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让人才之花绽放乡村振兴的沃野

2022-04-10 04:13:00

来源:光明日报

  让人才之花绽放乡村振兴的沃野

  【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编者按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各领域人才群体回信,对他们予以勉励和期望。纸短情长,回信精神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才群体的创新创业热情,鼓舞他们不断书写爱国奋斗的华彩乐章。

  本刊今起开设“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专栏,重温总书记回信精神,展示各领域人才群体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铿锵足迹。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这样指出。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2021年,我国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十八连增,连续七年实现粮食产量超过1.3万亿斤,把中国人的饭碗继续稳稳端牢。这背后,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农林教育人的心血与智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近3年来,全国涉农高校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专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让更多科技成果绽放于乡村振兴的沃野。

  肩负兴农报国使命

  “总书记的回信就是一纸动员令,让涉农高校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吹响号角再出发。”作为致信习近平总书记的全国涉农高校的代表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这样表示。

  2019年6月28日,中国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在浙江省安吉县召开。会后,参加会议的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的100多位书记校长和农林专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代表130万农林师生表达了肩负起兴农报国使命、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矢志奋斗的决心。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希望他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总书记的回信,使各涉农高校师生备受鼓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回信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西部,办好农林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

  涉农高校师生的根在田野、魂在农村。“我们把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到乡村一线,把创新知识和技术传遍千家万户。”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黎素梅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率团队研发的“冬马铃薯技术”在云南省澜沧县等地广泛推广应用,年推广种植300万亩、产值120亿元,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

  科技赋能“希望的田野”

  数九寒冬,设施大棚里却温暖如春,蔬菜作物欣欣向荣。

  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率团队研制的日光温室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将冬季蔬菜不加温生产区向北推移了300多公里,极大改善了我国北方居民的“菜篮子”。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贡献,是新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光荣使命,更是总书记对师生们的期望和嘱托。“我们第一时间制定方案,切实把回信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沈阳农业大学校长陈启军介绍,学校立足东北地区特色,针对农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和生物炭、黑土地保护等“卡脖子”问题开展攻关研究,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在我校科研团队帮扶下,‘北镇葡萄’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提升66.67亿元。”陈启军说,“还有‘新民的草莓’‘法库的牛’‘昌图的猪’‘黑山的鸡’‘西丰的鹿’‘盘锦的河蟹’等农业品牌,都是我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有效助力了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西南地区,云南农业大学积极开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兴农,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教学实践,成就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冬季马铃薯、林下有机三七、冬早蔬菜等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上亿亩。

  云南省虽然自然资源禀赋独特,但也面临旱地多水田少等困境,客观上影响了山区人民的口粮安全。“我校稻作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旱地杂交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并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黎素梅强调,该项成果可在与云南生态环境类似的广阔山区推广应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深远。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赖锦盛带领团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器Cas12i、Cas12j,并于2021年获得专利。“基因编辑技术是颠覆性育种技术,这一突破对促进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孙其信介绍,“近期,该团队继续开发更多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种子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白砦村村民丁永和种了一辈子庄稼。提起“西农979”,他赞不绝口:“不倒秆、产量高,磨出的面筋白,好吃!”

  “西农97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率团队历时15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已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成功减轻国家对优质强筋小麦进口的依赖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坚持‘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扎实履行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吴普特介绍,学校在育种领域经过80多年的探索,先后育成了90多个优良小麦新品种,主导黄淮麦区六次大面积品种更新换代中的四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必由之路。“乡村振兴需要涉农高校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孙其信说,深入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将极大激励涉农高校持续推进新农科建设,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挥洒在田野间,正成为广大涉农高校师生的共同行动。正是因为有这支知农爱农的人才队伍,古老的农业农村才得以涌动新时代的澎湃活力。

  ●心声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在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中奋力追梦,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

  兴农报国,时不我待。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我们定将牢记使命担当,积极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解决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黎素梅:

  我们将继续扎根西南边疆,建设区域性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科技服务与创新园地、乡村振兴示范推广基地,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校长陈启军:

  立足东北地区的资源禀赋,我们将坚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做好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工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罗 旭)

  • 相关阅读
  • 分级分类做实警示教育

      分级分类做实警示教育  本报讯(通讯员 白传省 曹瑞瑞)“担任了‘一把手’后,对自己的要求逐渐放松,现在落到了如此地步。”前不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包括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在内的1400余名党...

    时间:04-11
  • 中新网评:疫情防控要坚持群众路线

      中新网北京4月11日电 (记者 李金磊)当前,上海抗疫正处于最关键、最吃劲的阶段,一座2500多万人的超大城市正全力抗击奥密克戎带来的冲击。而要取得疫情防控攻坚战胜利,打赢这场大仗硬仗,坚持群众路线这一法宝,...

    时间:04-11
  • 世界帕金森日:不要“帕”!经常手抖就是帕金森?

      中新网北京4月11日电(张依琳)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有数据显示,中国帕金森病患者超300万。而提起帕金森,不少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手抖”。经常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如...

    时间:04-11
  • 新华社评论员:用好冬奥遗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

      新华社评论员:用好冬奥遗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重要讲话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题:用好冬奥遗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

    时间:04-10
  • 从20个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从20个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无限热爱人民,矢志造福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团结...

    时间:04-10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新...

    时间:04-10
  •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

    时间:04-10
  • 新华时评:坚持“动态清零”是对脱贫人口不返贫的重要保障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题:坚持“动态清零”是对脱贫人口不返贫的重要保障  新华社记者侯雪静  近期,有海外媒体称中国防疫政策使脱贫人口面临返贫风险,可能导致中国脱贫努力付诸东流。这一说法表明,他们不...

    时间:04-10
  • 李克强出席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特别会议开幕式

    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特别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0日以视频方式出席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

    时间:04-10
  • 新华述评:中国“动态清零”焦点观察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题:中国“动态清零”焦点观察  新华社记者  9日,上海新增新冠感染者超2万例,疫情仍在高位运行。3月以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27万例。  疫情严峻复杂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

    时间:04-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