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各地推出代客祭扫特色服务 家属可以通过视频远程观看

2022-04-05 03:09:34

来源:法治日报

  各地推出代客祭扫特色服务 家属可以通过视频远程观看

  代客祭扫:替远方亲人表哀思

  编者按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在清明节慎终追远、祭奠先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各地创新祭扫服务载体,大力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代客祭扫等方式,有序开展清明节祭扫服务。

  别样清明,一样思念。法治经纬版今天推出专题报道,聚焦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在各地的开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清明来了,由于您的儿女工作繁忙,不能前来为您祭祀,特委托我们莲花公墓的工作人员,为他们带来对您的思念之情。”近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莲花公墓内,两名年轻人来到一块墓碑前,敬献鲜花、擦拭墓碑、系黄丝带,鞠躬缅怀。和一般的祭祀不同,他们身旁还有一名视频拍摄者。三人并非逝者的亲朋,而是陵园工作人员。

  这是近年来疫情防控期间兴起的代客祭扫。代客祭扫一般分为免费祭扫和收费祭扫两种模式,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播放祭扫市民寄语视频、擦拭墓碑、摆放贡品、敬献鲜花、扎祈福丝带、挂心愿卡等。整个服务由陵园工作人员现场完成,并及时将祭扫视频传送给市民。

  据了解,有代客祭扫需求的多是身在异地、异国的人士或市内行动不便的市民,随着健康祭扫、安全祭扫、绿色祭扫等理念的传播,近年来选择远程祭扫的市民相较于之前整体呈增长趋势。

  为何近年来选择代客祭扫的人数增多?公众对于这种祭扫方式的反响如何?《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祭扫人员和公墓工作人员。

  代客祭扫数量增加

  按照过去的传统,上海市民陈先生一家都会在清明节期间到上海至尊园为亲人扫墓,但他前不久接到通知,为防控疫情,园方不再开通线下祭祀,原本预约好4月5日亲自前往墓园扫墓的陈先生一家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情十分低落。园区工作人员建议陈先生选择代客祭扫服务。

  至尊园礼仪公司总经理顾晓燕告诉记者,在向陈先生解释了什么是代客祭扫和祭扫流程,并告知他会提供祭扫现场照片与视频后,陈先生对此表示理解,同时也表达了感谢之情。“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只要能够表达哀思,我们一家人也没有遗憾了。等以后有机会了,再到墓园扫墓。”陈先生说。

  上海市民政局殡管处处长黄一飞告诉记者,清明节是缅怀先辈、纪念亲朋的传统节日,但清明节现场祭扫人员数量大、流动范围广、人群聚集度高,存在较高的疫情防控风险。为保障广大市民的健康安全,今年清明节期间上海出台了“1+1+3”举措,即“暂停现场祭扫,保留预约落葬,推行三项便民服务(网络祭扫、代客祭扫、集体祭扫)”。

  据记者了解,上海2021年选择代客祭扫服务的有3223家,而截至今年3月30日,上海各公墓已为6679家完成了代客祭扫。

  在黄一飞看来,代客祭扫,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可以弥补市民不能现场祭扫的遗憾;各公墓纷纷推出了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套餐,整体来看价格便宜、服务周到。从目前收到的反馈来看,代客祭扫还是比较受市民欢迎的。

  可以直播按需定制

  “海湾园你好,你们帮忙扫墓的照片我收到了,真的很感谢你们,我亲爱的老公是去年离开我们的,今年是他不在的第一个清明,本来想带孩子去看看爸爸,孩子跟我说了好几次做梦梦到爸爸了,醒来还不停地流眼泪,但是奈何我们小区封闭了,不能出去了,只能等疫情稳定了再去了,看到墓碑上的照片,感觉他好像才离开我们没多久。自从他去世后,我们全家都很想他,每时每刻,希望我亲爱的老公在另一个世界能开开心心,不再有病痛的折磨,也保佑全家老小身体健康,平平安安的。”

  这是上海海湾寝园今年收到的一封感谢信。

  上海海湾寝园有限公司售后服务部经理陈剑宏告诉记者,这位女士的亲人是去年落葬的,今年是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但是由于疫情原因无法来园祭扫,后来知道有代客祭扫服务,就在祭扫商城办理了。“在服务过程中,我们认真核对好每家客户的信息,记录好他们的个性化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的时间祭祀,用心完成整个祭扫过程。后来我们将祭扫照片反馈给客户的时候,客户发了很长一段文字表示感谢,我们也很感动,疫情无情人有情。”

  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地公墓除了推出包含擦拭墓碑、敬献鲜花、鞠躬行礼、代写心愿卡、悬挂祈福牌等服务的基本套餐外,还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推出了个性化代客祭扫服务。

  近日,在九公山长城纪念林的一处福位前,一场以“生日追思”为主题的代祭仪式在此举行。礼仪师代逝者家属点亮引路灯,擦拭墓碑,摆放水果、蛋糕等供品,怀着虔诚的心向逝者诵读祭语、献花、鞠躬行礼。这场仪式的全过程,通过视频进行记录转播。

  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品牌部经理张文迁告诉记者,九公山的特色服务中,顾客可以根据逝者的生前喜好、彼此关系指定鲜花种类、色系,园方会根据不同的节气选择相应的供果,生日的时候有生日蛋糕,逢年过节有饺子,元宵节有汤圆,清明节有青团,中秋节有月饼,水果则是以时令水果为主,同时也会尽量满足客户对特殊种类水果的需求。

  记者在“i厦门”微信公众号中的智慧殡葬服务平台发现,厦门市多个殡葬服务机构已推出一系列个性化的代客祭扫服务,海沧文圃山陵园推出名为“感念”“追思”“忆故人”等不同规格的鲜花束,在薛岭山陵园、中华永久墓园、龙寿山墓园皆可选择不同套餐的个性化代客祭扫服务,包括献上花束、寄语卡片,摆上水果和糕点等供品服务。

  莲花公墓办公室副主任周杰胤向记者介绍,其所在公墓正尝试引入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AI客服、拟人语音、VR祭扫等服务,延伸实体物理空间和时间,让殡葬行业在未来呈现不一样的面貌。“让传统单一的祭扫升级为礼仪祭扫,全程庄重温馨,使屏幕另一端的人们能感同身受,并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直接向家人倾诉思念之情。”

  因地制宜特色服务

  老家在山西的“北漂”张翔(化名)对代客祭扫表示理解,但他同时提出自己不会采用这种方式,“虽然代客祭扫可以弥补因种种原因无法到达现场祭祀的遗憾,但总感觉这样是把寄托哀思的孝道行为变成了商业行为,清明感觉变了味”。

  实际上,和张翔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代客祭扫。

  早在2012年6月,上海滨海古园就推出了代客祭扫服务,但当时每年订单并不多;2017年天津市社科院曾调查天津市居民清明祭扫方式并获得有效调查问卷6209份,结果显示近八成市民不赞成网络祭扫方式,近九成调查对象不赞成代客祭扫。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向晶告诉记者,清明祭扫这一民俗活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哲学情怀,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扫墓,二是祭祀后家人一起春游踏青,“代客祭扫仅能完成祭扫事项,无法替代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这是目前一些人不选择的重要原因”。

  如何才能让公众更好地接受这一祭祀方式?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公墓工作人员表示,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有不少客户向他们提出了提升服务等级、提高感受度的期待。

  周杰胤说,2020年疫情暴发之前,代客祭扫这种方式接受度较低。疫情暴发后,预订代客祭扫的人数直线上升,“当客户收到我们回传的照片和视频后,都很感激,现在接到的订单,有一半以上都是‘回头客’,有的甚至已经预订了5次以上,这充分说明客户对这项服务的认可。在清明节期间,平均每天有20个左右的订单。”

  上海海湾寝园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邵辉说:“由于目前选择代客祭扫的人数较多,可能存在反馈不及时的情况,为此我们在公众号上开通了网上办理代客祭扫的功能,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客户办理代客祭扫服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简化我们的反馈工作。另一个问题就是自助办理代客祭扫的操作问题,因为涉及注册,与购墓系统同步等程序,所以指导客户注册并完成订单,也是我们目前在做的工作之一,除了配合制定详细的祭扫商城操作指南外,后期我们也会考虑尽量简化流程,更加方便客户办理。”

  “个性化服务是趋势和潮流,很多地方的公墓都在推广个性化代客祭扫服务,例如北京市的一些公墓陵园。但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公墓人手有限,无法在清明节高峰期间满足所有人个性化代客祭扫的需求。因此,各地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出个性化服务。”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马金生说。

  • 相关阅读
  • 【凡人微光】山河无恙家国安 耄耋英雄再“聚首”

      央视网消息:前段时间,一张特别的“全家福”引起大家的关注。照片里的老人都是来自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有85岁了,最大的已超过百岁。可能有人会好奇,其中几位老人的...

    时间:04-05
  • 新华全媒+丨科学种粮·智能育菇·数字养鱼——一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转型见闻

      新华社合肥4月5日电 题:科学种粮·智能育菇·数字养鱼——一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转型见闻  新华社记者姜刚、水金辰  “要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关键得在藏粮于技上做文章啊!”站在自家绿油油的麦地边,...

    时间:04-05
  • 吴志斌:疫下返皖履职忙

      中新网合肥4月5日电 题:吴志斌:疫下返皖履职忙  作者 赵强 储玮玮 张娅子  参加会见、研讨会、视频会、现场调研……回到安徽合肥几日,安徽省政协委员、香港安徽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吴志斌格外忙碌,用他...

    时间:04-05
  • 东西问丨短评:祭扫新形式,“文明风尚”还是“背离古训”?

      (东西问)短评:祭扫新形式,“文明风尚”还是“背离古训”?  中新社北京4月5日电 题:祭扫新形式,“文明风尚”还是“背离古训”?  作者 韩禹  又值清明节,追忆故人时。几年来,移风易俗的倡导、疫情反...

    时间:04-05
  • 新华全媒+丨为爱而歌——追记把山里娃送上冬奥会舞台的邓小岚

      新华社石家庄4月5日电 题:为爱而歌——追记把山里娃送上冬奥会舞台的邓小岚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吴晶、高博  “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要问去何方,宁静的村庄……”太行山深处,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流着...

    时间:04-05
  • 最闪亮的坐标丨天地英雄气 跟着总书记赓续红色血脉

      联播+青山处处埋忠骨,清明时节寄哀思。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已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96万名。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

    时间:04-05
  • 最闪亮的坐标 | 多地开展祭扫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

        央视网消息:在清明节期间,共青团中央、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全国多地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开展2022年“清明祭英烈”主题纪念活动。广大青少年通过线上线下,致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在湖南益阳赫山区万...

    时间:04-05
  • 上海新增确诊及无症状感染者数据首破万例,瞿介明为您解答3个问题

      上海市卫健委今早(5日)通报:2022年4月4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68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3086例,其中4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14例确诊病例和12592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

    时间:04-05
  • 新华全媒+丨福安何以安——滇池边的“拯救老屋”行动

      新华社昆明4月5日电 题:福安何以安——滇池边的“拯救老屋”行动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庞明广、王明玉  春天里,万物生长。在滇池东南岸的昆明市晋宁区福安村,这座形成于明代的古村落也在焕发生机——当地政...

    时间:04-05
  • 新华全媒+丨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日常就医,吉林在行动

      新华社长春4月5日电 题: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日常就医,吉林在行动  新华社记者赵丹丹  吉林疫情发生后,全省医护人员精锐尽出,冲在抗疫一线。与此同时,留守在“大后方”的医护人员日夜坚守,“黄码”医院...

    时间:04-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