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西部地区如何破解人才“马太效应”

2021-12-26 04:32:25

来源:光明日报

  西部地区如何破解人才“马太效应”

  【人才强国进行时】

  近日,四川成都、宁夏银川在一项全国性评选中,荣获全国“最佳引才城市”(共10城)称号,成为西部引才“翻身仗”的最新战果。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近年来,为推动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各地纷纷加入“人才争夺战”。曾经,由于原有基础和引才政策的差异,一度出现了发达地区人才吸引力愈发强劲,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愈发严重的人才聚集“马太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轮人才竞争中,西部各省份瞄准特色,不拘一格,成功提高差异化竞争力,较好解决了人才吸引与发展的问题,成功打响西部引才“翻身仗”。个中缘由,值得研究深思。

  用事业平台凝聚人才

  2021年夏天,我国首例具有应用能力的仿蝠鲼柔体潜水器成功完成1025米深度海试,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成果,由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自主水下航行器团队研制。

  近年来,位于陕西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因在高新领域创新成果频出而备受关注。目前,该校有两院院士33人(含外聘)、国家“杰青”获得者23人、国家级团队27个,在多个国家科技战略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成为西部地区人才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在西部,很多研究型大学已成为吸引和聚集一流人才的重要平台。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全校拥有20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拥有两院院士45名、国家“杰青”和“优青”获得者112人。凭借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研究项目,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成为陕西省一流人才聚集的高地。

  无独有偶。中国首次探月工程月面图像、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画面,都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研团队的杰作。该所以研究空间光学、光电工程、光子技术见长,目前有科技人员约700余人,先后共孵化高科技企业50余家,在西部以及全国率先建立起激光装备制造产业群、光电子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群,成就和聚集了一大批光电子专业人才。

  在甘肃,兰州大学也在努力打造高端人才施展才能的事业平台。近年来,兰州大学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立足搞好传统优势学科,增设西部特色学科,合并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成立祁连山研究院、与中核兰州公司共建“核燃料循环与核技术应用实验室”等,搭建独具特色的高端人才事业平台。目前,兰州大学已形成约2800人的专兼职人才队伍,除专家教授外,有两院院士18人、国家“杰青”和“优青”获得者51人,在为西部吸引人才、聚集人才方面作出表率。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以上几个西部科研单位之所以能够聚集大批高水平专业人才,其原因在于:第一是有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高端事业平台;第二是研究团队和工作模式为人才学习成长提供了好的环境;第三是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第四是人才待遇和工作条件有好的保障。

  以上实践带来重要启示,即西部省份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国家支持下,调整高等教育的布局与结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塑造高层次人才流向西部和留在西部的先决条件;要建立适合西部地区的独特人才创新和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要构建多层次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远程教育,促进中东部优秀教育资源向西部有效传输。

  打造林茂水沛的人才“绿洲”

  近年来,西安、成都、重庆、银川等西部城市相继成为吸引人才集聚的“网红城市”,成功扭转“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动轨迹。

  蓬勃的年轮,刻录着时代的荣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引领西部地区人才建设发展进入新时代。

  成都吹响人才建设“聚四海之智、谋创新之势、筑科技之城”新号角。继2017年7月推出“引爆”全国的“成都人才新政12条”后,2020年又出台《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人力资源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提出了支持引进创新团队、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在蓉转移转化、推行“先安居后就业”、建设“共享人才”平台等12条创新举措,推动实现由资源要素吸引人才向全要素协同开发人才转变。从资金资助、交流培训、子女入学等方面对人才给予支持,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让人才在成都安心扎根、安逸生活。

  西安打造人才“聚宝盆”。2017年以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了西安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放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放宽设立单位集体户口条件,到2019年,即为西安引进培养各类人才37.73万人;重点支持西安交大打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支持西工大建设“翱翔小镇”,建立集人才培养、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开放式学镇;大力实施“两个百万工程”,提供技术支持以及资金资助等优惠措施,引导百万大学生关注西安、融入西安;推进西安市人才公寓建设和安居货币化补贴,让人才落户真正实现无忧无虑。

  重庆以“近悦远来”为目标建设人才强市,实施万名高端人才集聚、十万产业人才培养、百万紧缺实用人才开发三大行动,推动人才与发展有效匹配。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打造优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助力各类人才在重庆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名利双收。

  由此来看,党管人才的强大力量、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推、人才环境的良好改善,是西部探索打好人才“翻身仗”的重要支撑和活力源泉。

  抓住抓好国家战略重大机遇

  做好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组织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西部之光计划”“西部地区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西部人才出国留学项目”、西部地区“建立人才开发培训基地”等措施,有力推动西部人才队伍建设获得长足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西部地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900余万人,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比例达26.6%,有力支撑了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正是对西部如何破解人才聚集“马太效应”的科学指南。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要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加快发展是核心要义。要通过西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增加经济总量,增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同时为各类人才创造发展机遇,搭建事业平台。特别是要通过发展不断改善人才福利待遇,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增强西部人才独特的自豪感、幸福感、获得感。

  立足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是西部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西部省份要注重人才理念的提升,将人才工作放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谋划;要确立人才资本理念,确立及时用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思想;要靠制度选人、靠机制用人,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投入、保障等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

  新时代带来新使命。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西部省份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地理应用足用好已有的针对西部实施的各种人才政策和发展项目,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提质增效,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因地制宜加快创建健康宽松的人才生态,在祖国西部筑起人才高峰,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宦 洁,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 相关阅读
  • 能看清山川湖泊、能合成“藏宝图”……这颗资源卫星“身怀绝技”

      能看清方圆100多公里的山川湖泊,合成之后就是一张名副其实的“藏宝图”,具备“广视、透视、夜视”三大能力……12月26日午间,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三十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资源一号02E卫星(又名...

    时间:12-27
  • “蛀”在专项经费里的文化馆长

      以案为鉴 | “蛀”在专项经费里的文化馆长   为人仗义、出手阔绰、生活潇洒……一身江湖习气的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文化馆原馆长钟某被所谓的朋友们称为“大哥”。然而,看似风光无限的背后,却是他贪污挪用专项...

    时间:12-27
  •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路径选择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路径选择  【专家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总...

    时间:12-27
  • 这一年,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国通道”很忙

      【回望2021中国经济(上)】这一年,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国通道”很忙  12月2日上午,40万吨散货船“图巴朗”轮顺利靠泊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9号泊位。谢乙景 摄  开栏的话  2021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

    时间:12-27
  • 低温蓝色预警继续发布:贵州湖南等地气温低于历史同期

      中新网12月27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中央气象台12月27日06时继续发布低温蓝色预警:受寒潮残余势力影响,我国南方大部气温回升缓慢,持续阴天寡照。预计27日至28日,贵州、湖南、广西、广东西北部以及重庆东...

    时间:12-27
  • 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权威访谈·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怎么看、怎么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

    时间:12-27
  • 稳住农业基本盘 做好“三农”工作——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2022年“三农”重点任务

      稳住农业基本盘 做好“三农”工作——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2022年“三农”重点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

    时间:12-27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粮食安全,总书记为何强调这两个字?

      第一观察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粮食安全,总书记为何强调这两个字?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5日至26日在...

    时间:12-27
  • 这一年,教育向阳而行:“双减”成效已经显现

      年终盘点   这一年,教育向阳而行  编者按  2021年,是21世纪进入第三个10年的开端。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这一年总是不同寻常。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每一个人的期待。这一...

    时间:12-27
  • 三问青年科技人才:科学苍穹中怎样的“新星”在闪耀

      科学苍穹中怎样的“新星”在闪耀   【探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三问青年科技人才①】   编者按   在科学研究领域,青年阶段是珍贵的“黄金期”。此时,创新的源泉在奔涌,思想的光芒在跃动,对探索未知...

    时间:12-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