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高校教师评价,如何回归“树人”“育人”教育本质

2021-09-11 04:16:10

来源:光明日报

  高校教师评价,如何回归教育本质

  日前,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老师邵春福和学生们进行交通调查,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得出交通系统的运行状态。新华社发

  日前,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老师邵春福和学生们进行交通调查,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得出交通系统的运行状态。新华社发

  在宁夏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葡萄系的实验室内,教师(左)指导研究生开展试验。新华社发

  教师评价体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盟中央等《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的提案》,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后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审定的76个重点提案之一。在全国政协召开的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就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讨论。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英国完成学业并从事研究工作的张旭伟(化名),被国内一所大学引进,为了让他和团队能够快速地进入状态,学校开通了“绿色通道”,在科研启动经费和仪器设备上给予很大支持。入职不到两年,张旭伟就已经初步组建起研究团队。

  是职业,更是理想。许许多多像张旭伟一样的高校教师,以学术为志业,在思想文化的巅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追逐、驰骋。然而,现实并不完全是坦途,这些“筑梦者”也会有“非升即走”的压力,也会调侃顶级期刊和国家级课题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两座大山”,也会有人因此在学术界“失眠”。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创新能力的高低,深刻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影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像一根指挥棒,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评,影响着高校教师创新创造的动力。

  长周期考核,给予“十年磨一剑”制度安排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研究“大学问”就得坐得住冷板凳,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专注与觉悟。

  但对大多数青年教师而言,在一项研究上投入“十年”是奢侈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采用“非升即走”的“预聘—长聘”制度,即不再为新入职的教师提供编制,而是通过签订预聘合同,为青年教师提供3~6年的考察期。考察期满、通过评审后,教师才能获得长聘终身教职。

  制度推行的初衷,是希望在预聘阶段给青年教师以激励,让青年教师的学术潜力在最佳年龄段得到最大发挥。但也有人认为,这份带着殷切期待的压力,仿佛成了悬在青年教师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他们,“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周期过短,催生学术浮躁现象,难以产生重大原始性创新”,这一问题引发了持续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盟中央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的提案》。民盟中央启真智库专家委员会成员、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林成华提到,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应当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加快建立教师长周期考核评价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对高层次人才、新进教师、在岗教师等实施不同考核办法和考核周期。”

  在《国家治理》周刊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调研中,关于“您从事高校教师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些?”这一问题,47.51%的受访青年教师表示希望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这也是获选占比最高的选项。好的评价体系,需要将教师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建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要借此引导教师更好地潜心育人。在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时,要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的内生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孟洛明说。

  “对于潜心于基础研究,特别是正在钻研重大原始性创新、原创性成果的优秀人才,应当给予‘十年磨一剑’的制度安排。在我们的大学里有很多潜心教研、‘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才,我们应当减少他们的绩效考核压力。”全国政协委员管培俊认为,当前的绩效评价体制应当给予重大原创性创新更多的耐心和支持。

  留存大学精神,多维评价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在《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思想观念调查报告》中,71.40%的受访高校青年教师认为,在量化指标占主导地位的评价体系下,“早出活儿、快出活儿、多出活儿”比厚积薄发“出好活儿”更重要,因此出现“大项目没人要,操作性强的项目抢手”的情况,原创性科研由于其周期长、成果不确定性强,往往在课题项目申请中“遇冷”。

  “看分数不如不为分数,看论文不如不为论文,看帽子不如不为帽子,不以数量而以质量论英雄。”管培俊指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应当改变绝对化、简单化量化指标所导致的急功近利的现状,引入发展性、过程性的质化评价,将定量和定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

  “当初发放论文奖励是为了提高科研能力,是一种进步。”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谈道,但这种评价机制在近几年越来越有“企业化”倾向,让科研成果与激励成了“计件工资”。“如果大学的评价机制企业化,大学精神如何继续存在呢?”

  克服刻板的量化考核,需要从大学精神出发,制定多元、分类的评价考核体系。2021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不将论文数、专利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奖励直接挂钩。意见的出台,为改变“量化为王”的评价逻辑指明了方向。

  在一些政协委员看来,推进高校教师多元分类评价体系,要遵循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应当考虑高校教师承担教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程度的不同,注重理、工、农、医、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学科类型的不同,按照这些原则综合设定教师分类,在评价体系中适当考虑不同比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在提案中表示。

  “高校教师多元评价的前提是高校多元评价。”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王涌天认为,鼓励高校坚持特色发展,形成更多小而精的专业,如此才能带动更多专业顶尖人才的培养。

  评价体系要回归“树人”“育人”本质

  在北京大学一项关于“大学的模样”的访谈中,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认为,要让学生有一种“人格上的养育,气局上的开阔,性情上的涵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世强强调,教育是我们在忘掉了学习的东西之后,依然留在脑子里的东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裴坚表示,大学是一个“求道”的地方,这个“道”不仅是知识,而且包括做人的道理、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这些回答,都将“为师之道”回归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职责上来,回归到了“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上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全国政协常委、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在提案中提出,“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把师德师风挺在高校教师评价的各类指标前面。”

  钱锋也认同要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健全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评价考核,倡导诚实守信,强化社会责任,抵制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从严治理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行为。”

  “传道”之后,是“授业”,是“解惑”,是对教师教学和科研专业素养的考核。然而,为对标相关排名机构的指标需要,发表论文数量、科研经费多少等往往被赋予较大权重,而具有长周期特点的教学工作,在评价过程中往往更注重教学课时的评价,其他的评价标准较为模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副校长王锐认为,要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职称(职务)评聘和年度考核等工作中的比重,对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实行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

  民盟中央在提案中提出,要根据不同岗位教师的职业特点设置不同的考核评估要求,赋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不同的权重,多维度系统考察教师的实际贡献。

  这几项指标中,胡刚认为,应该把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学生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成效,设为高校教师评价的核心指标;其次是科学研究,着重考察高校教师在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开展的创新性工作;最后是服务社会,注重高校教师在传播社会文化、发展社会文明以及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本报记者 俞海萍 本报通讯员 吴佳儒)

  • 相关阅读
  • 全国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央督导组已全部到位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记者刘奕湛)目前,全国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正在进行,对象是中央和省级政法机关干警。记者11日从全国教育整顿办获悉,16个中央督导组再次赶赴各地,目前已全部进驻到位。  据了解,督导...

    时间:09-11
  • 王毅同越南外长裴青山举行会谈

      中新社北京9月11日电 当地时间9月11日,对越南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河内同越外长裴青山举行会谈。  王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越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在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战略...

    时间:09-11
  • 涉疆问题新闻发布会揭露“维吾尔特别法庭”真面目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题:欺世盗名的谎言秀只会徒增笑料——涉疆问题新闻发布会揭露“维吾尔特别法庭”真面目  新华社记者马卓言  针对所谓“维吾尔特别法庭”拟于近期再次举行“听证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时间:09-11
  • 中国第20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通过联合国装备核查

      新华社贝鲁特9月11日电(孔康谊 梁裕源)9月10日,中国第20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多功能工兵分队所有装备物资一次性、高标准通过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装备核查。这是该分队部署至任务区后首次接受联黎部队...

    时间:09-11
  • 多国专家学者积极评价中国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

      综合消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推进人权保障工作——多国专家学者积极评价中国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日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

    时间:09-11
  • 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筑牢地区经济复苏之基

      新华国际时评: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筑牢地区经济复苏之基  新华社南宁9月11日电 题: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筑牢地区经济复苏之基  新华社记者孙一 朱丽莉  金秋丹桂飘香,潮涌邕江之畔。以“共享陆海新通道新...

    时间:09-11
  • 金砖国家各界人士热议在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框架下共迎全球性挑战

      以创新为动力引领合作发展——金砖国家各界人士热议在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框架下共迎全球性挑战  这是2021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展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展位展出的飞机模型(9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新华社...

    时间:09-11
  • 深耕产业绿色价值 赋能区域转型发展

      9月10日,在第21届投洽会举办期间,第八次全国企业营商环境研讨会、中国企业碳中和行动(厦门)峰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主题为“深耕产业绿色价值 赋能区域转型发展”。  厦门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毅...

    时间:09-11
  • 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会见王毅

      当地时间2021年9月11日,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河内会见对越南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  阮富仲请王毅转达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问候,表示越中两国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想...

    时间:09-11
  • 习近平为何称金砖国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热解读|习近平为何称金砖国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热解读 9月9日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三次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今年是金砖国家合作15周年。回首15年来,...

    时间:09-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