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正确政绩观

2021-12-20 02:11:5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正确政绩观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地方搞破坏性“建设”,不顾实际情况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一些地方农村改厕浮皮潦草、浮光掠影,造成大量厕所存在严重问题;一些地方管道陈旧失修,造成安全事故……乱决策乱作为的根子在于没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不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如何深刻认识“三个敬畏”的内涵和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领导干部如何做到“三个敬畏”?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方刘。

  “三个敬畏”实际是权力观、政绩观问题,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

  记者:古语说“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如何理解强调“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重要意义?

  陈方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讲规矩、守底线,首先要有敬畏心。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干部一定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主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心存敬畏,严以律己,谨言慎行,权力才不会用偏,行为才不会越界。“三个敬畏”是从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政绩观”的角度提出来,落脚点在于“慎重决策、慎重用权”,实质上说的是权力观的问题。领导干部是权力的具体执行者,做到为民用权,首先要深刻认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

  回顾百年党史,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的任务不同,但胜利完成目标任务的成功经验,归根结底都是坚持和把握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党员干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目的是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力,确保权力为人民服务,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三个敬畏”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敬畏源于信仰、基于惧怕、倒逼自律

  记者:“敬畏”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敬畏”与我们常说的“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陈方刘:“敬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畏既是一种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修养的境界。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敬畏与怕不同,怕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恐惧,而敬畏是一种深刻理解、高度赞同后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坚守,因敬而畏,由敬到畏,畏然后敬,是敬与畏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人讲的“心存敬畏”不是“坐谈心性”,而是强调在实践中去体现,把“敬畏”用于党性修养,强调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通过实践进行修养。敬畏源于信仰、基于惧怕、倒逼自律。“三个敬畏”强调必须落脚于“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具体说来,敬畏历史就是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以经济工作为例,敬畏历史就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更要看清长期趋势、遵循经济规律,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不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不片面追求GDP而制造出一些虚假的快速发展的政绩。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从根本上说就要经得起人民的检验。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现在,很多建设行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轻蔑,做了不少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敬畏文化就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发展阶段,尤其要做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冈石窟考察时谈到了发展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启示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敬畏生态,就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不能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等因素用权办事

  记者:俗话说无知无畏,“三个敬畏”与学习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陈方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到强调“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从号召“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到要求“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党始终通过学习提高本领、适应变化、掌握主动,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组织开展五次集中性学习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我们党不断穿越风雨、发展壮大,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爱好,更是必须担负起的责任。领导干部不爱学习,注定无法走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强调“三个敬畏”的同时也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做到“三个敬畏”,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要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加强调查研究,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三个敬畏”最终要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

  记者:在新发展阶段,强调“三个敬畏”的现实意义有哪些?领导干部如何做到“三个敬畏”?

  陈方刘: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须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三个敬畏”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

  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不断增强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必须提高政治领悟力,深刻学习领会扎实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提高政治执行力,切实做到“三个坚决”,增强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承担责任。

  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领导干部敬畏历史,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着眼于长远,甚至千秋伟业,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这就要求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始终心存戒惧、手握戒尺,做到“知止而后有定”,严防出现一念之差、一时糊涂。权力一旦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大量案例警醒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过好“权力关”,要在权力面前始终保持敬畏心、平常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自觉接受监督,让权力运行阳光透明,充满公平与正义。

  要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决不能为了一时的快速发展而破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进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历史文化遗迹和生态环境保护。

  本报记者 薛鹏

  • 相关阅读
  • 北京通州区通报病例情况及主要行程轨迹

      12月20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264场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病例情况及主要行程轨迹。  该病例为通州区宋庄镇艺术类培训机构华卿画室的艺考学生,自西安市来京约半年,11月28日返回西安参加考试...

    时间:12-20
  • 北京通州区通报病例已判定密接108人 已落实管控措施

      通州区通报病例已判定密接108人 已落实管控措施  今天(12月20日)上午,北京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截至目前,已采集相关风险人员鼻咽拭子结果均为阴性,外环境样本除两件阳性,...

    时间:12-20
  • 北京本起疫情来源较为明确 风险可控

      今天(12月20日)上午,北京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综合判定,本起疫情来源较为明确,风险可控。...

    时间:12-20
  • 王毅谈2021年中国外交:探索中美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新范式

      中新网北京12月20日电 (谢雁冰 黄钰钦)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20日在北京出席2021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王毅表示,年初以来,习近平主席应约同拜登总统两次通话,近期又举行首次...

    时间:12-20
  • 最高检印发指导意见 全面规范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工作

      为进一步深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工作,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人民检察院办理认罪认罚案件开展量刑建议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共七章41条,自发布之日...

    时间:12-20
  • 六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高原古城河流缘何成为“城市客厅”

      新华社西宁12月19日电 题:高原古城河流缘何成为“城市客厅”  新华社记者李宁  居家伴碧水,举目望青山。  傍晚时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的兴海桥上车水马龙,桥下的南川河在夕阳映照下波光粼粼;沿岸...

    时间:12-20
  • 第81集团军某旅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掀起练兵备战热潮

      战鼓催征练兵急——第81集团军某旅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掀起练兵备战热潮第81集团军某旅官兵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王福霖 摄  新华社石家庄12月19日电 题:战鼓催征练兵急——第81集团军某旅学习十九届六...

    时间:12-20
  • 兰州凝心聚力建设现代化国家级新区

      【新征程新气象新作为】兰州凝心聚力建设现代化国家级新区  “3年前我们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在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兰州泰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控室里,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詹磊告诉经济日报-中...

    时间:12-20
  • 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五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  光明日报评论员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

    时间:12-20
  • 共同守护全人类生命安全

      共同守护全人类生命安全(2021·年终专稿)  本报记者 王骁波 肖新新 李志伟 焦 翔  开栏的话  在历史的坐标系中,2021年注定留下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印记。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在接续奋斗中迎来百年华...

    时间:12-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