强,生态环保法规对各种破坏行为有清晰的规定,逐步破解了公益诉讼起步时“无案可查”的困境。

  此外,贵州还建立起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制度,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绿色评价等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正在全面建立。

  筑牢生态屏障,绿水青山找回美丽模样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中游,一棵树、一滴水,牵动的是两江清流。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要打造5个示范区,排在第一位的便是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

  打造绿色屏障,贵州重在“两治”:治山,造一片青山;治水,还一江清流。贵州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危害最重的省份,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50个纳入国家规划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占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数量的25%。

  如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已遍披绿装。村民燕启富回忆,茶香村曾经石漠化严重、土层薄,前些年,种苞谷每亩地只有两三百斤产量,家家收的苞谷几乎都不够吃。怎么办?以前只能砍树开荒,可是,没了树更加留不住土、存不住水,山地虽多,却吃不饱。

  2000年,借着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历史机遇,茶香村选了3个树种:杉树、松树、刺梨。杉树、松树的种植完全是为绿化;刺梨属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固土保肥,兼顾绿化与发展经济。

  2016年以后,在试验区实施绿色贵州建设计划的推动下,茶香村的刺梨从1.3万亩增至2.1万亩,同时搞起刺梨干、膏、酒加工,还建成了刺梨沟景区。

  燕启富退了耕,皮禄江则收了渔网。2017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江界河镇渡江社区村民皮禄江拆掉了乌江水面上的6口网箱,拿着2万元补贴上山种了6亩蜜柚,还购买游船搞起了乌江风光游。他说:“更开心的是告别了黑臭水,小时候清澈的乌江回来了。”

  2016年以来,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2988万亩、石漠化治理5234平方公里,拿出近18亿元取缔网箱养殖33543亩,深入实施十大污染源治理、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双十工程”。2020年,贵州88个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

  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形态踏上转型之路

  2016年,贵州启动“千企改造”工程,通过工业绿色化转型、产业绿色化改造等促进绿色制造发展,推动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六盘水市、水城经开区抓住政策机遇,成立投资公司全资收购停产的双元铝业,重组六盘水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副总经理吴翔介绍,他们与中南大学、贵州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研发中心。2018年以来,自身及带动下游企业申请各类专利60余件,仅高效型新型铝电解槽密封保温槽盖板专利一项,每年就能为全厂节电420万千瓦时,折合标煤500万吨,减少碳排放2200余吨。

  2016年以来,贵州改造企业5729户、项目6255个,完成技改投资4527亿元,规上工业基本实现全覆盖。“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工业能源消费占全社会50%左右,工业节能提前提质完成国家能源“双控”目标,有效缓解全社会资源能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敖鸿说:“发展绿色经济,不轻松也得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走回头路。”

  同样不轻松的,还有贵州对大数据战略的坚持。2014年,贵州开始发展大数据产业。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马宁宇表示,无论是对大数据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大数据战略的落实,全省上下都始终保持积极状态,牢牢把大数据发展的先机抓在手中。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显示,2020年,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超过15%。

  建造绿色家园,城里乡里过上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是什么样?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村民赵忠伦回答:“希望房前屋后没垃圾,不然一到夏天就臭烘烘。”贵阳市南明区居民李艳说:“希望河水不再黑乎乎,恢复鸟飞鱼跃的景象。”

  农村垃圾处理,需要用巧劲。2018年,快场村得到县财政4万元的支持,在全县开了第一家“垃圾兑换超市”,1个积分1毛钱,用垃圾换积分,用积分兑商品。

  目前,“垃圾兑换超市”已在全县20个村区推广建立。从“一路走一路丢”到“一路走一路捡”,从乱扔乱堆到懂得分类,在垃圾被兑换成绿色积分的同时,生态保护意识也在人们的心中不断提升。

  2020年6月,云岩区六广门再生水厂正式运行,这是一家建在贵阳市主城区核心地段的污水处理厂。就地就近建厂最理想,但核心城区土地资源宝贵、拆迁成本高、周边居民有担忧。

  思路决定出路,最终,新建的六广门再生水厂整体埋在地下32米深处,通过先进污水处理工艺解决了气体、噪声等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因素。

  贵阳市副市长、云岩区委书记林刚介绍,贵阳在中心城区新建的18座污水处理厂中有14座采取下沉式建设,地下是污水处理厂,地上修商业综合体、体育场、公园广场等设施。目前,贵州已实现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93.5%。

  今年7月召开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表示,贵州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本报记者 汪志球

  • 相关阅读
  • 中企将中断8月底及9月直达立陶宛铁路货运?商务部回应

      中新网8月19日电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9日表示,近日,立陶宛公然违背中立两国建交公报精神,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已经严重影响了中立两国企业开展互利合作的信心。敦促立方立即纠正错误决定,采取切实...

    时间:08-19
  • 政协委员谈校外教培行业转型:积极引导,为素质教育服务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表示,贯...

    时间:08-19
  • 中国嘲笑美国“狼狈逃离阿富汗”?华春莹:这还需要我们嘲笑吗?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电 (记者 梁晓辉)美国一些媒体和人士称,中国正在嘲笑美国狼狈逃离阿富汗的败相。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道:“这还需要我们嘲笑吗?”  她表示,美国内出现这种...

    时间:08-19
  • 感动中国“医”瞬间

      医生是怎么样的一群人?他们长期超负荷工作,用辛苦换来我们的安康;他们拼尽全力与死神搏斗,只要还有一线生机,就决不轻言放弃;他们用生命拯救生命,以心灵温暖心灵……这就是医生,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

    时间:08-19
  • 重磅微视频|情深谊长 扎西德勒

      祖国的西南,是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壮美西藏。70年前的5月23日,是雪域高原的历史转折点——《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情暖雪域,爱洒高原。对生活在...

    时间:08-19
  • 新华时评:共绘雪域高原美好新蓝图

      新华社拉萨8月19日电 题:共绘雪域高原美好新蓝图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翟永冠  70年前,随着“十七条协议”的签订,西藏迎来了和平解放。  70年后,自然条件严酷的西藏同全国一道,告别了绝对贫困,生活在...

    时间:08-19
  • 中国首个地基行星光学观测中心和行星科学实习基地落户青海

      中新社西宁8月19日电 (孙睿)“为探索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发展,我们在2017年启动冷湖‘火星小镇’计划,能更加有力地推动我们在冷湖正在探索的科学、科普、科幻、文化、体育、旅游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打造以...

    时间:08-19
  • 中国力争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

      我国力争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记者胡璐)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

    时间:08-19
  •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

      新华社银川8月19日电(记者艾福梅、马思嘉)作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19日在宁夏银川市开幕,中外嘉宾线上线下共谋经贸合作与发展。  据了解,本届博览会为期4天,以“深...

    时间:08-19
  • “小美”见“大美” 浙江磐安城乡“美丽同质”奔共富

      中新网金华8月19日电(张斌 葛铭锐 汪旭莹)提供免费充电服务的休息区、WiFi全覆盖、小型“医务室”、茶饮咖啡吧……“厕所革命”以来,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同心驿站”的多功能公共卫生间成了山里的“网红打...

    时间:08-1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