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潮头观澜丨百年机车厂里的“新成员”

2022-01-06 18:12:4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北京二七机车厂,曾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中国铁路梦开始的地方。如今,这座百年机车厂里增添了不少“冰雪新成员”,正向着崭新的未来腾飞。

  1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个月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考察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情况。

  百年沧桑,旧貌新颜;从零起步,精彩蜕变。二七厂讲述着一段老工业基地的冰雪奇缘,更汇聚成“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在实践中的生动样本。

  从“火车头”到“大本营”

  北京西郊卢沟桥畔,始建于1897年的二七厂,斑驳外墙依稀可见旧时模样,但内里早已焕然一新。

  中国速度,曾是这里的象征。从研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到承载全国调车机车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二七厂在我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时代在发展,伴随着北京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的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3月,走过百年的二七厂宣告停产。公司转型,工厂外迁,面对闲置的老厂房、旧设备,未来何去何从?

  北京冬奥会筹办吹来了强劲东风。最大限度改造已有设施,各项规划体现节约集约型资源利用。二七厂这列“新中国的火车头”从此驶上助力冬奥、转型升级之路。

  与体育产业相结合,对工业遗存进行保护再利用,建设一个集训练、科研于一体的国家级冰雪运动“大本营”。目标既定,建设者们只争朝夕。“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火车头精神,在冰雪赛道继续发扬光大。节俭办奥与科技冬奥的理念,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12个月,建成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速滑馆;340天,国内第一座室内轮滑训练馆和运动员公寓完工交付……和时间赛跑,与困难斗争,每一步都是“算计着干”,最大化保护老建筑,想尽一切办法“变废为宝”。

  体育风洞实验室,原来是个柴油机实验场地,项目团队将地表土壤转移,修复净化后回填再利用;采用空气能为场馆供暖,仅速滑馆每年就可减排约100余吨二氧化碳……每一个精益求精的细节都彰显著匠心,绿色环保的底色熠熠生辉。

  老厂房孕育“高科技”

  走在如今的二七科训基地,令人有“时光穿越”之感。园区内的老式锅炉房仍在“服役”,但步入高大的厂房,一字排开的“高精尖”训练设备,让人眼前一亮。

  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家口市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同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

  创新,赋予二七厂蝶变的动力,孕育出饱含高科技元素的“中国智慧”。

  六自由度训练馆内,防眩晕训练器早已成为冰雪健儿的好帮手。这些以往应用于飞行员、航天员训练的设备,首次引入体育领域。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花样滑冰等项目的运动员,可以借此更好提升空中姿态和自我把控能力。

  我国首个体育专业风洞实验室也坐落于此,目前已为400余名运动员进行了超过2000次测试,有效破解了训练和比赛中的风阻等问题,提升运动表现。

  像这样的“国际领先”“国内首个”,在外观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厂房里,还有很多。

  创新意识融入备战,跨界思维注入活力。这座老工业基地“变身”背后,中国冰雪运动“强弱项、补短板”的时代进程,正不断跑出新的加速度。

  冬奥梦添彩中国梦

  1月4日,基地里的倒计时牌跳转到“31天”,北京冬奥会越来越近了。

  结束了4站世界杯比赛,总教练李琰率领的中国速度滑冰队日前回到国内,在这里驻训,进行最后的冲刺备战。

  以往,很多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需要长期在国外训练,不仅成本高,训练保障特别是科研保障更受限。二七科训基地建成后,多支国家队在这里“安家落户”,潜心打磨技术细节,提升运动实力。

  高科技手段确保训练质量,科研康复以人为本全面配套——从硬件到软件,二七科训基地以强大的综合功能,真正提供了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冬奥会筹办不是一锤子买卖,二七科训基地的目光也早已瞄向长远。北京冬奥会后,这里还将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属性,服务大众冰雪运动,推动冰雪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盘活了“地”,更用活了“人”。二七厂所在的长辛店地区,诞生过中国最早的工人队伍。而今,这座冰雪新地标广纳英才,航天航空、生物工程、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贡献智慧,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中国冰雪正走出全新的发展模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曾见证中国工业百年巨变的二七厂,在新时代插上冰雪的翅膀焕然新生。冬奥梦添彩中国梦,这里,不仅因过去的历史而骄傲,更向着未来,展开全新的希望和梦想。

  统筹:赵嘉鸣

  撰文:郑轶、李硕

  策划:杜尚泽、薛原

  照片:新华社(拍摄:燕雁、谢环驰,图片统筹:赖向东、毕晓洋)

  • 相关阅读
  •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题:“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郑轶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1月4日这一天,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刚好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

    时间:01-07
  • 习近平主席考察冬奥会筹办备赛工作向国际社会传递三大信号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07日 第 03 版)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任皓宇)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习近平主席再度实地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充分彰显了...

    时间:01-07
  • 西藏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07日 第 07 版)  本报拉萨1月6日电 (记者鲜敢)西藏自治区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西藏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其中一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1105公里。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

    时间:01-07
  • 2021年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576亿元

      去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七千五百亿元   一百五十项重大水利工程已批复六十七项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07日 第 07 版)  本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王浩、李晓晴)记者从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获悉:2021年...

    时间:01-07
  • 点燃亿万人民的奋斗激情——网友热议习近平主席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

      本报记者 潘旭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1月07日 第 05 版)  辞旧迎新之际,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深情回望2021,满怀信心展望新的征程,点燃了亿万人民的奋斗激情。新年贺词中,一句句...

    时间:01-07
  • 全球首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报告发行

      全球首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报告发行——   “狼疮”诊治有了“蓝皮书”  本报记者 王美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1月07日 第 09 版)  提起系统性红斑狼疮,人们常常闻之色变。系统性红斑狼疮果真...

    时间:01-07
  • 中国盐业考古:从一片空白到后起之秀

      ◎李水城  盐业考古于20世纪初滥觞于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被引入日本,之后得到迅速发展。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盐业考古在我国却是个空白。  1999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四川成都平原及周...

    时间:01-07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公开案例涉及多地生态破坏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公开案例涉及多地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之遏制  核心阅读  随着2015年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从上到下环保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由企业恶意违法排污所引发的环境污染...

    时间:01-07
  • “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题:“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郑轶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1月4日这一天,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刚好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

    时间:01-07
  • 2022年北京财政收入预期将突破6000亿元

      今年北京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56亿元,教育、科技、交通支出仍排前三   今年北京财政收入将突破6000亿元  2022年,北京财政收支紧平衡状态仍然持续。综合基数因素、疫情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预期今年全市一...

    时间:01-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