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代表委员热议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指导方针

2022-03-06 10:54:23

来源:经济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面对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对此,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稳字当头防风险

  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是我们应对当前和未来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也是今年经济实现稳中求进的压舱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蓝天路之友环卫设备科技有限公司金塘清扫班班长陈隆梅表示,今年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德才说,保市场主体,就是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市场主体有信心就会扩大生产经营,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税收和就业,这也能为扩大消费创造基本前提。

  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是“六保”的重要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主任李郁华介绍,宁夏将按照中央要求,继续把能源保供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重点围绕煤炭产能不足、煤炭价格高企、煤电发电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加强督促协调,增加有效供给。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赵立欣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但随着粮食需求不断增长,供需仍是紧平衡。特别是去年受罕见秋汛影响,今年夺取夏粮丰收困难不小。作为农业领域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为保夏粮夺丰收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就要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要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杨贵平说。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认为,需准确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支持扩大内需战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金融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提供金融支持。

  代表委员表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和“进”的协调统一。

  千方百计谋发展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对此,代表委员表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是保护好市场主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当前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要用好政策,保护好市场主体,使其有更好预期,鼓励投资和增加社会资本投入,实现经济良性循环。“保护好市场主体就是保护生产力。保住了中小企业,就一定程度上保住了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香菊认为,近年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财政政策要坚持靠前发力,按照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求,发挥“减税降费+缓税缓费”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重点是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的支持力度,充分认识到只有保住市场主体这个‘青山’,才能赢得未来。”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的作用至关重要。孔发龙代表认为,要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扩大有效信贷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要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

  同时,代表委员表示,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以民为本开新局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补齐短板,改善民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陈隆梅代表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就业仍存在就业渠道狭窄、无法实现稳定就业、务工收入单一等问题。她建议,一方面,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利用农村地区扶贫产业园、扶贫车间、脱贫产业园区等,合理引导群众参与当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就业针对性和实效性。

  张占斌委员表示,保民生首先就要保就业,要想办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只有就业好了民生才能有保障。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其他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养老、托幼、生育等公共服务也要不断改善。

  “作为基层代表,我最关心的是‘一老一小’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说,居家养老方面,即便是耳聪目明的90岁以上老年人,也需要专业人员照护。因此,建议将年龄作为长护险申请的基础标准之一。对于青少年,建议建立多维度关怀机制,更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

  重视和改善农村民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心。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有助于增进民生福祉,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还需要补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委李云才告诉记者,物流不畅易导致“购销两难”,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他建议,加快发展乡村智慧物流,构建、完善线上线下融合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增强末端服务能力,打通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代表委员表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济日报记者 孟 飞 徐 达 辛自强 于 浩)

  • 相关阅读
  • 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两会聚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我国...

    时间:03-07
  • 将“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总则

      将“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总则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上听取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说明。  ...

    时间:03-07
  •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  时间:3月6日下午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  “养活中国要靠自己”  “你这个群主是怎么当上的...

    时间:03-07
  • “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何以冲上热搜?

      【两会了望】“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何以冲上热搜?  “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的这条建议冲上热搜。他表示,近年来,外卖、电商、网络直...

    时间:03-07
  • 国家账本:为百姓解忧,替企业纾困

      【两会视点】国家账本:为百姓解忧,替企业纾困  新鲜出炉的预算报告今天成为全国两会小组会议上的焦点。今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挑战,国家账...

    时间:03-07
  • 进一步完善个税制度 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进一步完善个税制度 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本报北京3月6日电(记者北梦原 陈俊宇)2021年7月出台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将“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作为重要内容,并提出“加强税...

    时间:03-07
  • 筑牢大国粮仓,让“中国饭碗”越端越稳

      筑牢大国粮仓,让“中国饭碗”越端越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指出,近两年,受疫...

    时间:03-07
  • 新冠药物研发:壮大新药创制的中国力量

      新冠药物研发:壮大新药创制的中国力量  在新冠药物研发中,我国新药研发力量得到加强,实力渐显。五十余个新冠药物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抗疫“三方”中药新药获批上市,我国首款抗新冠病毒药物获批上市……...

    时间:03-07
  • 强支撑,激动能,重管理,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代表委员谈科技政策扎实落地   强支撑,激动能,重管理,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王迎霞 叶 青  推进科技创新,企业责无旁贷。用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的话说,“当前形势下,科技创新已...

    时间:03-07
  • 破解“汽车缺芯”难题 亟须完善产业布局

      代表委员谈科技支撑经济行稳致远   破解“汽车缺芯”难题 亟须完善产业布局  ◎本报记者 刘园园  疫情期间,由于多种因素,芯片供应出现短缺,许多行业受到显著影响,汽车产业尤其被“缺芯”难题所困扰。...

    时间:03-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