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检察机关2021年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千余件 主要发现四大问题

2022-02-27 10:32:1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年8月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专设公益诉讼条款,明确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2021年,检察机关共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000余件,同比上升近3倍。办案发现,当前个人信息保护面临四方面突出问题,须加强综合治理。

  一是利用手机APP等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突出。2021年,检察机关共办理网络侵害个人信息公益诉讼案件800余件,同比上升约1.7倍。办案发现,一些手机APP存在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情况。如,某市检察机关履职中发现,有13款手机APP不同程度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包括未公开信息收集使用规则,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检察机关通过调查核实固定证据,与行政机关进行磋商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推动涉案企业自查整改,依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二是特定群体个人信息需要加大保护力度。检察机关办案发现,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防范意识薄弱,更易成为个人信息侵害的对象。如,一公司APP在运营过程中,未有效落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没有以显著、清晰的方式告知并征得儿童监护人有效明示同意,便允许注册儿童账号,并擅自收集、存储儿童网络账号、位置、联系方式,以及儿童面部识别特征、声音识别特征等个人敏感信息。同时,运用后台算法向具有浏览儿童内容视频喜好的用户直接推送含有儿童个人信息的短视频,没有对儿童账号采取区分管理措施,也没有采取技术手段对儿童信息进行专门保护。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该公司立即停止实施利用公司APP侵害儿童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并将款项交至相关儿童保护公益组织,专门用于儿童个人信息保护公益事项。经法院调解,该公司接受了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针对存在问题全面开展整改。

  三是个人信息泄露导致骚扰电话和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泄露的个人信息经网络黑灰产业链交易传输,有的引发骚扰电话、垃圾短信,有的被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如,张某多次从某保险公司员工曹某处购买投保客户信息,信息内容包括客户姓名、身份证号、地址、联系方式、保单号、投保日期、金额等。张某利用购买的客户信息,伙同他人冒充原投保公司售后人员实施诈骗,诈骗金额达510余万元。检察机关以张某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合同诈骗罪,曹某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向法院提起公诉,同时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曹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十五日,并处罚金;法院同时判决张某、曹某在新闻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曹某就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获利赔偿1万元。

  四是个人信息保护监管合力不足。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对象多、领域广,多个部门职责交叉或者职权定位不够明晰,亟须形成监管合力。如,某省级检察院办理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政公益诉讼案中,相关行政机关反映,由于监管职权交叉、技术保障滞后等原因,导致监管缺乏系统性、有效性。检察机关组织相关单位召开案件磋商会,联合会签意见,通过联合调查、挂牌督办、专项整治等方式,联合惩戒违法违规主体,协同治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取得良好成效。

  下一步,检察机关将继续加大公益诉讼办案力度,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落实。一是突出保护重点。聚焦重点人员、重点领域,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严格保护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殊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号、行踪轨迹等敏感个人信息;特别保护儿童、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军人等特定群体的个人信息;重点保护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消费等领域处理的个人信息,以及涉及100万人以上的大规模个人信息;精准保护因时间、空间等联结形成的特定对象的个人信息。二是强化检察机关内部衔接配合。充分发挥检察一体化办案优势,上级检察机关加大自办案件力度和对下指导力度,采取交办、提办、督办、领办等方式,积极应对个人信息公益损害网络化。畅通检察机关内部线索审查移送机制,注重在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刑事、民事、行政检察案件中同步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加强全流程、全链条保护,实现惩治违法和保护公益的多重效果。三是形成个人信息保护监管合力。加强与网信、工信、公安、市场监管、教育等职能部门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专业咨询、办案辅助等方面的协作配合,健全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衔接机制,积极稳妥办理涉及网络黑灰产、数据安全的重大网络侵害类公益诉讼案件。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协调,深化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制度探索。通过提出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相关单位或部门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从源头上强化信息安全,筑牢个人信息保护“防火墙”。

  (总台央视记者 程琴)

  • 相关阅读
  • 全国检察机关做实做优律师互联网阅卷工作

      全国检察机关做实做优律师互联网阅卷工作  用司法为民的情怀保障律师“云阅卷”又快又好  □ 本报记者 张昊  “真的吗?以后代理全国各地的案件,阅卷都不必跑到检察院了吗?”许多律师都曾对最高人民检察...

    时间:02-28
  • 检察机关积极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检察机关积极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2021年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000余件  本报北京2月27日讯 记者张昊 记者今天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检察机关聚焦网络时代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更高需求,依法履行公益...

    时间:02-28
  • 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效果集中显现

      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效果集中显现  丰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时间:02-28
  • 多元解纷打造诉源治理“金字招牌”

      多元解纷打造诉源治理“金字招牌”  江西宜春法院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全域覆盖  □ 本报记者     黄  辉  □ 本报见习记者 周孝清  □ 本报通讯员 陈明灿  “法官,谢谢你保住了我们半辈子的心...

    时间:02-28
  • 最高法出台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

      最高法出台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  本报讯 记者张晨 为指导各级人民法院贯彻实施好民法典,充分发挥总则编在民法典中统领全局的作用,依法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高人民法院制...

    时间:02-28
  • 中国保障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引海外关注

      中国保障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引海外关注  □ 刘静坤 余萌 刘天舒  近年来,我国依托网络平台就业的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标志着当下企业组织形式和劳动者就业方式正在...

    时间:02-28
  • 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

      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  从“解剖麻雀”到规范治理  本期看点  天津、黑龙江、浙江、湖南等地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严惩腐败与严密制度、严格要求、严肃教育紧密结合,深化标本兼治。通过...

    时间:02-28
  • 让行贿者寸步难行

      202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留置行贿人员5006人、处分4806人、移送检察机关2822人  让行贿者寸步难行  “202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留置行贿人员5006人、处分4806人、移送检察机关2822人。”近日,十九届中央纪委...

    时间:02-28
  • 强化政治监督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立足职能职责 强化政治监督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作出了严格财经纪律,促进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部署,各地纪检监察机关贯彻落实六次全会精神,立足职能职责,...

    时间:02-28
  • 国内疫情多点频发,各地还能如期开学吗?

      ◎本报记者 张佳星  “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叠加流行的特点。”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多地感染者来自闭环管...

    时间:02-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