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城市“蓝值”成新常态 大气污染治理需啃“硬骨头”

2021-11-08 07:19:2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城市“蓝值”成新常态

  大气污染治理需啃“硬骨头”

  11月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最近,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了一项最新报告。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整体空气质量已连续七年显著改善。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这得益于重视结构调整、末端治理和科学支撑的组合拳。而在下一步的治理中,中国已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将会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带来利好。

  大气治理越到后期,难度越大。在碳减排目标及碳中和愿景下,降碳成为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重要途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熊华文表示:“2020年前,我国以空气质量改善为主,带动二氧化碳减排;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今后将更偏重以碳减排推动大气污染防治。”

  清洁取暖改造持续推进

  秋冬供暖与洁净蓝天两头都不能误

  昨天,全国正式入冬。随着北方供暖季的来临,大气污染防治也进入“困难模式”。根据历史监测,2017年至2020年,全国有90%左右的PM2.5超标天数和重污染天数都发生在秋冬季。

  燃煤取暖是秋冬空气质量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边是群众冷暖,一边是洁净蓝天,两头都不能误,这给秋冬空气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工程是减少秋冬大气污染恶化的主要举措。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6.8%,煤电装机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据专业研究机构分析,近些年来,压煤措施对二氧化硫减排量贡献占八成以上、对PM2.5直接减排量贡献占五成以上。

  不久前,河南省许昌市收到了2.4亿元的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作为全国第四批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许昌市将连续3年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资金计划用于农村清洁取暖提质等工程,实现农村地区安装空气源热风机等设备10.6万户的目标。这种热风机无需燃煤,只需少量电能,也不会排放出污染气体。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实施期限是到2025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其中的重点支持范围。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表示,2021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里专门安排了清洁取暖运行补贴,目前已全部发放到地方,明年的运行补贴很快也会发下去。各地需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重点向农村低收入群体、特困人员倾斜。

  治理秋冬季空气污染,北京市率先从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压减燃煤着手。2020年,煤炭消费量在北京市能源消费中仅占1.9%,五年前,这个数字还高达13.7%。

  今年,北京市门头沟、密云和延庆3个区有5.4万户农村居民迎来“煤改电”配套电网改造。几十个小区将实施供热管网改造,建设供热中心综合能源利用项目。数据显示,通过“煤改电”“煤改气”,北京已完成3万蒸吨左右燃煤锅炉改造,淘汰燃煤机组超过270万千瓦,新增燃气机组超过700万千瓦。

  然而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好转不是靠一地努力就够的。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刘金平表示,大气污染物的飘散并不遵守地理行政边界的划分,而是随着季节气候变化以及空气流域呈现出混合动态性。拿北京来说,周边区域的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遇到静稳高湿天气以及偏南风带来的区域传输影响,就很容易导致前几天的连续灰霾天气。

  区域联防联控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必然路径。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吴险峰表示,今年秋冬季攻坚,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降低PM2.5浓度为主要目标,攻坚范围聚焦到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的59个城市。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已完成了2500万户左右的清洁取暖改造,今年还将完成348万户左右。

  全国设遥感监测点位2956个

  精准识别协同管理应对移动污染源

  去年年底,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在国内城市中依然位居第一。超过600万的庞大数字,给北京空气治理带来沉重压力。

  根据最新的PM2.5源解析结果,现阶段北京PM2.5来源有六成是本地排放,其中移动源占比最高,达到46%。10月29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专门针对移动源治理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将于今年12月正式实施“京6B”汽柴油两项地方标准等政策,进一步降低移动源污染物比重。

  不仅是北京,《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1年)》显示,移动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相较其他来源,移动源治理难的一个原因是监测成本太高。“由于排放设施的可移动性,监督管理很困难。”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主任王灿发表示,“车辆在不同的速度和工况下,监测的结果也不一样,有排放监测的复杂性。”

  拿污染“大户”黑烟车的监管来说,过去靠公众举报、定期检查等方式,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直到“智能识别抓拍系统”等新技术让情况发生改观。

  10月21日下午3时45分,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某主干道附近,一辆大货车拖着黑烟驶过,几秒钟就被系统抓了个现行。作为机动车数量仅次于北京的城市,成都在全市重点路段安装了13套黑烟车电子抓拍系统。当地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技术保障中心工作人员曾晓丽说,这是一套集视频采集、车辆检测、黑烟尾气抓拍及录像、GPS定位、智能分析为一体的取证执法系统,前端设备可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嫌疑车辆并标记,再传给后方平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尹航表示:“精准治污的前提首先是要排放量底数精准,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污染防治工作的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建设遥感监测(含黑烟抓拍)点位2956个,给污染治理提供了很大便利。

  移动源治理的另一个难点是跨地管理。王灿发举了个例子:“外地对货车的排放标准要求低,在当地是达标的,但来北京就不一定了。”为此,京津冀建立了超标车黑名单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一旦发现排放超标车辆,一概重罚,并督促车辆整改。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负责人谢金开说:“之前数据不通,一些车超标排放了还在路上跑,继续污染大气环境。”

  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消除移动污染源还需不断优化用车结构,推进新能源替代。上个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其中提到了依靠冬奥会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程,将氢燃料电池汽车实际运用。

  更直接、更有效的可能是减少汽车的使用。近年来,各省市陆续试点绿色出行碳普惠制,开辟绿色出行平台,公众绿色出行,就会产生碳减排量,最终转化为个体激励。

  个人力量看似渺小,但积少成多。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岚表示,在“双碳”背景下,个人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

  污染物数值越低减排难度越大

  科技将是解决“双碳”问题主要途径

  目前,虽然无法完全杜绝雾霾天,但蓝天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20年四季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39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下降39%,下降幅度明显。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更是首次实现“30+”,距离国标只有个位数距离。但污染物数值越低,减排难度也越大。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表示:“随着大规模工程治理任务完成,减排空间大幅压减,减排速度减缓,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精细化管理和社会共治的攻坚阶段。”

  11月2日,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双碳”治理论坛在上海召开。“科技是解决‘双碳’问题的主要途径”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近年来,各类高新技术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国内的减排降碳中,为空气治理工作提供了便利。

  以大气监测管理来说,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大气监测网络。在天上,卫星对大气质量进行宏观监测。在空中,无人机、可视雷达等被用于局部地区日常监测中。在地上,近2000个大气监测国控站点、3000多个区县站点,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区县。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监测网络也日趋数字化、智能化。

  不可否认,我国减排降碳的任务依然艰巨。但“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更多低碳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表示,打造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关键是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助力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记者注意到,在近日揭晓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中,有不少奖项和低碳环保有关。比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纳米限域催化”项目有助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利用新技术,可显著降低以煤为原料的一些能源转化和材料合成过程中的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而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则解决了当前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减排难题。该项目开发出的脱硫除尘及低温多污染物吸附再生关键装备以及治理工艺已在一些钢铁、水泥等行业进行工程示范,经过该技术处理后的烟气排放能够达到全球最严格的超低排放指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表示,以2030年前碳达峰为目标,倒逼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改善。到2035年,若能将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可带动约1/4的PM2.5减排。

  本报记者 王雅婧

  • 相关阅读
  • 新华时评:记录生活,无愧时代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题:记录生活,无愧时代  新华社记者杨柳  今日落笔,总觉有些不同。  立冬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我们迎来了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这个节我们依然在忙碌中度过。不过,对...

    时间:11-08
  • 记者节微视频丨这样的人

      有这样一群人  足迹遍布全球  声音传往各地  在一线  在战地  在现场  肩有担当  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  记录时代  书写未来  11月8日 中国记者节  出品人:陈凯星、周亮  监制:齐慧杰...

    时间:11-08
  • 国家卫健委:从严从紧抓好秋冬季托育机构疫情防控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8日发布关于做好秋冬季托育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从严从紧抓好秋冬季托育机构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婴幼儿安全和健康。  托育机构是专门负责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的...

    时间:11-08
  • 成功出舱,空间站机械臂如何助航天员“一臂之力”?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题:成功出舱,空间站机械臂如何助航天员“一臂之力”?  新华社记者胡喆  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作,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时间:11-08
  • 美好出行新图景是什么样?——来自进博会的交通产业新动向

      第四届进博会丨美好出行新图景是什么样?——来自进博会的交通产业新动向  新华社上海11月8日电 题:美好出行新图景是什么样?——来自进博会的交通产业新动向  新华社记者周圆、王辰阳、邵艺博  自动驾驶...

    时间:11-08
  • 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1.9% 外交部:为全球带来更多新机遇

      11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11月7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1.9%。有评论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印证了中国坚定...

    时间:11-08
  • 伊拉克总理官邸遭无人机袭击 中方表示谴责

      中新社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 黄钰钦)针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绿区”内的总理官邸遭无人机袭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谴责袭击伊拉克总理官邸的行径。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当地时...

    时间:11-08
  • 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张永罡:在忙碌中坚守 在拼搏中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值此第22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向全省新闻舆论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陕西日报以“弘扬延安精神、...

    时间:11-08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

    时间:11-08
  •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3年营救被困人员50余万人

      中新网北京11月8日电(记者 郭超凯)中国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消防救援局局长琼色8日在北京表示,三年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接警出动507.4万次,营救被困人员50余万人,疏散遇险群众150.2万人。  当日,中...

    时间:11-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