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八大悬念——“长江口二号”古船那些我们还不知道的事

2022-03-02 16:32:4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3月2日电 题:八大悬念——“长江口二号”古船那些我们还不知道的事

  新华社记者孙丽萍

  国家文物局、上海市政府2日联合宣布,我国规模最大的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正式启动。

  “长江口二号”古船有望于今年内完成打捞、浮出水面,但围绕这艘沉船的考古工作还将持续多年。专家指出,目前“长江口二号”古船在水底被厚厚的泥沙包裹,前期探摸所获得的线索非常有限。经过6年多水下考古探摸,初步确认其年代为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对于这艘与上海开埠几乎同龄的古船,至少有八大悬念待解。

  悬念一: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2019年,克服重重困难,水下考古小组在“长江口二号”古船周边找到了其断裂的桅杆,长度逾9米,质地极其坚硬。潜水员努力从桅杆上切下一小片样本,经过分析,发现是产自东南亚的优质婆罗双木。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认为,这意味着“长江口二号”古船既有可能是在东南亚建造,也有可能是全球采购材料在国内打造。那么问题来了,这艘清代商船究竟是从哪里来,又要驶向何方?

  悬念二:倾覆的原因,是超载还是遇险?

  水下考古队员发现,“长江口二号”古船在水下的姿态是向左倾斜的,船尾略微下沉。

  难能可贵的是,“长江口二号”古船的船身仍然保持完整。那么什么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恶劣天气,还是超载的货物?

  悬念三:“消失”的沙船能否“返航”?

  通过水下考古的前期探摸,考古工作者认为,“长江口二号”古船很可能是一艘沙船。

  沙船是一种平底浅船,适宜长江航运。1990年,上海市以沙船的形象设计了市标。由此可见,沙船对“以水而兴”的上海意义非凡。

  如今已经罕为人知的沙船,在上海开埠时期曾是黄浦江上繁忙航运贸易的主力。鼎盛时期,曾有数千艘沙船穿梭于黄浦江上,但目前已没有任何实体沙船存世。人们期待,此次打捞可以让“消失”的沙船“返航”。

  悬念四:到底姓甚名谁?

  2015年,它拥有了一个考古编号:“长江口二号”,多年来,打捞和考古人员虽然进行了大量探摸,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发现它的名字。

  对于沉船考古而言,找到船名,至关重要。考古专家们非常期待“长江口二号”出水后,能从船身上找到与其“姓名”直接相关的信息,解开其身世之谜。

  悬念五:装了多少文物?价值几何?

  2016年,水下打捞员对被厚厚泥沙包裹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实行了小规模的抽沙作业,结果一无所获。正当水下考古陷入困境之时,潜水员突然摸到一件精美瓷器。以此为突破口,水下考古队一鼓作气,完成了全面探摸,最终发现船上有31个货舱,几乎都是满载状态。

  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已从“长江口二号”古船内外提取出水439件瓷器。此外,还有紫砂器、墨书“时泰”木桶等物品。据统计,已经打开的4个舱室,每个舱室瓷器装载量估计在8000件左右,由此判断“长江口二号”古船应装载有数量庞大的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悬念六:一艘清代沉船周围,为什么还发现了越南和元代瓷器?

  在“长江口二号”古船周围,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散落的越南瓷器,甚至还有一些保存较好的元代瓷器。

  越南瓷器是船员使用的物品还是船上的货物?一艘清代沉船四周,为什么会有元代瓷器?是船上乘客的收藏还是另有出处?

  悬念七:生活舱浓缩的是谁的生活?

  “长江口二号”的文物价值,并不仅限于船上装载的货物,沉船本身的文物价值就难以估量。专家解读,“长江口二号”古船保存完整、船载丰富,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科技史、经济史、海洋交往、陶瓷制造等领域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与此同时,从水下考古经验来看,沉船的生活舱浓缩了当时的整个时代背景,那么,“长江口二号”的生活舱又将显示谁的信息?

  悬念八:还会有“长江口三号”“长江口四号”吗?

  上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之一,近代更是迅速崛起成为国际都会和世界大港。而上海所处的长江口,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和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在这繁忙的航线上和复杂的水域里,埋藏有诸多水下遗珍。

  2010年,在国家文物局整体部署下,上海启动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发现长江口水域近150条水下文物线索。上海市文物局负责人表示,在“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出水之后,上海水下考古队伍将继续搜寻更多富有价值的水下文物。

  • 相关阅读
  • 守护长江碧水,科技交出这样的答卷

      守护长江碧水,科技交出这样的答卷  3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正式生效实施一周年的日子。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特定流域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的落地生效不仅标志着长...

    时间:03-03
  • 二○二一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完成

      二○二一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完成  GDP增长8.1% 前三季度为企业研发减税3333亿元  3月2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22项量化指标任务悉数完成。这些指标不仅关乎国内...

    时间:03-03
  • 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 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 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专访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  科技进步法贯彻落实·这么看这么干  2022年新春伊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迎来里程碑事件:第二次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

    时间:03-03
  • 瞄准“四个一”目标 中科院发布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计划的实施,拿出一张路线图,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问题;提出一批新理论,突破降碳固碳的原理问题;攻克一批新技术,解决减排增汇的工艺和装备问题;算好一本收支账,解决碳源碳汇的监...

    时间:03-03
  • 好消息连连,黄河三角洲迎来绽放的春天

      好消息连连,黄河三角洲迎来绽放的春天  向总书记汇报新变化  开栏的话 回顾2021年,1月到北京河北、2月到贵州、3月到福建、4月到广西、5月到河南、6月到青海、7月到西藏、8月到河北、9月到陕西、10月到山东...

    时间:03-03
  • 推进气象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气象强国

      气象事业是党领导下的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气象科技发展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步伐和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前沿,坚持创新优先、人才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由以跟跑为主...

    时间:03-03
  • 公安机关打防并举筑牢电诈“防火墙” 发案数持续下降

      公安机关打防并举筑牢电诈“防火墙”  发案数连续下降 美誉度持续上升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多发高发,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不断翻新,黑灰产业链条盘根错节,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发案最高、...

    时间:03-03
  • 去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4万人

      打防管控一体推进严惩犯罪  去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4万人  □ 本报记者 张昊  今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全链条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数据及相关情况,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电信网络诈...

    时间:03-03
  • 四川法援“春风行动”全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春风化雨润民心  四川法援“春风行动”全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 本报记者   马利民  □ 本报通讯员 郑慕琼 伏 光  2021年底,四川省第二届农民工维权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本次活...

    时间:03-03
  • 国务院安委办启动今年首轮危化品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

      推动重点县全覆盖安全诊断和分类整治  国务院安委办启动今年首轮危化品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  本报北京3月2日讯 记者蔡岩红 为贯彻落实《全国危化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方案》部署,深化提升重点县危化品重大安全...

    时间:03-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