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一箭五星 连续成功”民营航天如何造能赚钱的火箭?

2022-04-14 11:45:04

来源:《中国新闻》报

  探索星路 造“能赚钱”的火箭

  【《中国新闻》报记者李腾飞报道】与多数火箭使用白色涂装不同,“谷神星一号”箭体是黑色的。因为使用了国产碳纤维材料,这款国内唯一通体黑色的运载火箭重量轻了1310公斤,卫星运载能力提升了接近100公斤。对于民用航天企业来说,这100公斤就是产生利润的空间。抛开神秘的行业属性,遵循企业生存的法则,星河动力航天——这个刚满4岁的“后来者”,正在构建出一枚商业运载火箭应该有的样子。

2021年12月7日,星河动力航天自主研造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一箭五星”成功发射。受访者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

  两个惊喜 事关商业火箭的未来

  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荣华南路为经、地盛街为纬,圈出的一片区域,被称为中国的“火箭一条街”,聚集着180家星箭网络关联企业,成立于2018年的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便坐落其中。

  2021年12月7日,由星河动力航天自主制造研制的“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载荷5颗商业卫星,冲向苍穹,让这家商业火箭民企迅速成为行业和舆论的焦点。

  “连续成功,一箭五星。”回忆起这次发射,星河动力航天创始人兼CEO刘百奇对《中国新闻》报说出两个惊喜,因为这事关一款商业运载火箭的未来命运。

  2020年11月7日,星河动力航天自主研制的“谷神星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将“天启星座十一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进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

  “火箭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性。”刘百奇解释,星河动力航天的两次连续成功发射,标志着民用火箭产品从研发走向应用,可以为市场提供稳定发射服务,推动整个行业形成有效商业闭环。

  据了解,中国商业航天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清晰,尤其是商业卫星领域,已经呈现出低轨化、小型化、组网化的发展趋势。相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预计将发射超过3500颗卫星,而国内发起星座总计划数量已突破10000颗。

  刘百奇表示,面对这种趋势,一箭多星将是未来火箭的主要发射形态,星河动力航天成功实现一箭五星,也意味着企业具备为客户实现定制发射服务的能力。

星河动力航天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受访者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

  后来居上 商业发射瞄准市场需求

  中国商业航天自2014年兴起,商业火箭、商业卫星等企业陆续成立,在北京市亦庄的“火箭一条街”,星河动力航天属于“后来者”。在刘百奇看来,这也是公司优势所在,可以吸取前人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从2015年开始,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下,中国第一批民用航天开拓者出现,陆续有国家航天系统的员工离职创业。面对未知商业领域,大部分早期火箭公司所采用的是“仿制+系统集成”的发展思路。

  “直接购买发动机和控制系统,模仿体制内的某一型号火箭,快速实现发射,抢占先机,在早期这个思路也没错。但问题在于,曾经满足国家战略发射需求的火箭,不一定能满足商业市场需求。”刘百奇分析。

  更重要的是,不掌握核心技术,就做不出最符合市场需求的火箭。关于行业痛点,刘百奇介绍:“国内卫星公司几十家,每家卫星不一样,很难在同一个时间点,找齐去同一目的地的卫星,这就是市场现状。”

  降本增效 造“出租车”也造“大巴车”

  刘百奇一直强调“零散发射”的概念,“谷神星”系列火箭产品能够准确为这部分市场提供解决方案,成为市场里的“出租车”,“同时还要把价格做到和大巴车一样”,刘百奇说。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星河动力航天在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上首次使用固体推力矢量控制、垂直自瞄准等技术;使用低室压、高比冲、高装填比的姿轨控动力系统,实现减重增效;面向低燃料消耗的火箭滚动通道简约控制技术,实现运载效率大幅提升。

  “做这些技术创新,就是为了在不损失可靠性的情况下,提升火箭性能,实现降本增效。”刘百奇说,国内发射1公斤载荷费用15万至20万元,如果优化得好,就能多带载荷,实现更多商业价值。

  面向大型星座组网方面的市场需求,刘百奇表示,星河动力航天自主研制的“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运载火箭就好比“大巴车”,能提供低轨运载能力不小于5吨,拓展捆绑构型低轨运力可达14吨,设计重复使用次数50次。

  目前,“智神星一号”运载火箭的主动力装置“苍穹”5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已完成全系统试车,该发动机是国内首款采用针栓式喷注技术的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具备深度变推能力,是200-300吨级液体火箭垂直回收的最佳选择。其针栓喷注技术、多回流涡球锥形燃气发生器、同轴双吸涡轮泵、多功能一体化组合阀均属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据悉,“智神星一号”火箭将于2023年入轨首飞,争取在2025年到2026年左右实现入轨回收。

  民用航天 需要更加清晰的产业规划

  2021年9月,星河动力航天先后入选北京市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人才基础好,地方政府懂,政策支持多。”对于北京的产业优势,刘百奇深有感触,“我们目前也拿到了北京市政府的发射保险补贴”。

  今年初,《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星箭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发布,对年产值首次突破一定规模的企业,按不同档次给予资金奖励,最高1000万元;对符合纳入“白菜心”工程条件的星箭网络企业的研发费用资金支持力度最大,最高5000万元。

  此外,对在北京经开区依法从事星箭研发、生产或发射经营的企业,给予商业发射保险贴费不超过市级标准1:1的配套资金支持,对成功入轨的同一型号火箭,给予第1-3发不超过发射测控服务费50%的资金补贴。

  如何促进中国民用航天经济高质量发展?除了产业扶持政策,刘百奇认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都需要一个更加清晰的产业规划,明确商业航天发展路线图,推进卫星应用场景开发,坚定企业发展信心,避免项目重复建设。

  近年来,商业航天企业已积累了大量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技术和成果,但企业参与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的途径有限。刘百奇建议,依靠北京市的产业优势,可将基于商业固体火箭末级的低成本空间实验平台研究、可复用液体运载火箭发动机大范围推力调节、垂直回收重复使用先进制导控制等技术研究列为未来5年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方向,鼓励和支持民商航天企业参与市科研项目和课题。

  “此外,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产业之一,民用航天如何能获得国有基金的投资,也应该是未来政策探索的方向。”刘百奇说。

  • 相关阅读
  • 外交部:种族歧视已经渗透进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全美城市联盟12日发布关于非洲裔美国人状况的年度系列报告。其中提到非洲裔美国人的政治参与权受到极大的限制。仅在2021年,全美就有20个州重...

    时间:04-14
  • 外交部: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

      针对美国会议员将在今晚(14日)访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今天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美国会议员应该遵守美国政府奉行的一个中国原则,美方应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三个联合...

    时间:04-14
  • 外交部: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 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4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近期美国一些媒体在报道乌克兰危机和因此产生的难民问题时,经常出现疑似种族主义言论,比如“这些不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他们是基督徒,他们是白人”。...

    时间:04-14
  • 退役军人事务部:优待证申请超260万份 继续拓展优待服务

      今天(4月13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消息: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发放自去年12月启动以来,绝大多数省份已启动申领发放。截至今年3月底,优待证申请数量超过260万份,审核通过的超过20万份。  退役军人及...

    时间:04-14
  • 外交部:一名中国公民在纽约地铁枪击案中受伤

      在今天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及中国公民在纽约地铁站枪击事件中的伤亡情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应,根据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消息,一名中国公民在纽约地铁枪击案中受伤。总领馆已联系其家人。伤者...

    时间:04-14
  • 手绘长卷 | 习近平心系国家公园

      出品:陈凯星 邹声文  监制:常爱玲 齐慧杰  策划:宋君毅 张书旗  终审:朱斯哲  设计:赵丹阳  文案:侯帮兴...

    时间:04-14
  • 烈士肖思远、王焯冉当选“感动中原”2021年度人物

      中新网郑州4月14日电 (阚力 李超庆)13日晚,“出彩河南人”2021感动中原年度人物揭晓,10组温暖人心的河南好人与3个模范集体获此殊荣。  2020年6月,舍生忘死、在边境冲突中为捍卫祖国领土英勇牺牲的中国人民解...

    时间:04-14
  • 外交部:敦促美方对生物军事活动作出全面具体澄清

      据报道,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关于俄方使用化学武器的传闻没有根据,目的是转移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生物实验室问题的注意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今天(1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国对生物军事活...

    时间:04-14
  • @高校毕业生 去基层就业有这些优惠政策

      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都有哪些优惠政策?近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发布《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明确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主要优惠政策、学费补偿...

    时间:04-14
  • 100公里!中国科学家创造量子直接通信最远纪录

      100公里!我国科学家创造量子直接通信最远纪录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记者张漫子)记者12日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获悉,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科研副院长、清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龙桂鲁团队与清华大学电...

    时间:04-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