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走近入殓师:守护、尊严、坚持

2022-04-05 14:51:53

来源:新华网

  新华调查·清明见新风丨走近入殓师:守护、尊严、坚持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题:走近入殓师:守护、尊严、坚持

  新华社记者谢樱、张格、高蕾

  入殓师是份什么样的工作?2022年清明节前夕,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全国多名入殓师,和您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守护和为之努力的尊严。

  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的地下室里,入殓师王丹丹和周哲正熟练地为逝者清理口腔和鼻道。“老年人偏爱自然的淡妆,要让她看上去就像是安详地睡着了。”王丹丹用油彩调出自然的颜色,均匀地涂抹开来,再细致地为逝者打上腮红。

  安徽省宁国市殡仪馆馆长杨巍也曾是位入殓师。一位婚期将至的女孩遭遇车祸,不幸去世。未婚夫买来婚纱,哭求她们能为自己的爱人化一个“新娘妆”。妆容完成后,这一头美丽的新娘宛如睡熟,那一头痴情的爱人泪雨滂沱。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一位女性逝者的丈夫安静地对入殓师王琪说:“我太太生前很喜欢自己的头发,她久病,因为疼痛我们一直没法儿帮她洗头。请您一定、一定、一定要帮她好好洗洗头发,梳得顺一点。”王琪将逝者头发洗净、梳理清爽。原本在一旁安静站立的丈夫,老泪纵横。

  渔船上,惨烈的事故现场散发出令人难忍的气味。浙江温岭市殡仪馆的入殓师夏海荣坚持工作了8个小时,逐一缝合遗体、填补空隙、化妆、穿上新衣,让逝者得以体面地下船“回家”……

  “让逝者得其所,让生者了无憾。”多次奔赴突发性重大事故现场的夏海荣说,当一个生命因非正常原因终结,“修复”既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亲友的抚慰。

  常年工作在地下冷柜附近,易患骨科疾病;经常使用化学药剂,口腔、呼吸道易受刺激;缝合遗体稍有不慎就有被锐器划伤,引发感染的致命风险……以为遗体整容塑形为业的入殓师们,在最近的距离体会冰冷的死亡,用炽热的努力还给逝者体面。

  “需要技术吗?”发出这种疑问的人可能很难相信,今天的殡葬领域已经是一个由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等国家部委认可,并设立高校和相关专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领域。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说,公墓管理员、遗体防腐整容师、遗体火化师及殡仪服务员等岗位都已有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就连“不吉利”“不干净”等这些小小的“无厘头”偏见,也能深深地伤害一名入殓师:不能随意说“再见”、不主动与人握手、不轻易出席朋友的喜宴……说不清是自愿还是被迫,但这些已成为许多入殓师的生活法则。

  但他们仍愿意坚守,以专业为职业“代言”“正名”。

  王丹丹曾有过“逃离”的机会。此前,工作表现优异的她,从殡仪馆调入了长沙市雨花区民政局。可当了7年公务员之后,她决定重新干回入殓师,“做自己擅长的事,我才能做好我自己。”

  坚守也意味着学习和成长。

  “为了给逝者画好眉毛,男同事们总在观察身边女性的眉毛画得怎样。”杨巍说。

  周哲则选择借助“泥塑”技艺提升专业技能。“最常做的练习,就是拿一个人体仿真头骨和一张面部照片,通过人工材料塑型、重现五官,要做到95%以上的相似度。”

  近几年,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的告别仪式中,遗体整容化妆服务的需求率由原先的不足30%上升至90%以上;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徐晓玲告诉记者,学校殡葬专业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毕业生供不应求,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4%左右……这些都只是专业化、标准化的殡葬业当下发展的一个缩影。

  专家指出,当前专业殡葬从业人员缺口较大,随着职业标准体系越来越完善,从业人员的上升通道越来越宽阔、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深造提升学历、获取技能证书、担任殡仪馆馆长、获得全国民政系统表彰……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入殓师这个平凡又特殊的职业,他们苦学苦练、迅速成长,为职业“代言”“正名”。

  “入殓师职业是一种风向标,既标识出提倡移风易俗、弘扬生命文明的进程,又凸显出殡葬行业中越来越饱满的尊重与温情。”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谭泽晶说。(参与采写:栾若卉、孙毅)

  • 相关阅读
  • 陕西省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综合监管

      本报讯 (杨小玲)据《陕西日报》消息,我省将通过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6742个,其中养老机构827个、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5915个,建成...

    时间:04-06
  • 缅怀追记公安英烈 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保护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

      缅怀追记公安英烈——   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保护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  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一代又一代的公安民警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没有节假日、休...

    时间:04-06
  • 烈士之子近一甲子“寻父”记:父亲,你究竟是谁?

      父亲,你究竟是谁?  烈士之子近一甲子“寻父”记  每个人心中,几乎都有父亲的形象。  对于74岁的刘玉平老人来说,从小就几乎没有见过的父亲的形象,是儿时记忆里的那张照片,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时间:04-06
  • 清明假期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851万人次

      昨天(3月5日),全国交通迎来清明假期返程客流,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95万人次,而从4月2日至4月5日四天运输情况来看,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851万人次,铁路运输平稳有序。  假期期间,各铁路局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调...

    时间:04-06
  • 疫情下的上海:艰难与温情并存

      同心抗疫 全力守“沪”  疫情下的上海:艰难与温情并存  3月以来,上海遭遇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最近一周,上海每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呈上升趋势,累计无症状感染者已达数万例。  持续大...

    时间:04-06
  • 为生态治理打造“智慧大脑” 数字科技扮靓环境

      福建的生态云平台、重庆的入河排污口整治一张图应用平台、陕西的数字乡村生态环境管理平台……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日趋成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以数字化赋能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实践在全...

    时间:04-06
  • 保护个人信息、护航数字经济发展 给“算法应用”立规矩

      保护个人信息,护航数字经济发展   给“算法应用”立规矩(网上中国)  使用某个应用程序后,它就能“猜”到你喜欢什么,并且精准推送相关内容,滋生“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问题。这样的情况最近终于...

    时间:04-06
  • 十年树木 中国绘就绿色画卷

      春到人间草木知。  清明节刚过,中国大地由南向北渐次回暖。从地处西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冀北的“绿色明珠”塞罕坝;从上海的一处处“口袋公园”,到北京通州的“城市绿心”,无论是一望无际的森林,还是...

    时间:04-06
  • 去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创21年来新高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调整城市工业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进行水环境和空气质量治理。近日,2021年全国地表水水质排名状况出炉,柳州水质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

    时间:04-06
  • 全国累计建设口袋公园2万余个 各类湿地公园达1600余处

      全国累计建设口袋公园2万余个,各类湿地公园达1600余处  让家园更美群众更满意(产经观察·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④)  本报记者 丁怡婷 乔 栋 刘新吾  行路见荫的绿道,花香鸟啼的公园……在不少地方...

    时间:04-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