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清明:醇厚温情的春天仪式

2022-04-05 03:42:3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节气到节日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5度,就会迎来清明节气。清明是一个节气名,也是一个节日名。清明节是以节气时间为基础形成的民俗大节。

  作为节日,清明形成于唐代,作为节气,清明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管子》云“十二清明,发禁”,已明确提及清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根据古人的解释,之所以将春分后的这一节气称为清明,是由于“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清明三候为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这一时节,天清气和,大地回暖,降水增多,梧桐花开始绽放,鹌鹑纷纷飞向新绿的树枝,彩虹也开始出现,到处是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清明在唐代实现从节气向节日的演变,与当时的民俗大节——寒食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寒食节,曾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因节日期间禁止用火、吃冷食而得名。关于寒食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学者们多同意寒食节出现于汉代,在唐代达致鼎盛。

  魏晋以前,寒食节在隆冬时节,习俗活动单一,节日格调悲凉。由于不能热食,不能用火,导致出现“老小不堪,岁多死者”的现象,多次引起官方干预。但寒食节禁而不止,到南北朝时期已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寒食节的节期挪到春天,具体是冬至后105日;另一方面,有了饧大麦粥等节令食品,发展出挑菜、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等多种习俗活动。到了唐代,寒食节成为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唐代文人王冷然《寒食篇》云:“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

  由于寒食节从冬至日后第105天算起,按当时的历法,恰在清明节气前一到两天,而寒食节一般长达3天以上,清明节气日实际上处于寒食节期间,所以寒食节的相关活动会在清明举行。唐代寒食节的习俗十分丰富,包括扫墓、改火、踏青、斗鸡、走马、蹴鞠、荡秋千、镂鸡子等,这些习俗活动都延续至清明节气,从而使清明节气改变了性质,具有了节日的身份。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逐渐合二为一,清明节不仅吸收了寒食节的习俗,也继承了寒食节的格调。

  丰富的清明习俗

  “生身不忘宗,千里赶上坟”。祭扫,是清明最重要的习俗。祭扫的对象,首先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祖先。有些人会在家里或祠堂祭祖,但主要还是去墓地,所以祭扫又叫上墓、墓祭、上坟、拜墓。除了祭祖,清明节还会祭拜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先人。比如每到清明节,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陕西桥山县黄帝陵祭祀轩辕黄帝,在湖南炎陵县炎陵祭祀炎帝,四川都江堰会举行放水节,祭拜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人们还会到烈士陵园祭奠革命烈士。现代社会,很多人离开家乡求学、工作,清明之际不能返乡祭扫,于是涌现出代祭、网祭等新的祭扫方式。

  “清明吃了青,走路一身轻”。清明节有着独特的饮食习俗。大体而言,南方以稻作文化为主,清明节食品多以稻米或米粉为原料,制成青团、麻糍、清明粑、清明馃、五色糯米饭、软曲粑、清明粽、麦芽塌饼、茧圆子等;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兼种五谷杂粮,清明节食品多以麦面、玉米面、杂粮面粉为原料,制成子孙饽饽、馓子、炒面、子推燕、蛇盘兔、红豆馍、燕燕、石头饼、娃女子、野狐子等。这些食品不仅作为祭祖祀神的供品,也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鲁西南一带在清明节常吃一种叫“多打”的食品,吃之前要先围着打麦场转几圈,边转边说:“多打多打,多打粮食多吃啥。多打多打神,多打粮食多添人。”吃“多打”具有祈求庄稼丰收、人丁兴旺的寓意。

  “老少踏青,耳聪目明”。清明节是春天的节日,人们脱下厚重的冬装,走到绿草茵茵、鲜花绽放的田野或园林之中,尽情享受大好春光。此外,还会举行斗鸡、踢球、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放风筝等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既亲近了自然,又锻炼了身体。

  插柳也是清明的一项重要习俗,清明节又被称为柳节、插柳节。人们折取柳枝插在门上、檐下、床头、窗户、灶台等处,或者戴在头上、挂在项间,或者做成柳哨和绣球。柳树发芽早,是春天到来的象征,用嫩绿的柳条装饰家门、装点自己,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春意。柳树插土就活,生命力极强,在古人心中具有“含精灵而寄生兮,保休体之丰衍”的神奇力量。俗语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人们在清明戴柳,表达了永葆青春的愿望。

  “清明一到,农夫起跳”。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养蚕采桑、播种耕耘、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由此形成诸多农事生产习俗。南方养蚕之乡在清明期间祭蚕神、禳白虎、挑青、请蚕猫,祈求蚕茧丰收。华北地区则会“饭牛”,在春耕开始之际,给牛喂一顿好吃的,犒赏它的辛劳,所谓“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下吃干饭”。

  厚重的文化内涵

  清明多样的习俗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首先是感恩情怀。“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只有形成得到与付出、受恩与回报的良性循环,一个人才能和其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社会才能有秩序、有温度地持续运行,人类和大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清明祭扫,是纪念逝者的庄重仪式,表达了对父母祖先、人文始祖、革命先烈的怀念和感恩之情。华夏儿女共同感恩,培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是应时精神。这一方面表现在尊重自然规律,不误农时。清明期间,全国各地都因时制宜,从事采茶养蚕、植树造林、点瓜种豆等农业生产及相关活动,用勤劳的双手种下未来丰收的希望。另一方面,清明开展的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插柳等活动,都与春季的气候、自然环境相合,有助于生气抒发,具有强身健体的积极作用。

  第三是生命意识。清明时节,人们踏青赏春,享用各种美味食品,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积极享受生活之乐,尽情感受生命之美,表现出珍爱生命的一面。清明祭扫,则是慎终追远、尊重逝者的表现。不仅如此,清明还承载着中国人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中国人积极寻找超越有限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路径之一是血脉的传承,这使得中国人格外注重家族人丁兴旺,强调子孙对祭祖扫墓仪式的参与,通过这种仪式增强家族团结。路径之二,便是从事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这使得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生命担当意识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清明节对先贤先烈的怀念,既是感恩,也是对这种生命担当意识的肯定与赞扬。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欢乐与哀思共存,悼亡与新生交织。它是春天的仪式,醇厚而充满温情,千百年来一直在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特有的方式体现着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人与家庭、人与自我、生者与逝者等关系的原则和智慧,对于今天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亦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张 勃

  • 相关阅读
  • 【凡人微光】山河无恙家国安 耄耋英雄再“聚首”

      央视网消息:前段时间,一张特别的“全家福”引起大家的关注。照片里的老人都是来自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有85岁了,最大的已超过百岁。可能有人会好奇,其中几位老人的...

    时间:04-05
  • 新华全媒+丨科学种粮·智能育菇·数字养鱼——一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转型见闻

      新华社合肥4月5日电 题:科学种粮·智能育菇·数字养鱼——一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转型见闻  新华社记者姜刚、水金辰  “要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关键得在藏粮于技上做文章啊!”站在自家绿油油的麦地边,...

    时间:04-05
  • 吴志斌:疫下返皖履职忙

      中新网合肥4月5日电 题:吴志斌:疫下返皖履职忙  作者 赵强 储玮玮 张娅子  参加会见、研讨会、视频会、现场调研……回到安徽合肥几日,安徽省政协委员、香港安徽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吴志斌格外忙碌,用他...

    时间:04-05
  • 东西问丨短评:祭扫新形式,“文明风尚”还是“背离古训”?

      (东西问)短评:祭扫新形式,“文明风尚”还是“背离古训”?  中新社北京4月5日电 题:祭扫新形式,“文明风尚”还是“背离古训”?  作者 韩禹  又值清明节,追忆故人时。几年来,移风易俗的倡导、疫情反...

    时间:04-05
  • 新华全媒+丨为爱而歌——追记把山里娃送上冬奥会舞台的邓小岚

      新华社石家庄4月5日电 题:为爱而歌——追记把山里娃送上冬奥会舞台的邓小岚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吴晶、高博  “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要问去何方,宁静的村庄……”太行山深处,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流着...

    时间:04-05
  • 最闪亮的坐标丨天地英雄气 跟着总书记赓续红色血脉

      联播+青山处处埋忠骨,清明时节寄哀思。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已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96万名。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

    时间:04-05
  • 最闪亮的坐标 | 多地开展祭扫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

        央视网消息:在清明节期间,共青团中央、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全国多地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开展2022年“清明祭英烈”主题纪念活动。广大青少年通过线上线下,致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在湖南益阳赫山区万...

    时间:04-05
  • 上海新增确诊及无症状感染者数据首破万例,瞿介明为您解答3个问题

      上海市卫健委今早(5日)通报:2022年4月4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68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3086例,其中4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14例确诊病例和12592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

    时间:04-05
  • 新华全媒+丨福安何以安——滇池边的“拯救老屋”行动

      新华社昆明4月5日电 题:福安何以安——滇池边的“拯救老屋”行动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庞明广、王明玉  春天里,万物生长。在滇池东南岸的昆明市晋宁区福安村,这座形成于明代的古村落也在焕发生机——当地政...

    时间:04-05
  • 新华全媒+丨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日常就医,吉林在行动

      新华社长春4月5日电 题: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日常就医,吉林在行动  新华社记者赵丹丹  吉林疫情发生后,全省医护人员精锐尽出,冲在抗疫一线。与此同时,留守在“大后方”的医护人员日夜坚守,“黄码”医院...

    时间:04-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