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吴恳大使在德国《柏林报》发表署名文章《世界需要更多的“建桥者”而不是“建墙者”》

2021-12-07 19:49:37

来源: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网站

  11月20日,德国《柏林报》(Berliner Zeitung)刊登吴恳大使署名文章《世界需要更多的“建桥者”而不是“建墙者”》,全文如下:

世界需要更多的“建桥者”而不是“建墙者”

——写在中德建交50周年来临之际

中国驻德国大使 吴恳

  2021年,在中德各自国内政治议程上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中国,我们庆祝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并成功地在一个拥有14多亿人口的大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不久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重要决议,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在德国,联邦议院举行了换届选举,在默克尔总理执政16年后,总理府即将迎来一位新的主人。虽然疫情给世界经济和国际交流持续造成困难,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德各领域合作展现出强大韧性。今年前三季度双边贸易额已超过1700亿美元,增速高达27%,全年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即将来临的2022年,两国将迎来建交50周年。近半个世纪前,两国政治家以政治远见和勇气,推动中德这两个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迥异的国家实现了跨越欧亚大陆的“握手”。近50年时间里,德国走出冷战和国家分裂的阴影,并在欧洲和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中国也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以“中国速度”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50年前,再富有想象力的人也不会预料到中德关系能发展得如此紧密。今天,两国在政治、司法、安全、经济、文化、教育、环保等广泛领域建立的对话合作机制多达80多个。仅今年两国领导人沟通交流就有7次之多,双方还以视频方式举办第六轮中德政府磋商。现在一天双边贸易额就是建交之初全年的2倍多。德国是对华出口和投资规模最大的欧洲国家,中国也已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疫情前两国人员往来规模超过每年100万人次,虽然疫情给大规模人员跨境往来按下“暂停键”,但中国绝不会像有些媒体说的那样自我隔绝。疫情过后我们欢迎更多外国人士赴华访问。

  中德关系取得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不是理所当然。这是两国政府和双方各界人士多年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珍视。回顾中德建交以来的合作历程,一条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不是排斥和拒绝合作的理由,过去没有、今后也不应成为阻碍两国关系发展和人民相互走近的绊脚石。只要秉持理性务实的态度,坚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就能超越制度差异,实现合作共赢。

  数千年前中国人用“南橘北枳”来阐释制度适应性问题,用欧洲人的话说,同样的葡萄品种,在法国能酿出红葡萄酒,在德国则只适合酿白葡萄酒,但都能酿出高品质的酒且都能找到好销路。一个制度好不好关键看符不符合各国实际情况,制度输出导致水土不服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这个世界本就是多元的世界,不同文化、宗教和制度也本应是和平共存、交流互鉴的关系,而非谁优于谁、谁改变谁或谁取代谁的问题。

  一段时期来,一些人士看待中欧、中德关系愈发强调分歧、差异,甚至上升到制度竞争层面。但我不认为中欧、中德之间的差异和分歧比50年前更大,相比彼时,今天双方合作面和利益交集显然更大。问题症结不在于分歧,而在于心态,心态决定认知。最近《焦点》杂志一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值得深思,“中国的相对贫困和落后,难道真的是21世纪西方安全架构的前提条件?”“焦虑产生不了好主意”,真正的竞争优势永远都来自不断的自我超越,“德国制造”的成功从来也都不是靠打压别人得来的。

  中欧差异客观存在,但不必然导致对立或对抗,制度竞争是冷战的产物。不能因为承平日久,就遗忘历史的伤痛。中国谋求更快发展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挑战谁、超越谁或取代谁。看待快速发展的中国、看待这个多变的世界,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而非让“政治正确”主导了判断。

  今年8月,柏林举办了很多纪念柏林墙修建60周年的活动。这让我回忆起30多年前作为一名年轻外交官在柏林工作时的情形,作为那段令人悲哀的历史的见证者,我为德国人民重新实现国家统一感到由衷高兴,也希望我自己的祖国能尽早完全统一。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转到了21世纪,有形的柏林墙早已拆除,但那段历史依然值得全世界牢记和警醒,尤其要警惕无形的柏林墙,制度竞争的阴魂不应再被重新复活。全球化的世界需要更多“建桥者”而非“建墙者”。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人类更需要一个团结合作、多元包容的世界。今天,中德、中欧应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应对全人类挑战、建设更美好世界携手合作。我们也期待以共同庆祝中德建交50周年为契机,与德国新一届政府继续保持合作,让中德、中欧关系行稳致远。

  (德国《柏林报》创刊于1945年,是柏林第二大日报,日发行量8万余份、覆盖28万读者。)

  • 相关阅读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后首次与公众正式见面

      光明日报北京12月7日电(记者章文 通讯员占康)12月7日下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神舟十二号乘组返回后,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  见面会上,中国...

    时间:12-08
  • 内蒙古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4例

      中新网12月8日电 据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网站消息,12月7日0—24时,内蒙古自治区报告无新增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4例(呼伦贝尔满洲里市32例、新巴尔虎右旗2例),含1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

    时间:12-08
  • 考不上高中的农村孩子,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本报记者 于忠宁  那些上不了高中、大学的农村孩子,该接受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近日,在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广东省时代公益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新时代乡村教育...

    时间:12-08
  • 弘扬探月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

      弘扬探月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  17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可喜可贺、令人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22...

    时间:12-08
  • 破解动力电池回收课题(人民时评)

      破解动力电池回收课题(人民时评)  动力电池容量衰减,无法支撑续航里程,换一块新电池却花费不菲。近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亟待破解的课题。 ...

    时间:12-08
  • 上好“网络素养”这堂课,数字时代“一个都不能少”

      上好“网络素养”这堂课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工作人员在帮助老年人使用自助机查询号源。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  伴随着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和...

    时间:12-08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回顾与展望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

    时间:12-08
  • 乡村振兴 土里生金:从秦岭深处到黄河岸边的观察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 土里生金:从秦岭深处到黄河岸边的观察  新华社西安12月7日电 题:乡村振兴 土里生金:从秦岭深处到黄河岸边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陈晨、张斌、吴鸿波 ...

    时间:12-08
  • “秋风2021”专项行动查获一批“三假”案件

      “秋风2021”专项行动查获一批“三假”案件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题:“秋风2021”专项行动查获一批“三假”案件  新华社记者  今年以来,针对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简称“三假”)侵...

    时间:12-08
  •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重要论述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重要论述综述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人民日报12月8日署名文章: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

    时间:12-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