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科技艺术:新专业如何面向未来

2022-04-10 04:17:12

来源:光明日报

  科技艺术:新专业如何面向未来

  【艺见】

  日前,教育部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公布二○二一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在《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中,中央美术学院申报的“科技艺术”在列,这个新专业引起很多读者和学生的关注,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请他就新专业的设置和规划作出阐释。

  记者:2012年,“艺术与科技”就列入了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已经申报过这个专业,今年申报的专业是科技艺术,这两个专业方向区别在哪里,为什么需要重新专门申报一个新的专业?

  邱志杰:设计专业下辖“艺术与科技”,前身是商业展示设计。它对接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数字影音等实用性技术,服务于实用性目标,讨论的是“智慧城市”“参数化设计”等课题。“科技艺术”属于美术学专业,探讨“艺术与数学”“人工智能创造力”“灵感的脑科学机制”“太空艺术”等课题,需要基础学科的支撑。比如基于数学、光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光效应艺术”,运用了大量科学原理,输出结果是一张画,就完全属于美术学领域。再比如基于几何学和雕塑的“算法折纸”,输出结果是一件雕塑,也是完全属于美术学领域。

  设计的工作对象是“物”,通过设计环境、视觉内容、物品等来改造生活。“科技艺术”的目标是创造艺术品,创造艺术体验,它输出的是画面、图像与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设计学科中的“艺术与科技”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技术改善生活质量。而美术学中的“科技艺术”强调对科技发展必须秉持批判性反思态度,科技发展必须置于人文精神的框架中,避免技术的失控。

  科技艺术的“道”可以通向“器”。正如设计学中的“科技设计”,由实用的目标出发,“器”可以通向“道”。但是,不能只有“器”没有“道”。事实上,人们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之所以一再陷入混乱,是因为在“艺术-设计”之间漏掉了“工艺”,在“科学”和“技术”之后漏掉了“工程”。这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科学、技术、工程对应艺术、工艺、设计(见图表)。

  记者:您提到,“科技艺术”是一个“意思明晰、解释力强大而又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大词”,可以细分为二级的“媒体艺术”“互动艺术”“数据艺术”“人工智能艺术”“智能制造”“生物艺术”“生态艺术”“新材料艺术”“太空艺术”等等。科技艺术这个专业是否会泛化?如何解决教研的师资问题?目前的本科以及更高层次的教育培养体系如何建立?青年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个基础问题是,“科技艺术”专业毕业后可能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邱志杰:我不是很清楚“泛化”何指,是不是说“一切都是科技艺术”,这显然不会发生。科技艺术提供给我们一种重新看艺术史的眼光。比如,在我看来,文艺复兴绘画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在光学、解剖学、透视学的成就基础上的创造,可以视为那个时代的科技艺术。但今天的油画远离今天的科学,不是科技一粟。六千年前的青铜器铸造、一千年前的青瓷,都是当时科技最新成果的运用,但今天的青铜铸造雕塑不是科技艺术,今天的3D打印陶瓷是科技艺术。版画是科技艺术重要的源泉,铜版画技术更是今天集成电路板的重要来源,但今天的一般意义上的铜版画基本远离高新技术,只能算科普艺术了。科技艺术还是要运用最新科技,解决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最新人类经验。

  关于教研的师资问题。油画、书法和国画刚开始进入现代大学教育的时候,师资从哪里来呢?路径相似:1.来自行业中的实践者,请从事科技艺术策展和创作实践中的艺术家进入院校任教。我自己的任教经历就是如此。2.跨行业转型,传统艺术家转而从事科技艺术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人员转型投身艺术教育,或兼职跨界从事艺术教育的,也可以通过跨界导师联合培养方式吸纳跨领域资源。3.自己培养。4.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目前我们本科完整的课程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已经十分清晰。教材正在撰写中。一套在线课程已经完整拍摄剪辑,正在审核。“科技艺术”方向硕士招了4年了。科技艺术方向的第二届博士刚考完初试。

  未来的职业方向比较广泛:科技艺术创作和教学;科技类公共艺术;从事设计,进入更广阔的创意产业领域;从事科幻、科普、教育工作。我担心的反倒是学生们没毕业就开始接活赚钱而耽误学习。传统绘画科系毕业办个考前班培训,那是内卷,在科技艺术专业中不可能发生。

  记者:面对当前我国文理分科、学生知识结构等现状,目前在艺术院校开展科技方向的课程,其挑战和难点是什么?在艺术与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医学等等之间,如何跨过这道知识及应用的门槛?

  邱志杰:跨越这道门槛本身就是科技艺术的使命。这个使命除了在艺术院校教授科技课程,也包括在科技院校教授艺术课程。我们在本科招生考试中考逻辑题、考科技史知识点,都在为此做准备。一方面确实要努力促成学生知识的全面化,克服早期教育的缺陷;另一方面,分科的差异恰恰是跨界创新的前提。我们的研究生和上海科技大学学生们的联合学习小组非常活跃。

  我们在北京可以说条件得天独厚,和北大、清华、国科大、上科大、北航、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有很多联合课程、交换课程、联合工作坊,也在探讨联合培养模式。同时,科技创新企业为我们的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动能。

  目前最大的挑战和难点是两个:一是博士生数量不够。每年两三个博士生,只能优先为自己培养师资,为国内其他高校培养师资还做不到。数量不够,也有更大的概率导致生源单一。学生背景越多样,学科跨越的背景越大,颠覆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的机遇越大。二是没有空间建实验室,对教研形成一定的瓶颈。

  记者:创新是科技与艺术的灵魂。如何让科技艺术的融合起到创造新观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情景、新形象的作用,为设计和制造提供价值,从而提升人们生活的品质,完成人类更高远的梦想?

  邱志杰:研发一门“创造力学”课程,融合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门课程不但对艺术院校有意义,对科技院校也会很有用。我正在做这个研发工作。把科学史、技术史、艺术史融合,科技史对创新方法论最有启发。研究科研管理机制,尤其是专利授予、版权管理的相关法律和规则。研究国际科研机构艺术家驻地模式等等。通过联合实验室和联合课题的方式进行课题研发,并通过设置高水平、有影响的科技艺术节,向社会输出价值观和服务。

  (采访整理:张玉梅、于园媛)

  • 相关阅读
  • 分级分类做实警示教育

      分级分类做实警示教育  本报讯(通讯员 白传省 曹瑞瑞)“担任了‘一把手’后,对自己的要求逐渐放松,现在落到了如此地步。”前不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包括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在内的1400余名党...

    时间:04-11
  • 中新网评:疫情防控要坚持群众路线

      中新网北京4月11日电 (记者 李金磊)当前,上海抗疫正处于最关键、最吃劲的阶段,一座2500多万人的超大城市正全力抗击奥密克戎带来的冲击。而要取得疫情防控攻坚战胜利,打赢这场大仗硬仗,坚持群众路线这一法宝,...

    时间:04-11
  • 世界帕金森日:不要“帕”!经常手抖就是帕金森?

      中新网北京4月11日电(张依琳)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有数据显示,中国帕金森病患者超300万。而提起帕金森,不少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手抖”。经常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如...

    时间:04-11
  • 新华社评论员:用好冬奥遗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

      新华社评论员:用好冬奥遗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重要讲话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题:用好冬奥遗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

    时间:04-10
  • 从20个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从20个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无限热爱人民,矢志造福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团结...

    时间:04-10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新...

    时间:04-10
  •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

    时间:04-10
  • 新华时评:坚持“动态清零”是对脱贫人口不返贫的重要保障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题:坚持“动态清零”是对脱贫人口不返贫的重要保障  新华社记者侯雪静  近期,有海外媒体称中国防疫政策使脱贫人口面临返贫风险,可能导致中国脱贫努力付诸东流。这一说法表明,他们不...

    时间:04-10
  • 李克强出席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特别会议开幕式

    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部长级特别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0日以视频方式出席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

    时间:04-10
  • 新华述评:中国“动态清零”焦点观察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题:中国“动态清零”焦点观察  新华社记者  9日,上海新增新冠感染者超2万例,疫情仍在高位运行。3月以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27万例。  疫情严峻复杂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

    时间:04-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