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回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

2022-01-17 10:46:02

来源:人民日报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总书记和我握过手)

  ——回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

  本报记者 冯 华 蒋建科 吴 月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

  超过1000天!

  月背征途再传喜讯——2021年国庆前夕,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月球车在轨工作超过1000天,两器状态良好,继续刷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工作纪录。

  4亿公里之外的天问一号也传回捷报——天问一号环绕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截至2021年12月31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累计行驶超过1400米,获取巡视探测原始科学数据约560GB,能源充足、状态良好。

  作为总设计师,孙泽洲时刻关注着两个探测器的最新进展,听到这些好消息格外欣慰。

  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孙泽洲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着广大航天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为建设航天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奋斗。”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从登月到探火,中国航天筑梦苍穹、勇攀高峰

  “总书记的手很宽厚,给人无穷的温暖和力量。”孙泽洲至今难忘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的场景。2019年2月20日下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灯光璀璨,暖意融融。站在第一排的孙泽洲,心情十分激动。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也是首次实现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来自中国的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工程全线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的攻关探索、勇攀高峰,托举起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嫦娥四号成功落月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孙泽洲与同事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总书记会见参研参试人员代表,让我们备受鼓舞。”孙泽洲激动地说。

  2019年2月20日下午3时30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到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中间,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书记健步走来,亲切地同大家握手、交流。”孙泽洲说,总书记面带微笑,目光温暖,“那一刻,大家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油然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引着我们不断追求新的梦想,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孙泽洲说。

  来不及细细品味嫦娥四号任务成功的喜悦,孙泽洲很快又投入到天问一号任务中。从登月到探火,从38万公里到4亿公里,筑梦苍穹之路愈发充满考验。未知的深空环境、超远距离测控通信、探测器自主着陆等,每一个环节都面临各种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为航天人科研攻关的强大动力,鼓励着他们攻坚克难,攀登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

  天问探火,迈出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预选着陆区,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探月工程也不断取得新突破。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坚实基础。

  载人航天迈入新阶段。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几个月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将新“太空出差三人组”送入空间站,3名航天员将开展迄今为止我国最长的太空驻留。

  一次次振奋人心的成功发射,一项项令人惊叹的重大成就,凝结着中国航天人的汗水和智慧,展示着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和勇气。

  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自主创新要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

  “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创新决定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这次任务实现了多项创新,填补系列国际国内空白,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要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前进方向,始终鼓舞、激励着航天科研人员。

  孙泽洲表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在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通过一次发射,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这是了不起的创举,也是中国航天人敢为人先、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

  孙泽洲说,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实现“绕、着、巡”,将以前月球探测的两步合并成一步,这样的方案设计挑战很大,难度也很大,“但我们希望用有限的条件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成果,在中国航天60多年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更高效地推动技术进步。”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研制,处处都是难点,处处也都是创新点。

  探测火星,着陆是关键的环节。“着陆过程非常复杂,要融合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着陆缓冲等多项技术才能实施软着陆。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造成整个任务的失败。”孙泽洲表示。

  设计着陆方案时,孙泽洲和同事们思考了很长时间。“是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还是勇于创新,探索更先进的技术模式?”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论证设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和嘱托,孙泽洲和同事们总是充满力量。

  据介绍,天问一号采用了独创的“弹道升力式+配平翼”的混合方案进入火星大气层,复杂程度高,但适应性、鲁棒性更好。“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奔赴火星,但我们采用了新技术,跟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是同等水平。”孙泽洲自豪地说。

  不只是火星探测。从嫦娥登月到羲和逐日,从神舟飞天到天宫览胜,近年来,中国航天的每一次自主创新、每一次勇攀高峰,都推动着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实现新的跨越,也牵引着国家科技水平和能力的跃升。

  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在奋斗中创造新业绩,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是在奋斗中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我们要激励更多科学大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实干创造新业绩,在推进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孙泽洲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他表示:“航天事业是神圣、艰辛又充满挑战的,也是年轻人成长锻炼的广阔平台,我们站在老一辈航天人的肩膀上,通过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让孙泽洲引以为豪的是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天问一号团队是年轻的团队,35岁以下青年占比60%以上,主任设计师平均年龄不到37岁。在整个航天科技集团,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队伍中45岁以下占比超过30%,技术研发队伍中45岁以下占比达83%。”孙泽洲说,青年人已经成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为青年提供了成长的舞台。

  祝融号火星车的“蝴蝶”外形,就是采纳了一名年轻工程师的方案。4块太阳能帆板被设计成了蝴蝶展翅的构型,尽可能地增加了太阳帆板面积。“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工程实用和审美两个维度的一次完美平衡。”

  首次担任探月工程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时,孙泽洲38岁,是当时航天系统最年轻的总师。经历了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任务的淬炼,如今,他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现在,他要瞄准的是2030年前实施的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这是科学探索的无人区,我们一定要奋力奔跑。”孙泽洲说,航天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继续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未来还将通过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环绕等航天重大工程的实施,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科学上的新发现,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 相关阅读
  • 贵州省政协原主席王富玉受贿案一审被判死缓

      中新网1月17日电 据“天津一中院”微信公众号消息,2022年1月17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提起公诉的贵州省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王富玉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一案,对被告人王富...

    时间:01-17
  • 2021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超1200万人 调查失业率均值下降至5.1%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庞无忌)2021年中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且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较上年有所下降。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

    时间:01-17
  • 浙江宁波机场加密春运班次 暂未恢复北京进出港航班

      中新网宁波1月17日电(记者 林波)1月17日,春运首日,据浙江宁波机场消息,春运期间,宁波机场预计保障航班0.64万架次,进出港旅客68.75万人次,日均旅客1.72万人次。  据介绍,国内旅客流向主要集中在贵阳、重...

    时间:01-17
  • 学习关键词丨总书记为何多次提到“窑洞对”?

      2012年1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在登门走访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谈到了延安窑洞里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这段对话。此后,“窑洞对”多次出现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  频频提及,深深思考...

    时间:01-17
  •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书写命运与共新篇章 ——写在习近平在日内瓦发表主旨演讲五周年之际

      柏鑫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面对当前纷繁...

    时间:01-17
  • 注意!火车上出现涉疫旅客 铁路部门将采取这些措施→

      1月15日,国铁集团客运部副主任朱文忠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铁路部门制定了不同环境、不同场景下的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如果火车上出现涉疫旅客,铁路部门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立即将涉疫...

    时间:01-17
  • “防疫+运输”两不误 交通运输部这样部署春运工作

      为全力做好春运各项工作,确保疫情不因春运扩散、旅客健康安全有序出行,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道路水路春运疫情防控和运输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全文如下↓  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2022年道路水路春运...

    时间:01-17
  • 国家统计局回应中国投资增速会否回升:增长前景看好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王恩博)2021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整体下行,这一数据2022年会否回升?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7日在北京回应称,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也有动力,增长前景看好。 ...

    时间:01-17
  • 北京严格进返京措施 全力推进冬奥防疫和城市防疫

      (抗击新冠肺炎)北京严格进返京措施 全力推进冬奥防疫和城市防疫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题:北京严格进返京措施 全力推进冬奥防疫和城市防疫  中新社记者 杜燕  北京已进入冬奥时刻,面临“外防输入、内...

    时间:01-17
  • 中美洲多国疫情形势严峻 中使馆提醒中国公民做好防范

      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 据中国驻哥斯达黎加大使馆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期哥斯达黎加等中美洲国家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奥密克戎变异株逐渐成为当地主要流行毒株,哥斯达黎加单日新增病例屡创新高。  近日,自哥斯达黎...

    时间:01-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