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我国疫苗接种总人数超12亿 “动态清零”总方针行之有效

2022-03-15 21:30:34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 蔡琳)3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疫情防控与疫苗接种工作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表示,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经成为全球和我国境外输入以及本土疫情的优势毒株。

  雷正龙介绍,奥密克戎变异株比其他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传播力明显增强,近两个月奥密克戎BA.2亚分支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并且感染者临床表现以无症状和轻型为主,导致疫情隐匿性传播,发现比较晚,造成近期的本土疫情频繁发生,给溯源和防控增加了难度,这也需要防控措施要更早、更快、更严、更实。

  雷正龙指出,有关专家分析研判认为,我国现行的“动态清零”总方针和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在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是行之有效的,接种新冠疫苗能够有效地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截至3月14日,全国累计报告新冠疫苗接种31亿9827.2万剂次,疫苗接种总人数达到12亿7253.7万,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3917.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覆盖人数达2亿2122.6万人,完成全程接种是2亿1162万人。

  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有哪些应对措施?雷正龙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围绕“控频次、降规模、防重症”的目标,指导各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常态化防控措施的落实。

  一是守好守牢外防输入关口。落实“四方”责任,强化闭环管理。继续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强化入境人员和口岸、集中隔离点、定点医疗机构、进口冷链工作人员等高风险人群闭环管理。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国际货运等全链条检查,加强陆路口岸跨境货车司机管理,进一步降低疫情输入风险。

  二是坚持“四早”原则,落实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区域的防控措施。特别是强化监测预警,严格落实高风险岗位人群核酸“应检尽检”,加强对中高风险地区人员的健康管理,充分发挥好医疗机构、药店等“哨点”作用,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完善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发现的及时性。同时,还要提高跨地区协查效率,做到第一时间对风险人群进行落地排查,以学校、工厂车间、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严格常态化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疫情、早扑灭疫情。

  三是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推进老年人特别是8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统筹做好加强免疫接种,不断提高人群接种率。同时督促各地认真查找防控风险漏洞和薄弱环节,及时排查风险,补齐短板、堵住漏洞。

  • 相关阅读
  • 中国发布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

      (抗击新冠肺炎)中国发布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15日晚间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版诊疗方案提出“轻型病...

    时间:03-16
  • 甘肃省侨联三年募资6000多万元 实施教育医疗等公益项目

      中新网兰州3月16日电 (记者 徐雪)甘肃省侨联主席闫鹏勋15日向中新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甘肃省侨联与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应善良福利基金会等联系合作,在全省实施公益项目、打造公益...

    时间:03-16
  • 王毅同荷兰副首相兼外交大臣通话:望欧洲国家能同俄方进行深入全面对话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15日应约同荷兰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胡克斯特拉通电话,双方重点就当前乌克兰局势交换意见。  王毅表示,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公开的。习近平主席强...

    时间:03-16
  • 在华外企如何抢抓两会机遇?权威人士解读

      中新网北京3月16日电 (谢雁冰)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哪些信号?机遇与挑战分别是什么?围绕外企关心的这些事,15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的2022年全国两会有关情况吹风会上,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的两位嘉宾分别做出解...

    时间:03-16
  • 防控措施要更早、更快、更严、更实

      各疫情发生地应对处置工作有序有力推进(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防控措施要更早、更快、更严、更实  本报北京3月15日电 (记者杨彦帆)近期,我国多地多点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主要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

    时间:03-16
  • 责任制护田 数字化管地

      浙江省杭州市推行田长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责任制护田 数字化管地(两会后探落实·确保粮食安全②)  本报记者 方 敏  核心阅读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大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行田长...

    时间:03-16
  • 需求把得准 服务做得细

      各地针对困难群众特点精准施策——  需求把得准 服务做得细(两会后探落实·帮困难群众排忧解难②)  本报记者 沈靖然 郑智文 郑 壹  核心阅读  针对困难群众,如何精准施策为他们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时间:03-16
  • 伟大变革|小病不出村 乡里有“名医”

      69岁的刘玉琴患有糖尿病,以前看病要由家人陪着去80多公里外的县医院,往返一趟至少需要两天,如今她走十几分钟到村卫生室就能接受“本土名医”的治疗。  2019年起,在刘玉琴的家乡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

    时间:03-16
  • 数字化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数字化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新语)  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以新兴技术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2021年12...

    时间:03-16
  • 护一湾碧水长流

      工业减排、精细治理、跨区域协作,广西柳州——  护一湾碧水长流(美丽中国)  核心阅读  广西柳州水系发达、水网密布。然而,工业废水直排、水体黑臭、管理粗放等一系列问题,曾经影响着这里的水环境。通过...

    时间:03-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