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沉默的石头”如何开口说话?中国“寻龙记”在禄丰上演

2021-10-01 18:29:39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沉默的石头”如何开口说话?中国“寻龙记”在禄丰上演

  在那些已经灭绝的生命中,恐龙是最令人着迷的生物类群之一。无数的科学家在全世界寻找它们的身影,尝试“破译”那些来自远古的密码。

  记者:一块头骨,一截脊椎,深埋地底亿万年后,当它们再次重见天日,科学家们要怎么让这些“沉默的石头”开口说话?带着这个好奇,我去了一个地方。在这里,我看到了这样的恐龙化石,还有关于我们生活的土地上亿万年前的热闹景象。中国的科学家们怎么一步步从对这些石头的研究中,建立起庞大的史前信息?

  记者:这是第一具由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恐龙——许氏禄丰龙。这是一种生活于侏罗纪早期的植食性恐龙,它的发现,拉开了中国恐龙研究的序幕。而禄丰,也由此成为中国恐龙的故乡。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尤海鲁:之前发现的恐龙,从全球范围内来讲,白垩纪、侏罗纪的中晚期更多一些。那么侏罗纪的早期在世界上很少,所以说在这个禄丰当时发现了这个恐龙,对整个世界的古脊椎动物发现研究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

  禄丰龙的发现,正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电影《无问西东》里有这样一幕:日军飞机轰炸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躲到山洞里上古生物课。讲课老教授的原型,正是禄丰龙的发现者、中国恐龙化石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而课堂上的这条恐龙模型,正是禄丰龙。就是在那样艰难的时代里,开启了中国科学家对恐龙这种史前生物长达80年的探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家陆续在四川盆地和新疆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由此打开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两个宝库,中国恐龙研究开始快步前进。这一时期,中国科学家命名的恐龙种类一共有35种,超过了此前40年的总和。恐龙留下的空白,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之下,一点点被填补上。

  记者:这是一只被困在石头里的恐龙。经过上亿年沉积后的化石不仅完整保存了它的骨骼,更留下了羽毛的痕迹,为学界争论了上百年关于鸟和恐龙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它被命名为千禧中国鸟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尤海鲁:羽毛的起源和演化也涉及飞行的起源和演化,一系列的这些问题都通过这些新发现的标本得到了一些很好的解释,可以说是恐龙领域里面国际上研究的最热点,也可以说是成果最多的一个领域。

  从1996年开始,中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陆续发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带羽毛恐龙以及古鸟类化石,这些珍贵的化石将中国推向了古生物研究的最前沿。中国的恐龙研究也随之进入新阶段。自2000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恐龙种类,达到了190种之多。那些化石留下来的远古秘密,正越来越多地被“破译”出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尤海鲁:过去是未来的一把钥匙。恐龙只是研究过去生命的一个窗口,但是通过恐龙我们可以把这些多学科交叉起来,来真正让我们理解生物演化的过程,特别是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 相关阅读
  • 祖国颂丨华夏同升一面旗 声声祝福祖国好

      10月1日  迎着共和国的曙光  升旗号角激昂响亮  护旗方队步步铿锵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数万名全国各地群众来到天安门前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  与此同时  华夏大地上处处升起  同一面...

    时间:10-02
  • 中国驻卡塔尔大使周剑:中卡携手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周剑大使就习近平主席出席第76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接受卡塔尔主流媒体书面采访  日前,习近平主席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快落实2030...

    时间:10-02
  • 新华国际时评:欢庆时刻,世界缘何更加关注中国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题:欢庆时刻,世界缘何更加关注中国  新华社记者乔继红  新中国刚刚度过第72个生日。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

    时间:10-02
  • 湖北十堰“6·13”燃气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11人已被公安采取措施

      中新社北京10月2日电 (记者 郭超凯 陈溯)记者2日从中国应急管理部获悉,《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艳湖社区集贸市场“6·13”重大燃气爆炸事故调查报告》近日公布,事故调查组认定,这起重大燃气爆炸事故是一起重大生...

    时间:10-02
  • 中国代表75国在联合国呼吁实现疫苗公平分配

      新华社联合国10月1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10月1日代表75个国家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一般性辩论作共同发言,针对当前新冠疫情肆虐、疫苗分配不公、“疫苗民族主义”加剧的现状,一致呼吁各国加强团结...

    时间:10-02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精益求精锤炼“大国工匠”

      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向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物艾爱国颁授了无比珍贵的“七一勋章”。这位大国工匠50多年来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至今依然奋战在焊接工艺...

    时间:10-02
  • 为新时代铸造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日前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

    时间:10-02
  • 东西问|沈大力:“翻译即背叛”?中国文学作品如何突破东西传播樊篱?

      中新社巴黎10月2日电 题:“翻译即背叛”?中国文学作品如何突破东西传播樊篱?  ——专访法兰西文学骑士、旅法翻译家沈大力教授  中新社记者 李洋  中国文学作品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既有来自古代的文学...

    时间:10-02
  • 时政vlog丨揭秘:向人民英雄敬献的花篮是怎么做的?

      9月30日上午,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一起出席仪式。现场的9个花篮、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两组花坛上的18个花环,以及少年儿童和各界代表手...

    时间:10-02
  • 新中国成立72周年 | 背靠祖国我们热烈相拥

      央视网消息:言语之外,拥抱是最热烈的表达。  科技的发展让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相拥;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让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相互鼓励、热烈相拥;科研精神的传承让袁爷爷和十四亿中国人与水稻相拥;人与自然的...

    时间:10-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