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2-03-28 20:47:23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柏鑫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

  黑土地上冰雪消融,黑龙江正在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内蒙古河套灌区,小麦春播由西向东陆续展开;“中原粮仓”河南抓住晴好天气,正在统筹建设田间道路、水利灌排等工程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围绕实施这一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深入阐述和科学部署。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

  春意盎然,广阔的田野生机勃发。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中国大地上徐徐铺开。

河南鹤壁市浚县高标准农田内正在进行浇水作业。张书凯摄

  守好大国粮仓 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 ”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重重困难,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大国粮仓怎么稳?

  针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一系列部署——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一系列有力举措和明确要求彰显端稳饭碗的决心。

  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现代农业让东方古国的粮食安全有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前期麦播晚,春管措施得跟上。”河南省淇县西岗镇卧鸾村大田内,村民李文周正给小麦追肥;位于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的团队培育出的多个大豆新品种从这里走向全国……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等系列举措,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放眼全国,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各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更强、农产品安全水平和品质更高。生态底色鲜亮,产业融合发展聚集“新动能”。

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年丰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王强摄

  建设美丽乡村 环境美、生活美、文化丰

  “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

  2022年,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工作的攻坚之年。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中生态振兴的载体。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等均作出部署。

  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超过70%,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超过90%的行政村收运处理生活垃圾,5万多个美丽宜居村庄如雨后春笋。乡村愈发变“靓”,人居环境愈发变好。

  数字赋能,乡村添活力——

  打开手机,远程“掌控”蔬菜大棚里的温湿度调节、卷帘通风;“垃圾分类数字档案”分发到每家农户,分类投放垃圾可以通过电子账户积分变现;党务、村务、财务网上一键即达……一幕幕生动场景,诠释出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城乡“同网同速”。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偏远地区不再偏远,封闭产业不再封闭。

  环境美,生活靓,还需文化丰——

  位于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彝族同胞,如今家家用上崭新的家具,装上了热水器电磁炉。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居民们的思想也更上一层楼:“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唯有辛勤劳动才能致富”“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让知识改变命运”,在积极思想的带动下,乡村处处朝气蓬勃。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振兴,塑形又铸魂,补文化短板、优文化供给、重文化传承,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文明乡风劲吹广袤田野。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头闸村田野,村民抢抓农时,驾驶农机耕耙保墒、播种小麦。杨永伟摄

  巩固脱贫成果 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一定会越过越好!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大同市考察时,对西坪镇坊城新村的村民们这样说。

  从盐碱地上的土窑洞搬到白墙飞檐的平房小院,西坪镇坊城新村彻底扭转卫生健康条件差、生活居住环境恶劣、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的局面。

  2021年2月,中国宣布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为加快脱贫地区发展,一年来,中央确定的33项衔接政策全部出台,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东部8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28.7亿元。305家中央单位向定点帮扶县直接投入和引进资金668.8亿元。国家确定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14个方面高含金量政策,开展组团式帮扶。

  2022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

  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可以看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2022年推动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如何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在四方面下功夫: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乌蒙山深处,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山水如画。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出山攀“手扒岩”,吃水到江边背。如今,水电路通到家,苗绣蜡染畅销全国。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在村文化广场上,亲切地对乡亲们说:“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一个乡村藏着一个中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化屋村之变,背后是历史大逻辑、发展新命题。

  乡村振兴是全域、全员、全面的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打实,措施硬碰硬。要保持历史耐心,稳扎稳打,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粒粒种子正在蓄积向上生长的力量,一个个奋斗的身影正在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 相关阅读
  •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确保粮食稳产保供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确保粮食稳产保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确保粮食能源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要求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出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

    时间:03-29
  • 中国社会组织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出有力民间声音

      中新网日内瓦3月29日电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正在日内瓦举行,多家中国社会组织以线上方式踊跃参会,围绕在疫情背景下促进和保护人权、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等发出有力民间声音。  中国...

    时间:03-29
  • “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首批上线2万门课程

      在教育部今天(3月2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介绍了“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简称“智慧高教”)的建设应用情况。  据介绍,“智慧高教”平台的建设目标是汇聚国内外最好大学、最好老师...

    时间:03-29
  • 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中国从容应对

      解决结构性短缺问题要树立“大食物观”,即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

    时间:03-29
  • 林火形势严峻 我国正全力破题

      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近期表示,全球天气持续变暖,高温、干旱、大风等极端天气呈现多发、并发态势,给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森林火灾高发期。...

    时间:03-29
  • 有关交通、医疗、物资……上海新一轮核酸筛查期间18个热点问答来了

      封控区域内家里生活物资紧缺,如何解决?特殊患者的应急就医需求如何保障?防疫人员怎么跨江上班?浦东机场是否会封闭?市民关心的这18个热点问题,详细解答来了 ↓  交通出行篇  01  问:第一批筛查区域内...

    时间:03-29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从“半天”看老区之变

      新华社南昌3月28日电 在老区开办一家企业要多久?不久前领到营业执照的江西赣州市东之方装饰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段观秀只用了“半天”,而原来最快也要两天。  赣州市行政审批局大厅内,一个透明的展示柜集中封存...

    时间:03-29
  • 西藏自治区举办座谈会 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本报拉萨3月28日电(记者尕玛多吉、杜倩)西藏自治区各族各界纪念百万农奴解放63周年座谈会28日在拉萨召开。翻身农奴代表、农牧民和城镇居民代表、爱国统战人士后代代表、党外知识分子代表、归国定居藏胞代表、宗教...

    时间:03-29
  • 中国“春季外交”展开,传递哪些信号

      王毅访南亚多国,中印高层互动有效恢复,中方本周还将办阿富汗邻国外长会  中国“春季外交”展开,传递哪些信号  本报记者 安峥  上周,当美欧在布鲁塞尔奋力挥舞制裁大棒之际,中国外长王毅开启了南亚多国...

    时间:03-29
  • 感悟初心使命 立志科技报国

      感悟初心使命 立志科技报国  ——读《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  科学家入党志愿书选摘  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  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

    时间:03-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