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很重要!联组会上,习近平这样谈粮食安全

2022-03-09 11:27:36

来源:新华网

  学习进行时丨很重要!联组会上,习近平这样谈粮食安全

  习近平2022“两会新语”

  很重要!联组会上,习近平这样谈粮食安全

  新华网记者 王子晖

  【学习进行时】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会上,习近平深入阐述了粮食安全问题。总书记讲话中有一系列十分深刻的观点,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会上,习近平深入阐述了粮食安全问题。总书记讲话中有一系列十分深刻的观点,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

  要点一: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习近平多次讲到“国之大者”。这次强调的是,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所谓“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民以食为天,我国14亿多张嘴要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老百姓最朴素的话透出的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只有吃饭问题解决了,整个大局才有了基础性、根本性保障。2021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期间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总书记感慨地说:“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算的不仅仅是经济账。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是一本沉甸甸的政治账。一言以蔽之,只要粮食不出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换言之,如果吃饭出了大问题,谁能养活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极言之,如果吃饭问题最后都要靠别人来解决了,还能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是习近平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的管全局的战略性思想。

  也正因为这样,总书记多次讲、反复讲,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要点二: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

  思想到位了,行动也要跟上。

  联组会上,习近平提出四方面要求:

  一是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二是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三是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

  四是节约粮食。习近平强调,制止餐饮浪费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方面要求,贯穿其中的是底线思维。

  其一,如果不共同担责,有些地方就很可能把粮食生产搞没了,后果不堪设想。

  其二,如果布局不合理,有的生产过剩,有的又缺口很大过于依赖进口,这就会造成供给结构上的严重失调。

  其三,如果种粮效益越来越低,种一亩粮还不如打几天工,那谁来种粮呢?

  其四,如果浪费之风不刹,粮食的损失不可估量。曾几何时,我国每年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相当于上亿人一年的口粮。

  习近平曾语重心长地说:“我国粮食是不是过关了呢?现在还没法下这个结论。咱们不要太天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容不得半点松懈,更来不得半点马虎。

  要点三: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习近平在会上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换言之,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

  这些年,习近平反复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他还说,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可见总书记对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视。

  18亿亩耕地红线怎么守,联组会上,习近平有两句话非常重要。第一,农田就是农田;第二农田必须是良田。

  前一句讲的是数量。突破红线不行,变通突破也不行。习近平强调,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后一句讲的是质量。耕地资源本就有限,绝不能“靠天吃饭”。习近平强调,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保数提质,习近平这些要求就是强调耕地保护必须是实打实的。

  要做到实打实,靠的是“长牙齿”的硬措施。总书记在联组会上讲得再明确不过:“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要点四: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谚说得好,“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这次联组会上的讲话,习近平从更高的层次谈了良种问题。

  习近平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如果种业上依然被“卡脖子”,就很难说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习近平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

  他提出十分具体的要求:一方面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另一方面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在我们这个有几千年农耕历史的大国,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未来大有可为。

  要点五:大食物观,又是一个“大”字

  习近平在会上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

  “大食物观”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习近平对此作了一番解释: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可以看出,“大食物观”,体现在百姓餐桌上,就是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的品类更加丰富,食物的结构更加优化。

  千家万户的厨房餐桌折射出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美好生活不仅体现在吃得饱,还要体现在吃得好、吃得美。

  一是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二是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总书记讲的“国之大者”,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在两会这样的最高议政殿堂,两者就这样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书写着我们的国、我们的家、我们生活的美好画卷。

  • 相关阅读
  • 上海代表团提出168件议案、建议 聚焦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两会速递)上海代表团提出168件议案、建议 聚焦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陈静 陈小愿)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新闻发言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刘世军9日在北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时间:03-09
  • “刷脸”时代,如何为个人信息扣上“法治安全锁”?

      (两会观察)“刷脸”时代,如何为个人信息扣上“法治安全锁”?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宋捷)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两份报告均提到了个人生物识...

    时间:03-09
  • 杭州政协主席马卫光:把助力共富作为政协履职“靶心”

      (两会人物)杭州政协主席马卫光:把助力共富作为政协履职“靶心”  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 (郭其钰)“十四五”开局,浙江被委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共富路上,人民政协该如何作为?  日前,全国...

    时间:03-09
  • 相对论 | 独家对话“灵魂砍价国家队”:底价何来?

      “药企报价”≤“信封里的底价”=谈判成功  “灵魂砍价”的医保谈判桌上,有一个关乎成败的信封,谈判开始时才会打开,写着这场谈判的底价。  去年,治疗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从70万降价到...

    时间:03-09
  • 【每日一习话·奋进向未来】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

      习近平: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段话出自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时间:03-09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内蒙古“双碳”故事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内蒙古“双碳”故事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9日电 题:内蒙古“双碳”故事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张丽娜、安路蒙、王靖 ...

    时间:03-09
  • 聆听新征程上的奋进之声——2022年全国人代会“代表通道”回眸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题:聆听新征程上的奋进之声——2022年全国人代会“代表通道”回眸  新华社记者  “人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和自豪,就是为他人、为社会认真做好一件事。”  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

    时间:03-09
  • 两会新华时评·司法为民丨让公众不再为“脸面”担忧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题:让公众不再为“脸面”担忧  新华社记者张漫子、王亚宏  今年的最高法报告提到,出台人脸识别司法解释,制止滥用人脸识别技术行为,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担忧。在过去一年,维...

    时间:03-09
  • 打造支撑中部崛起的科技创新支点——湖北代表团热议创新驱动发展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题:打造支撑中部崛起的科技创新支点——湖北代表团热议创新驱动发展  新华社记者胡喆、梁建强、田中全  “我们与南华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00千瓦超高功率激光器已正式启用。”在十三届...

    时间:03-09
  • 两会新华时评·司法为民|整治网络暴力,营造清朗空间

      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题:整治网络暴力,营造清朗空间  新华社记者徐博、字强  “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

    时间:03-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