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专着典籍记录中国军民抗日救国最强音

2021-12-14 05:16:21

来源:法治日报

  专着典籍记录中国军民抗日救国最强音
   第八个国家公祭日前一批珍贵史料再向社会公布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罗莎莎

  2021年12月13日,第8个国家公祭日。一场特殊的观影会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东麓的江南水泥厂难民营旧址举行,这座被誉为“江南方舟”的厂区深处有一座黄色小楼在树杈枝丫间若隐若现。这里曾经是两万多名南京难民免遭日寇屠杀和蹂躏的避难所,也是近代有识之士通过“实业兴国”的历史印记。

  今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4周年。国家公祭日前,南京通过发布一批主题出版物、线上线下探寻南京大屠杀历史遗迹、徒步划下南京国际安全区“和平足迹”、开展学术研讨等方式铭记那段沉痛的历史,让历史真相不被掩盖,让民族记忆代代相传,在追思中守望和平。

  《法治日报》记者深入南京公祭日相关活动现场,感受浓烈的祭奠氛围,记录专家学者为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整理二十余家中文报纸报道

  窥见中国军民英勇反抗精神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大陆命第八号令”,命令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进攻南京。12月2日,江阴要塞失陷。12月3日,丹阳陷落。12月4日,日军分兵数路,开始同时进攻南京。

  翻开《南京保卫战中方报纸报道(1937-1938)》,依旧能窥见当年的战火硝烟及中国军人为保卫南京,与日本侵略军血战到底的不屈精神。

  1937年11月20日,南京卫戍军战斗序列调集了约15万兵力,指挥13个建制师又15个建制团及江宁要塞、首都警察等武装力量,利用外围与复廓阵地御敌,实行“短期固守”。中国守军与日军在南京周边的淳化镇、牛首山、杨坊山等地激战,失利后转入内廓阵地与城垣。

  12月9日,日军向中国守军空投《劝降书》,中国守军不予理会。10日,日军向南京城发起总攻,中国守军与日军在光华门、紫金山、雨花台、中华门、赛公桥等地展开血战。至12日下午5时决定撤退,中国守军一部渡江北撤,一部向皖浙边区转进,已渡至江北的中国军队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在3天的激烈战斗中,萧山令、朱赤、高致嵩、易安华、罗策群、姚中英、司徒非、李兰池、刘国用、蓝运东、万全策等将领壮烈殉国。13日,南京沦陷,南京保卫战至此结束,日军随即实施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战火硝烟下的报纸报道,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真实还原了当年中国军民的抵抗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是不容忽视、不容否定的珍贵史料。

  “2018年起,纪念馆联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专家深入开展南京保卫战专题研究,其中在编纂《南京保卫战中方报纸报道(1937-1938)》时,就搜集整理了20余家中文报纸报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说,报纸内容浩如烟海且散在各处,相关整理工作繁重琐碎,整整花了一年时间。

  据凌曦介绍,除了当年的全国性大报《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扫荡报》以及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外,各省市创办的报纸包括《武汉日报》《中山日报》《新蜀报》等都对南京保卫战进行了密集报道。

  “这些报道不仅反映了中国军队和社会各界积极备战、国际社会的反应,日军对南京的进犯和守军的抵抗,还报道了南京沦陷后中国军民的反抗、守军官兵突围归队的情形等。”凌曦说,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但南京陷落前的南京保卫战,无疑是抗战史上不容忽略的一战。

  “我们再不能容忍日寇继续的长驱直入了。为了中国民族的生存,我们一定要化除过去的一切成见,实现全国更进一步的精诚团结,实行全国的总动员,实行全面的抗战,这样来保卫南京,保卫中国,一直到将日本帝国主义完全从中国赶出去。”这是《新中华报》在1937年11月29日刊发的社论《为保卫南京而战》中的段落。如今读来,依然句句铿锵,字里行间透露出号召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保卫南京、保卫中国的决心。

  集中发布十余本主题出版物

  众多微观英雄人物记入史册

  12月7日,“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2021年系列图书发布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10余本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和国家公祭的主题出版物集中亮相。一本本沉甸甸的专着典籍,字里行间记录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民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誓死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所发出的抗日救国最强音。

  在新发布的《南京保卫战老兵口述史》一书中,记录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等人自2008年起直至去年,走遍全国12个省、直辖市与25位南京保卫战老兵的对话。“我们把老兵们的青春记忆留在书里。捧起这本书时,我的内心充满感激和惭愧。感激84年前老兵们浴血奋战,保卫南京城。”吴先斌说。

  祖籍江苏淮安的美籍女作家张纯如,锲而不舍地追寻尘封半个世纪的《拉贝日记》,终将当年约翰·拉贝在南京亲眼目睹的大屠杀史实大白于天下。这本日记中所描述的一个惨烈故事,成为几十年后一起闻名于世的跨国诉讼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也成为微观历史研究的重要例子,开辟了从法律层面上维护史实的路径。

  1938年2月11日,约翰·拉贝在其日记里这样写道:1937年12月13日,约有30个日本士兵出现在门东新路口5号房子,几乎杀光了夏姓市民全家,又用刺刀刺伤了躲在房间里的七八岁女孩……那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受伤后爬进隔壁房间,那里躺着她母亲的尸体,她和4岁妹妹就在那里待了14天,两个孩子靠炒米和在一口锅里找到的剩饭活命。

  这位当年七八岁的女孩就是目前已经92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2000年12月27日,夏淑琴老人在南京中院正式起诉日本中野修道、松村俊夫和展转社对其的名誉侵害,这起案件前后经历了数年,最终在中日两国法院均获胜诉。

  除了图书发布会外,南京还于今年12月1日举办了“2021年新征文物史料新闻发布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举行。

  在这批新征文物史料中,有一份是侵占南京和实施南京大屠杀的日军主要部队之一、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的南京附近战斗详报。其中记载了其于1937年12月10日在紫金山附近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13日,占领天文台、太平门,在太平门附近屠杀了约1300名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并在玄武湖附近“扫荡”,又进抵下关江边,向正设法渡江的中国军人及平民猛烈射击。此后,该部队还在包括南京安全区在内的市区及下关地区进行所谓“扫荡”,搜捕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及疑似军人的普通平民,并加以屠杀。

  “这是一份日军的档案原件,比较少见。从日方的视角印证了南京保卫战之惨烈、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反映了中国军队付出的重大牺牲。”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王卫星说。

  线上线下探寻遗迹铭记历史

  汲取力量攻坚克难锐意进取

  今年公祭日前后,南京还通过线上线下探寻南京大屠杀历史遗迹、徒步划下南京国际安全区“和平足迹”,开展学术研讨等方式铭记那段沉痛的历史。

  11月29日,南京十三中学国际高中全体师生近300人在学校外围步行45分钟,用脚步绘制了“1213”的图案。“未来这些学生将会奔赴世界各地留学,希望他们走遍天涯海角都会记住,自己的根永远在中国。”该校国际高中主任胡忆瑞说。

  11月12日,第六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线上活动启动。截至12月5日,线上线下累计超过7万人参加,累计徒步里程超过70万公里,参与者用脚步书写和平愿望。“我是一名药剂师,感谢外国医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在救治难民时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参加徒步活动的冯素琴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铭记民族伤痛是为了从这份烙在血肉中的历史训诫中汲取力量,攻坚克难,在实践中锐意进取。记者还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青年专家学者投身到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专题化、精细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日渐深入,而加强用法理学的方法加强南京大屠杀法制史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据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程兆奇介绍,长期以来存在的矢口否认南京大屠杀和试图扭曲其中事实的日本“虚构派”,一直混淆视听,试图掩盖历史。《南京大屠杀研究——日本虚构派批判》一书对虚构派的观点作了全面清理,并一一驳斥,为80多年后的世人廓清了日本虚构派布下的层层迷雾。

  “与以往已公开的局部相关档案不同,此次出版的‘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档案,是审判专门机构的档案,比之前的分散档案更为全面和完整。与以往出版的战后审判文献都早已由美国、日本等国国家档案馆公开不同,这批文献是首次公开,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见天日’。”程兆奇说。

  本报南京12月13日电

  • 相关阅读
  • 四川45年派遣援外医疗队员946人次 队员感慨“医疗无国界”

      中新网成都12月14日电 (记者 王鹏)四川援外医疗45周年纪念会议暨2021年援外医疗队回国总结会14日在成都召开。记者从现场获悉,45年来,四川累计向非洲、亚洲、大洋洲的9个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81批946人次。  “...

    时间:12-14
  • 海联五洲荟聚天府 成都海外联谊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蓉召开

      中新网成都12月14日电 (祝欢 韩金雨)12月14日,以“海联五洲荟聚天府·同心筑梦携手同行”为主题的成都海外联谊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蓉召开,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近500位成都海外联谊会理事代表和特邀嘉宾通...

    时间:12-14
  • 重庆: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

      中新网重庆12月14日电 (记者 钟旖)记者14日从重庆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重庆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重庆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5年,重...

    时间:12-14
  •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青海站”授牌成立

      中新网西宁12月14日电 (孙睿 麻明)记者14日从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获悉,“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青海站”日前正式授牌成立。  据介绍,按照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工作部署,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青海...

    时间:12-14
  • 谢长军受贿、为亲友非法牟利、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案一审开庭

      中新网12月14日电 据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消息,2021年12月14日,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原中国国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谢长军受贿、为亲友非法牟利、国有公司人员...

    时间:12-14
  • 浙江武义发现鸟类“活化石”白鹤 专家:系寻找新越冬地

      中新网金华12月14日电(董易鑫 陶鸿飞 潘晨)12月14日,行至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云溪村的田野,能看到两只一米多高、翅膀内侧有一排黑色羽毛的“白色大鸟”,这是该县首次观测记录到鸟类“活化石”——白...

    时间:12-14
  • 江西多措并举关爱困境儿童、特殊困难失能老年妇女

      中新网南昌12月14日电 (记者 吴鹏泉)兜牢监护缺失儿童监护保障、落实残疾儿童照料护理保障、加强养老机构失能护理能力建设……中部省份江西将多措并举关爱困境儿童、特殊困难失能老年妇女。  14日,江西官方召...

    时间:12-14
  • 上海交大杨元庆科学计算中心揭牌 中国高校最强算力落地李政道研究所

      中新网上海12月14日电 (记者 许婧 李佳佳)由上海交通大学1981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校友、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捐建给上海交大的高性能计算中心14日正式揭牌启用。  这套高性能计算设备被命名为“思源一号...

    时间:12-14
  • “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飞行器”等186项入选2021全球工程前沿

      中新网北京12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工程院、科睿唯安与高等教育出版社14日在北京联合发布《全球工程前沿2021》中英文报告,以中国工程院9个学部划分的9大领域共遴选出186个工程前沿项目,包括“水下无人航行...

    时间:12-14
  • 第十一届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开赛 64名选手线上竞技

      中新网成都12月14日电 (吴平华  莫正平)14日,第十一届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在广州、香港、澳门、成都四地同时开赛。与往届大赛不同的是,本届受疫情防控影响,选手和裁判不再集中在主办城市一地参赛,而是打破...

    时间:12-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