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科研人员坚守南繁基地开展农作物育种工作

2022-02-12 04:05:22

来源:人民日报

  科研人员坚守南繁基地开展农作物育种工作——

  把梦想种进这片热土(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虎年新春,海南三亚树绿花红,林荫道旁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喜气洋洋。

  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大本营”。每年冬春,都有数千名科研人员前来,利用丰富的光温资源开展农作物加代育种研究,由此产生我国作物育种的专业术语:南繁。据估算,全国育成农作物70%的新品种都经过南繁。记者来到南繁基地,一探这里的新春气象。

  “农时来了,大年初一照样下田”

  三亚水稻国家公园里张灯结彩,游人如织,绕过喧闹,穿过一道小门,一幅宁静的田园美景乍现眼前。

  亩亩方塘,稻禾青嫩,白鹭蹁跹,不知名的鸟儿俯冲、悬停,捕鱼、捉虫。远处的青山连同蓝天白云,倒映在稻田水面,勾勒出峰谷相连的动人线条。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汉树今年又选择了留守,这将是他在南繁基地度过的第五个春节。自2004年开始,杨汉树就在南繁基地工作,他的坚守源自杂交水稻亩产突破带来的震撼。

  当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在南繁基地培育出“超优千号”杂交水稻,这让杨汉树开了眼界,“穗子很大,单穗平均340粒,大一些的500粒,而普通水稻只有270至280粒。抗倒伏特别好,再怎么长都不倒,稻谷干了也不倒。”

  之后,栽培技术不断突破,“超优千号”的纪录不断刷新,亩产一路攀升到1100多公斤,目前仍是水稻育种攻关的主推品种。

  杨汉树告诉记者,师部农场基地150亩地种的都是冲产量的新品种、新组合,保1000公斤,冲1200公斤,还都没有定名字。

  “农时不能误,农时来了,大年初一照样下田。”杨汉树留守的主要任务是照料水稻健康生长,每天都要顶着太阳,穿着长筒胶鞋在稻田里奔忙,低头观察水稻材料生长,定点标注叶龄及分裂情况。

  对水稻来讲,3、4月是南繁工作最忙的时候,要做大量的杂交试验,但春节也闲不下来。杨汉树指着一块围挡起来的不育系材料,“那是去年11月10日播的,现在正好出穗。”

  一手拿剪刀,一手持镊子,剪颖抖粉,分分钟汗就能湿透衣服。地里忙完,坐在院子里的凉亭聊天,杨汉树指指旁边的公寓楼,“袁隆平院士过去就住那间房。他奋斗不息,感染带动了一大批人。最好的种子永远是下一个,我们都怀着同一个梦想,希望能育出更高产、更优质、抗逆性更强的品种。”

  “坚守岗位,守着初心搞科研”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隆平生物技术公司的实验室里,忙碌依旧。

  “今年春节90%以上的员工坚守岗位,守着初心搞科研。”公司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吕玉平说,前年受疫情影响,本就偏僻的崖州好多餐馆闭门歇业,大家地里干完活之后,太晚了没地方吃饭,就地烤起玉米和红薯充饥。

  作为一名生物育种专家,吕玉平眼中的南繁,是沉甸甸的国家责任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生追求。凭借国际领先水平的玉米生物育种技术、科研团队全员持股等机制,短短两年多时间,这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已经壮大到60多人,其中不乏国际知名企业的优秀人才。

  “隆平007芯片含有3个抗虫基因和1个抗除草剂基因,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改良品种能够有效抵抗近10种害虫,玉米产量提高15%以上。”在大约10平方米的窄小办公室,吕玉平讲述了入驻科技城之后的故事,“近两年,每年要在南繁基地待300多天,即便去北京开会,也是买当天最早的航班去,买最晚的航班回。”

  “科学家要敢于走出舒适区。”吕玉平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守好技术国门,成为科技城实实在在的品牌。”

  最近,隆平生物在鼓励创新上又有新动作,为优秀员工发放了12个月、9个月、6个月工资不等的年终奖。24岁的湖南女孩易金麒就获得了12个月固定工资额度的年终奖。

  “可别小瞧这个新来的大学生。为避免科研材料浪费,每天完成工作后,用同事们使用过的材料练习,几乎每个夜晚都能在实验室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仅实习4个月,专业能力已可比及同行业有2年工作经验的员工,玉米剥胚出苗成功率是其他人的5—10倍。”吕玉平说。

  易金麒很享受玉米遗传转化实验室的工作,先在显微镜下通过双手分离出比小米粒还小的玉米胚芽,再到温光培养室将剥离之后的胚芽培养出苗。“技术路线创新,育种周期提速,90天能种一季玉米,每天都有实验要做。看玉米胚芽培养出苗真的很奇妙,每每想到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国家需求相契合,就感觉特有成就感。”

  “越懂得种地的辛苦,越明白科研的价值”

  “我的天,这个让我怎么数!”听到一声感叹,记者循声望去,何云川正在更换的一张粘虫板上密密麻麻全是虫。

  何云川是浙江大学海南专项第一届博士生,主修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去年他们课题组在崖州区崖城镇大蛋村租下一亩二分地,种了两茬豇豆,开始做基础研究。

  “豇豆是海南冬季瓜菜的主打种植品种,虫害严重,农药使用多,培育出抗虫的豇豆品种,对当地发展至关重要。”浙江大学南繁检验检疫与作物健康团队负责人祝增荣说。

  何云川第一茬种植了200个豇豆品种,筛选出65个具有高抗虫基因和高感虫基因的品种,第二茬再次验证筛出的65个豇豆品种。“根据田间不断种植验证观察,结合实验室内生物技术手段,分别筛选出3—5个具抗虫基因和感虫基因的豇豆品种,明确其抗虫机制,为豇豆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地里的豇豆形状各异,红绿黑褐都有,长得最慢的野生种有的还没有开花。课题组的豇豆不打农药,定期更换20厘米×25厘米大小的黄蓝粘虫板,再通过室内计数,统计虫子的种类和数量,明确豇豆每个生育期虫害发生种群动态及多样性。大田里看不同豇豆品种抗性表型,实验室内研究相关机理。

  春节假期,研究数据不能断,实验室的虫子也得有人喂。何云川跟课题组的老师周瀛、同学陈秋霖一道,用保鲜膜封好粘虫板,背面标注清楚换板日期及品种编号,收种时,在收种袋上标注品种编号,接着采摘成熟的豆荚,为下次实验准备种子。

  红色豆荚怎么区分成熟与否?“捏一下,有很脆的声音就是熟了。”何云川答道。

  南繁一年,吃苦不少。为了避开日头,他们早上5点起床下地干活,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中,汗湿透了衣衫,“农民增收不易,越懂得种地的辛苦,越明白科研的价值。”

  吃苦不少,收获也不少。何云川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申请到了自己主持的第一个课题,“新的一年希望能有新突破”。

  本报记者 周亚军

  • 相关阅读
  • 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 要切实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

      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切实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  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仍在持续。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

    时间:02-13
  • 浙江:推进“三不”机制贯通融合 提升正风肃纪反腐效能

      浙江一体推进“三不”机制贯通融合   持续提升正风肃纪反腐效能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方略,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浙江省...

    时间:02-13
  • 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让基层干部轻装奋进新征程

      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   让基层干部轻装奋进新征程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敌。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将整治形式主义与为基层减负工作结合起来,作出一系列决...

    时间:02-13
  • 金羊网评:驶入“创新赛道”,全力以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地评线】金羊网评:驶入“创新赛道”,全力以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

    时间:02-13
  •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作者: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党中央举办这次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深入研读和领会党的十九...

    时间:02-13
  • 人民网评:以改革之力,守护最美“夕阳红”

      据悉,2022年,我国将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迎来养老金“18连涨”。从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到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再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各地各部门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工...

    时间:02-13
  • 人民体谈:暖心手绘,传递冬奥愿景

      近日,在各国运动员分享的冬奥礼包“开箱”视频中,一份极具创意的小礼物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这是一张来自中国小朋友的冬奥主题绘画作品,画作中或是运动员优美灵动的身姿、或是憨态可掬的冬奥吉祥物、或是巍峨的...

    时间:02-13
  • 社科时评:中国青年,谱写“最燃”冰雪之歌

      【社科时评】中国青年,谱写“最燃”冰雪之歌  作者:刘岩  立春之日,北京冬奥激情开幕。在几天的比赛里,我们见证了运动健儿们勇夺奖牌的荣耀瞬间,更记住了那些在赛场上坚毅果敢、无畏前行的身影,这其中...

    时间:02-13
  • 广西百色本土病例累计249例 天津出现辽宁葫芦岛关联病例

      (抗击新冠肺炎)广西百色本土病例累计249例 天津出现辽宁葫芦岛关联病例  中新社北京2月12日电 综合消息: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月12日通报的疫情信息,中国内地11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9例,其中本土病...

    时间:02-12
  • 为便于各方开展空间目标避碰工作 中国公开空间站TLE轨道根数

      中新社北京2月12日电 (马帅莎)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2日晚消息,为便于各方开展空间目标避碰等轨道分析工作,即日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每日在其官网发布中国空间站TLE轨道根数,供各航天实体参考使用。...

    时间:02-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