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各地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科技创新观察

2021-12-12 11:40:36

来源:新华网

  六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勇攀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各地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科技创新观察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题:勇攀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各地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科技创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近日,新华社记者奔赴全国各地,在科研一线、实验平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亲身感受贯彻全会精神加强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

  深扎原始创新之根,壮大科技创新之树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疫苗。“希望之苗”成功上市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创新故事。

  战“疫”最吃紧的时期,承担新冠疫苗研发重任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零距离接触病源,身穿厚厚的防护服和纸尿裤在实验室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研发主要负责人多次晕倒在科研一线。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前,国药集团主要负责人带头以身试药。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国药集团党员骨干组成近百人“长城”项目团队,逆行飞赴疫情严重的阿联酋、巴林、埃及、约旦、摩洛哥等国……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说,科技工作者要争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清醒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科技攻关中着力原始创新,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说,强大的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根基,我们要下大力气贯彻全会精神,更加重视凝练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引导更多科研人员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突破解决国家发展中面临的各类科技难题。

  立志服务“国之大者”,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走进吉林长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装配车间,一列列动车组一字排开,工人紧张忙碌着。

  全国劳模罗昭强是这里培养出的第一代高铁工人。他记得踏入高铁组装事业之初,许多进口件只能由国外同行维护,中方人员不允许参加。

  多少个寒暑易节,车间留下了罗昭强团队不舍昼夜的攻坚汗水,最终换来中国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调试技能实训装置。这个装置仅用几组电气柜就能模拟出复兴号动车组的各项系统。

  “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更多的‘尖兵’。我们落实好全会精神就要勇于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用实干创造中国高铁新的辉煌。”罗昭强说。

  深夜,入冬后的武汉寒气彻骨,一台台重型机床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的超大生产厂房轰鸣。

  如果说机床是“工业之母”,重型机床则是大坝、航天火箭、核电站等“大国重器”零部件的工作母机,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基础建设能力的重要标志。

  公司副总经理陈昳介绍,国家重器往往有极限尺寸、超高精度等极限要求;国家每有新的重大建设项目,我们可能就要设计出一套新的重型机床,攻克一系列新的技术难题。

  “我们要深刻理解全会精神,直面问题,增强服务‘国之大者’的责任感、使命感,敢为天下先,敢啃硬骨头,竭力补好关键领域技术短板。”陈昳说。

  为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今年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加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政策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提速。

  2021年1月至10月,我国发明专利授权58.3万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3.6%。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上升到第12位,稳居世界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表示,从全会精神中汲取前进动力,需要在“实”字上下功夫,用全会精神引领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干”字上下功夫,高起点高质量谋划明年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加快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和纽带的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支持企业创新主体加强高价值知识产权布局和培育,推动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形成一批高质量专利组合和高价值创新型企业。

  以创新实现“高质量”,以科技成果惠民生

  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造纸,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污染大户”。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飞看来,把造纸污染和设备落后两大难题彻底解决,是中国从“造纸大国”迈入“造纸强国”的当务之急。

  在位于广西大学的广西清洁化制浆造纸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王双飞团队长期致力于造纸过程的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其中,“大型二氧化氯制备系统及纸浆无元素氯漂白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解决了我国纸浆清洁漂白的关键技术难题,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主流技术。

  王双飞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质量变革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供给质量,以实际行动响应全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筋健骨”注入动能,实现更高水平内涵型增长。

  走进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地的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这里有我国西部超大规模建陶生产基地。陶瓷产业,是夹江县财政支柱,也是吸纳就业的“磁石”。近年来,严格的环保和能耗要求倒逼企业纷纷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夹江县委书记许天毅说,我们将联系实际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坚定推进陶瓷产业绿色转型,引进和培育更多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创新型企业。

  城市VS虚拟城市、交通VS虚拟交通,工厂生产VS虚拟生产……记者观摩了中国电科智能院数智孪生平台,现实中的城市、交通、生产等内容被“镜像”成一个个虚拟场景,优化了交通、生活、医疗等资源,让生活更加便利、高效、智能。

  这是中国电科智能院特定智能技术的一项应用。今年,中国电科面向未来智能化态势发展挂牌成立中国电科智能科技研究院,持续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在智能前沿技术领域先行先试。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中国电科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长徐珞说,我们将自觉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民生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推出更多惠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记者:王琳琳、温竞华、杨三军、方亚东、农冠斌、段续)

  • 相关阅读
  • 一些女性担忧:延长生育假会抬高就业“隐形门槛”吗

      延长生育假会抬高就业“隐形门槛”吗   多地出台政策延长生育假引发热议一些女性担忧调查动机  自今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以来,各地相继启动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时间:12-13
  • “我非常愿意试试数字人民币!”

      “我非常愿意试试数字人民币!”(我在中国当大使)  追中国古装偶像剧、打卡故宫、上网“买买买”……圭亚那驻华大使周雅欣在繁忙工作之余,休闲生活丰富多彩。作为华裔,周雅欣听父母口中的中国往事长大,对...

    时间:12-13
  • 两岸融合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

      两岸融合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日月谈)  扩大交流合作、深化融合发展,是两岸同胞民心所向,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康庄大道。作为海峡两岸规模最大的民间交流盛会和深受两岸同胞认可的“百姓论坛”,第十三届海峡论...

    时间:12-13
  • 运筹帷幄定基调,步调一致向前进

      运筹帷幄定基调,步调一致向前进  每到年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第10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别具深意。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北京,京西宾馆。在此举行的...

    时间:12-13
  • 铭记苦难历史 汲取前行力量

      铭记苦难历史 汲取前行力量  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凄厉的警报声将再一次作为整个国家的背景音长鸣。  祀我国殇,山河无恙!逝者已矣,生者奋进!  在建党百年之际,举国上...

    时间:12-13
  • 做好经济工作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时间:12-13
  • 吴家睿:站在学科交叉口的“非典型”生物学家

      吴家睿:站在学科交叉口的“非典型”生物学家  ◎本报记者 操秀英  吴家睿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在他百忙中来北京参加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个沙龙的间隙,记者好不容易约到一个简短的采...

    时间:12-13
  • 完善数据存储体系,保障数字经济安全高效发展

      完善数据存储体系,保障数字经济安全高效发展  ◎王晓明 张 越 鹿文亮  随着社会经济各领域数字化建设的推进,数据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数据存储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数据中心、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为数...

    时间:12-13
  • “五飞”并举、“两业”融合推动我国民航高质量发展

      “五飞”并举、“两业”融合推动我国民航高质量发展  处于重要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民航业,迎来航空运输业和航空制造业“两业”深度融合、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为中国民航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支撑...

    时间:12-13
  • 从高考落榜到大国工匠 杨永修的追梦人生

      从高考落榜到大国工匠 杨永修的追梦人生  ◎新华社记者 张 建  34岁的他,是一名数控技术工人,更是中国汽车制造领域的大国工匠。他攻克了高端发动机精密制造技术,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

    时间:12-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